孫曉華:面對挑戰 民營企業需轉型升級
2017年1月5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參觀者使用華為手機體驗虛擬現實技術
文|本刊記者馮琳
民營企業不可替代、功不可沒
記者:作為中華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您如何評價中共十八大以來民營企業為中國經濟發展所作的貢獻?內地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的營商環境有哪些變化?
孫曉華:關於這個問題,有必要引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一個重要論述,他於去年3月4日在全國政協民建、工商聯界別組會上強調,非公有制經濟是穩定經濟的重要基礎,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是金融發展的重要依托,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這是迄今為止,我所聽到的對民營經濟地位作用最全面、最高度的評價,況且是出自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之口,足以見其分量。
眾所周知,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下行壓力加大,亟需轉型升級,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營商環境受多種因素影響發生了重大變化,除了高科技以外的幾乎所有傳統產業、支柱產業風光不在,和此前相比成本大幅提高,利潤嚴重下降,內地市場空間變窄,金融機構銀根普遍收緊,導致經營困難加劇。儘管如此,民營企業總體表現尚佳,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數字來加以分析。
2016年內地GDP為744,127億元(人民幣,下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51.6%,民營企業是現代服務業的主體,對於GDP的增長起到了主要拉動作用。數據顯示,今年1-2月民營企業出口9,362億元,增長10%,佔出口總額的比重為44.8%,接近半壁江山。在投資方面,今年1-2月民間投資24,977億元,增長6.7%,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60.4%。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解決我國經濟現存問題,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依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16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我國多家民營企業榜上有名,其中華為83.58億歐元(第8位),百度14.44億歐元(第39位),聯想集團12.85億歐元(第106位)。企業對研發的重視和投入程度,往往決定了創新的能力和水平,國內外廣大消費者已經享受到了上述企業的創新成果。至於擴大就業,民營企業更是不可替代、功不可沒。
發揚「工匠精神」、振興實體經濟
記者:現在有一個廣泛說法是,「互聯網+」對實體經濟和企業造成了巨大傷害。您對此作何評價?如何振興實體經濟的發展?
孫曉華:我並不贊同這個說法。的確,目前實體經濟有些萎靡,眾多企業經營困難,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美國金融危機引發全球經濟低迷帶來的沖擊;世界經濟復蘇過程中,「逆全球化」思潮和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抬頭產生的壁壘影響;我國經濟發展較長時期依賴的廉價勞動力等成本優勢逐漸消失並向他國轉移而造成的壓力;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自主創新能力與核心技術競爭,而我國眾多企業競爭力不強等。把實體經濟和企業遇到的困難成因歸結為「互聯網+」,或許是指電商的興起導致店鋪經營和傳統物流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甚至大量倒閉。
「互聯網+」通俗地講,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台,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可以換用「六個化」表述,即「互聯網+」應實現網絡價值化、數據資產化、一切互聯化、安全核心化、生態重構化、虛實結合化。
「互聯網+」是與「中國製造2025」同時提出的,說明中央政府是要用「互聯網+」的方式提升製造業水平,並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至於具體怎麼做,能做到什麼程度,需要各級政府、各行各業、廣大企業共同努力。不能簡單化、片面地認為「互聯網+」只涉及商業、物流業等。
對於振興實體經濟,中央政府已有部署,會逐步實施。許多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紛紛獻計獻策,已經初見成效。央行有關報告顯示,一季度企業家信心指數為61.5%,較上季提高7.4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提高17.8個百分點。企業家宏觀經濟熱度指數為31.3%,較上季度提高3.5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提高10.2個百分點。
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至2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1.5%,增速比去年12月份加快29.2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加快23個百分點。這些數字顯然與實體經濟的狀況有關。
我個人認為製造業的振興要發揚「工匠精神」,努力打造品牌。我們從德國製造、日本製造強勢於全球的經驗中應該得到啟發。制造業不能僅僅滿足生產品種多、生產數量大,一定要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向智能製造發展,多研發生產高端、尖端產品,搶佔制高點,保持領先性。
「雙創」企業需練好內功
記者:您如何評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
孫曉華:自從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來,全社會創業創新熱情持續高漲,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根據國家發改委提供的資料,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現在:
第一,市場主體量質齊升。2016年新增市場主體1,651.3萬戶,同比增長11.6%。其中企業552.8萬戶,增長24.5%,日均新增1.51萬戶。「互聯網+」和新興服務業市場主體增速加快,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新登記企業同比增長30.5%。
第二,新興產業蓬勃發展。2016年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0.5%、10.8%,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高4.5和4.8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5.8%,增幅快於全部投資7.7個百分點。
第三,分享經濟快速發展。有關機構估算,2016年我國分享經濟規模約3萬億元,年增長超過50%,已經在交通出行、商旅住宿、快遞物流等領域廣泛應用,並正在向生產製造、創意技能等領域拓展。全國網上零售額超過5.15萬億元,增長26.2%,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銷售額佔社會消費品總零售額比重為12.6%,較上年提高了1.8個百分點。
此外,習近平主席提出「軍民融合」戰略後,既進一步促進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又使得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體系更好地深度融合,取得了顯著成果,前景十分廣闊。
記者:隨著「雙創」熱潮的展開,許多企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有許多企業被湮沒了。您認為下一步應如何保障這些創業型企業的長遠發展?
