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萍:京劇的海外傳播任重而道遠

孫萍教授獲美國查普曼大學榮譽博士

文|本刊記者莊蕾

孫萍,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多年來,她致力於京劇藝術的推廣工作,為世界各地人民了解京劇和中國傳統文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不久前,她獲得了美國查普曼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成為繼梅蘭芳先生之後,第二位獲得美國西部地區學府授予榮譽博士學位的中國京劇藝術家。

孫萍在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京劇的海外傳播,任重而道遠。國家層面一定得有頂層設計,還要培養一批能夠知曉國家、知曉國際,能夠用國際化的語言表達中國,講好中國故事的人才。

京劇創作應該先傳承再創新

記者:京劇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被奉為國粹。請您談談中國京劇藝術的發展現狀以及面臨哪些挑戰。您認為應該如何推動和吸引更多人走進京劇,熱愛京劇,擴大京劇的受眾群體?

孫萍:中國戲曲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人類的三大古老戲劇,其他兩種都消亡了,只有中國戲曲沒消亡,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中國京劇是中國國學的一個立體表現。通過立體的故事,傳誦的是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這都是中國的儒學思想中最精髓的東西,也是中華民族推崇的文化精髓。

我認為京劇永遠滅不了,因為它本來就是從老百姓那兒走出來的,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而且是為中國老百姓量身定做的一種藝術形式。為什麼這麼說?觀眾今天叫好了,我就知道我今天這兒演的好,以後我再發揮。觀眾這兒沒反映,我以後可能會剪掉一些,我們在表演的時候與觀眾的互動是非常強的。所以京劇每走一步,與觀眾的這種互動是分不開的。再有,京劇中演的不管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是很接地氣的,而且它的唱腔是能夠把中國人審美的美學、音樂美學的東西唱出來的。

京劇的形式是程式化的,它的服裝已經定格在演傳統戲,包括唱腔、故事都是比較適合演傳統文化的。京劇最大的特點就是虛擬化和寫意性,所以中國京劇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大的一個亮點。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就把任何空間都交代了,它是用動作交代的,而不是用道具、布景、場景交代的。京劇演員走一個圈就十萬八千里,一開門就是進一個門,一出門就又出一個門,轉一個圈又來到另外一個地方,他再推開一扇門,桌子和椅子上面鋪的桌椅帔變了,證明他又到了另外一個環境了。

現在人們在創作的時候,總說要創新,我認為應該傳承在前,創新在後。現在我們丟失掉的傳統的東西太多太多了,如果沒有一個傳統的基礎,空談創新真的就是空中樓閣,我覺得現在最迫切的任務是抓緊搶救一些瀕臨滅絕的傳統老戲。

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這屆領導班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常重視,國家出台了若干文件,包括對中國戲曲的扶持、對京劇進校園的批示等,這些對京劇來說都是利好的消息,給了京劇文化一個春天。

京劇進校園進行得如火如荼

記者:您曾經在全國兩會上提過一個讓京劇走進中小學的提案,請您介紹一下京劇教育進學校的現狀,如何讓戲曲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孫萍:2003年,我寫了「京劇進中小學」的提案,2008年,它變成一種政策在執行了,京劇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成為了中小學裡的必修課。大城市就不用說了,肯定是進行得如火如荼,這次我到了寧夏,有一所小學1,000多人都在廣場上唱京劇,那個聲音讓我特別震撼。

孩子學習京劇,這就是一種傳承,京劇文化對孩子的薰陶,會深深地扎在他心底。學京劇的孩子,不一定要求他當演員,但他對京劇的熱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都會加深。現在在劇場裡,很多觀眾都是小學生、中學生,學生學京劇也能帶動家長來看京劇,所以現在劇場裡的年輕觀眾越來越多,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態勢。

我一點都不擔心京劇以後會沒有受眾。前幾年,CCTV舉辦了一個少兒京劇大獎賽,比賽的時間有兩個多月,收看節目觀眾人次達到了4億,參與程度非常高。一個孩子的背後有多個人在關注他的成長,所以一個孩子學了京劇,能帶動社會一群人。一個孩子就能牽動這麼多人,一群孩子又能輻射多少人?這是不能小視的。從這兒不難看出,京劇不僅完不了,以後觀眾還會越來越多。

常年致力於京劇文化推廣工作

記者:您曾經旅居國外多年,在匈牙利編演動作戲劇,在美國將交響樂與京劇結合,創造了獨特的「交響京劇」,為中國京劇藝術走向世界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請您談談中國京劇藝術在海外傳播的現狀如何?京劇藝術走向世界的意義何在?您認為應該如何加強中國京劇藝術在海外的傳播,更好的推動中國藝術走出去?

孫萍:1991年,文化部把我和我先生派到國外做文化交流,我把京劇和歐洲戲劇結合在一起,派生出一種新的戲劇形式——動作戲劇,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和讚揚,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例如在《西遊記》一劇中,我把京劇的臉譜與西方的面具相結合,使用高科技燈光技術,把孫悟空三借芭蕉扇鑽進鐵扇公主肚子這一段表演得出神入化。那個時候看得出來,歐洲人對京劇基本上到了一種頂禮膜拜的感覺。

後來我成立了動作戲劇組織,每年都有動作戲劇上演,每年我們都要給歐洲各個國家進行指導。我在歐洲工作了九年,我先生工作了十幾年,我們導演了近百部戲。我感到特別欣慰,這也是我對中國傳統戲曲、對京劇傳播作出的一點貢獻。

能讓外國人認可京劇,我感到很驕傲,為咱們擁有這種歷史文化而驕傲。後來我到美國進行文化傳播,我找到了華盛頓國家交響樂團、費城交響樂團、賓夕法尼亞大學交響樂團這些頂尖級的交響樂團,跟他們合作了我的個人交響京劇音樂會,裡面傳統戲也有,現代戲也有,十分成功。而在這些交響樂團裡沒有一件中國樂器,用雙簧管代替京胡,跟著我的主旋律走,奏出來的還是京劇,當時的演出引起了轟動。

我記得在林肯藝術中心進行第一場演出的時候,時任駐美大使李肇星坐在下面,老布什家族、克林頓家族都來了。演出結束後李肇星上台給我祝賀,我們興奮相擁,那種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當時我們心中有一種「征服感」,我們中國文化是能夠贏得世界的!中華文化在全世界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我們深深認識到,藝術是可以為國家樹立一個高尚的文化形象的。

多年前,我在耶魯大學做訪問學者時,有一次要給全校做一場關於京劇的講座,我在找資料的時候發現,耶魯大學的圖書館沒有一本中英文翻譯的京劇的書。我當時就對著耶魯大學的圖書館發了一個誓,幾年之後,我一定讓中國京劇的書全套擺到這裡的圖書架子上。

我在美國南加州大學訪問的時候,恰逢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先生赴南加州大學演講,我受邀參加相關活動及晚宴。我送給卡梅倫一本《中國京劇的百部經典音譯系列》叢書,他很激動。我在這本書中把100部京劇翻譯成英文,同時把每一齣戲都介紹得儘可能得清楚,圖文對應地解釋人物服裝扮相,把簡譜翻譯成五線譜。這一本書起到兩個作用,一是我把京劇表演的理論體系構建出來了。在世界的三大表演體系中,只有京劇是沒有理論體系的,我通過這本書把這個體系構建出來了。

第二,我把這100部戲的劇本翻譯出來,這有利於京劇傳播出去。有人形容我這本書是中國京劇的四庫全書。目前,《中國京劇的百部經典音譯系列》叢書已編纂完成50冊,出版20冊,並被歐美數十所大學的圖書館收藏。

幾年前,我撰寫的提案《大力推動中國的公共外交》,已經寫到十八大的報告裡。1993年,我在匈牙利接受「榮譽國民證章」時,傳達了中國希望匈牙利總統訪華的消息。幾天後,匈牙利方面就做出決定,表示要訪問中國。在匈牙利總統成功訪華後的次年,江澤民應邀對匈牙利進行了國事訪問,這是兩國建交以來,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匈。

孫萍:京劇的海外傳播任重而道遠

孫萍舞台照

中國申辦奧運會之前,我成功的說服了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幫助中國申辦2008年奧運會。在基辛格的陪同下,我走遍了美國的各大州,登門拜訪奧組委的成員,向他們闡述中國承辦奧運會的深遠意義,希望他們投中國一票。作為一個藝術家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藝術實踐,為國家建言獻策,我感到很榮幸。

2016年是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2016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訪英時指出:「中英兩國可以共同紀念這兩位文學巨匠,以此推動兩國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在此背景下,我創作了《杜麗娘與朱麗葉》這部戲。這是一部跨界融合戲劇,全劇用音樂將昆曲、現代舞等不同藝術形式串聯,令人耳目一新。我們完成了40場的演出任務,讓更多的觀眾切身體驗跨界戲劇的獨特魅力。

京劇的海外傳播,任重而道遠。國家層面一定得有頂層設計,還要培養一批能夠知曉國家、知曉國際,能夠用國際化的語言表達中國,講好中國故事的人才,人民大學的國際研究中心和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就在培養這種人才。我們需要借助外國媒體的優勢來宣傳中國文化,中國的媒體應該學會用外國人能接受的文化符號和語言,來宣傳自己的國家,學會用國際表達來講好中國故事。有句話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加幾個字,「越是民族的,只有經過努力傳播,才有可能成為世界的。」

京劇是串聯兩岸四地人民感情最好的工具

記者:您的演出經歷非常豐富,您是否在香港演出過?內地和香港在京劇方面有哪些交流與合作?

孫萍:我在香港演出過好多次,與香港在京劇方面的交流也很多。香港大學在戲曲的推廣方面做得很好,我與港大保持著長期的聯繫,經常會去參加港大舉行的戲劇國際會議,與他們交換了很多經驗。

幾年前,我帶著美國交響樂團在香港演出的時候,董建華先生送給我一個巨大的花籃,當時我感到極其溫馨和幸福。演出之後,他和夫人,還有妹妹,上台跟我合影留念。當時我看地鐵裡關於我們演出的廣告非常多,我們在那兒演了三場,場場爆滿,影響力比較大。

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的時候我到香港演出,那時候非常轟動。我覺得香港人對中國文化有一種求賢若渴的感覺,特別希望我們能夠去那演出,觀眾非常多,我覺得其實還是需要用京劇文化和粵劇文化來溝通兩地的感情以及人文的交流。現在我們到香港演出沒有原來多了,過去我們劇團去香港每次至少演二三十場,我希望能夠在香港儘可能多傳播一些中國文化。台灣就更不用說了,只要是去台灣演出,都是場場爆滿,很多人看京劇有一種回家了的感覺。

所以我覺得,京劇最能說明兩岸四地是同根、同族、同文化的,京劇是串聯兩岸四地人民感情的一個最好的工具。用京劇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最受歡迎的方式,惠及全世界人民,同時讓全世界人民能夠通過京劇了解中國,熱愛中國,培養出更多知華、愛華、親華的人。

本文刊載於《紫荊》雜誌5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