孫曉華:任何國家的企業生存消亡都是有自然規律的,雖然有若干「百年老廠」、「百年老店」,但不是所有的創業企業能夠基業長青。就國家來說,希望企業一旦創立,能夠發展好、發展久,做強、做大,甚至發展成國際型企業集團,為經濟發展作出大的貢獻。但是這還要看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產權結構、管理制度、人才隊伍、商業模式、技術含量、效益水平等因素。政府可以從減少行政審批、保護合法權益、提供資金支持、降低稅費負擔、優化管理服務等方面予以保障,但關鍵還是靠企業自身練好內功,尤其是增強核心競爭力。
香港有待激發「地理位置紅利」
記者:如何看待「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民營企業帶來的商機?
孫曉華:「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乃至更大範圍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一帶一路」構建了國與國、國與地區、地區與地區之間攜手共進、合作發展的大格局、新模式,也為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大好機遇。
2015年,我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相關的49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同比增長18.2%;我國承接「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服務外包合同金額178.3億美元,執行金額121.5億美元,同比增長分別為42.6%和23.45%。我國民營企業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必須具備明顯優勢,這就對企業轉型升級提出了更高要求,轉型升級有助於企業增強素質、提升競爭能力。對於從事原材料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物流及現代服務業等方面的優質企業,國際拓展的空間巨大。
記者:現在有一些港資港商擔心,隨著內地經濟的飛速發展,香港將喪失原有優勢。您如何看待這一觀點?您認為未來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孫曉華:優勢總是相對的,不可否認,內地經濟的飛速發展,使香港的優勢發生了一些變化,但並未完全喪失。香港經濟自由度高、政府廉潔度高、專業人才多、社會法治化強、國際貿易經驗足,依然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這些優勢沒有變。中央政府對香港始終寄予厚望,從多方面促進香港保持繁榮穩定,加強內地與香港的經貿合作。
「2016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山西省分會場,一位參觀者在操作智能機器人
李克強總理今年「兩會」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央政府會不斷加大力度,繼續出台諸多有利於香港發展、有利於內地與香港合作的舉措。比如去年出台了「深港通」,今年準備在香港和內地試行「債券通」,允許境外資金在境外購買內地債券,香港可謂「近水樓台先得月」。
另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進一步推進粵港澳經濟融合,激發「地理位置紅利」,必然給香港的發展帶來全新機遇。香港應當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找准定位,發揮特長。比如,在跨境金融貿易領域加快探索步伐,為國家對外開放提供更多更新的啟示;探索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實現城市間互聯互通,為業界提供跨制度區域經濟合作的獨特經驗等。如果一定要與「角色」掛鉤,我個人認為,就是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在構建現代新型城市群和全面對外開放、深度融入「全球化」方面先行先試,積累經驗,提供示範。
借此機會,祝願香港在特首和特別行政區政府帶領下,把「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進一步貫徹落實好,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文刊載於《紫荊》雜誌5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