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朝政策上演「極限施壓」

4月16日,美國在阿富汗投下有「炸彈之母」之稱的空爆彈,警示朝鮮意味很大

文|北京李大光

朝鮮於4月16日上午又試射了一枚導彈,雖然試射以失敗告終,但向國際社會表明了要與美韓死磕到底的決心。然而,朝鮮最終會否再次進行核試驗,依然是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動向。

美國加大軍事施壓朝鮮力度

朝鮮自2006年以來進行5次地下核試驗,其中2016年進行了兩次,並多次試射彈道導彈。就在今年的4月5日,朝鮮還在咸鏡南道新浦一帶向半島東部海域發射了疑似為「北極星-2」型中程彈道導彈。朝方的一系列冒險試驗,招來了韓美日令人眼花繚亂的高強度演習。

另外,美軍在用「戰斧」巡航導彈襲擊敘利亞空軍基地之後,又在阿富汗投下了有「炸彈之母」之稱的空爆彈。這種僅次於核武器的「超級武器」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研製出來,一直沒用,現在拿出來,無形之中對朝鮮形成威懾。畢竟朝鮮也是多山的國家,軍事技術的進步正在突破地理的屏障。「戰斧」巡航導彈百里穿楊、「炸彈之母」一錘定音,兩次遠程打擊一個突出了準頭高,一個突出了威力大,堪稱花式殺「雞」給「猴」看。

在強大武力壓力下,朝方沒有一點示弱的意思,要用「最強硬的方式應對挑釁」。朝鮮的外務省副相韓成烈4月14日表示,只要最高統帥認為合適,朝鮮隨時會進行下一次的核試驗。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分析半島目前的局勢和未來的發展?

朝鮮外交策略出現微妙變化

朝鮮半島局勢當前正處於臨界點,如果朝鮮核試驗,無疑冒天下之大不韙。美國對朝鮮動武與否,完全取決於朝鮮是否進行核試驗。目前來看,朝鮮沒有去「伸手去碰核武器扳機」的故意。

值得關注的是,大敵當前朝鮮國內並沒有深厚的戰爭氣氛。從一年一度的「太陽節」看,朝鮮國內並沒有為戰前做必要的準備,沒有進行人員疏散和戰爭動員,國家仍然沉寂在節日慶典之中。

4月15日是朝鮮已故領導人金日成誕辰105周年,也是朝鮮一年一度的「太陽節」,朝鮮按傳統在金日成廣場舉行大規模閱兵。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和全體黨政軍領導人出席了閱兵式,130多名外國記者也在現場報道。閱兵式上雖然展示了可打擊100公里和1,000公里外目標的「閃電」防空導彈和「北極星-2」型潛射中程彈道導彈,但這是閱兵式上例行的武器裝備展示。從朝鮮邀請130多名外國記者在現場報道這一舉措來看,朝鮮還是非常擔心美國對其進行斬首行動的,因為這些記者是為防止美國在其舉行閱兵式時的空襲而作為人肉盾牌使用的。

言辭激烈並不一定要打仗。對於當下朝鮮半島局勢,朝鮮官方已做出了非常明確的回應,如果美國敢輕舉妄動,朝鮮會以朝鮮式報復打擊,在敵對勢力頭頂降下「核雷轟和懲罰的閃電」。但發出這一強硬言論的人並不是金正恩,也不是朝鮮軍方,而是朝鮮外務省裁軍與和平研究所。如果是一種臨戰狀態,朝鮮需要做的是軍事動員。

發展核武器,形成朝鮮的有效核威懾力是朝鮮的國家戰略,寫入了國家憲法。但是並不意味著朝鮮的政策沒有靈活性,朝鮮半島暴發安全危機以來,朝鮮的外交靈活性有所顯露。除了重建外交委員會和邀請外國記者之外,朝鮮還向東盟秘書處「投訴」,控訴美國的不公平的做法,希望東盟能夠主持公道。

朝鮮外務省裁軍與和平研究所發言人指責韓國今年試射了射程達800公里的導彈,美國一言不發,卻給朝鮮這樣的自主國家貼上標簽隨意指責甚至不惜進行導彈攻擊,朝鮮絕不能容忍美國這種不公正的雙重標準和侵略行徑。仔細梳理發現,朝鮮也學會理性地向國際社會和美國「講道理」。這是比較少見的情況。

美國單方設想朝鮮棄核換接觸

中美元首會晤以及隨後的通話都確認了一點,那就是半島無核化。中韓之間也達成了去核的共識,為朝鮮劃下了紅線。美國和俄羅斯關係雖然不和諧,但是也重申了反對朝鮮擁核的立場。

戰爭,對各方來說,都是沒有選擇的選擇。現在,朝鮮還有選擇,如果朝鮮能夠暫停核導開發,談判還是有機會的,美國對談判的門檻也降低了。

美對朝態度軟化提對話條件是停止核導試驗。相比先前強硬的表態,美國提及美朝對話的可能性,這是一個明顯轉變。值得關注的是,4月15日中國的六方會談代表訪問了朝鮮,在這個特殊的節點,中國代表的到訪其實也是朝鮮的信號,在中國特使來訪的時候朝鮮不可能進行核試驗。

美國確定先最大限度施壓再接觸的對朝鮮「極限施壓」新政策。為促使朝鮮放棄核武器,特朗普的幕僚們考慮了一系列政策選項,既包括軍事打擊、推翻朝鮮政權,也包括承認朝鮮是核國家。經過兩個月的研究,美國特朗普政府確定了對朝政策:最大限度施壓,如果朝鮮改變其行為,再與其接觸。

按照白宮官員的說法,特朗普對朝政策目標是無核化,不是「政權更迭」。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已經同意這一名為「極限施壓」的新政策。「極限施壓」旨在通過經濟制裁和外交手段讓朝鮮停止導彈和核活動,並不尋求「政權更迭」。如果朝鮮改變其行為,美國將與朝方「接觸」。

本文刊載於《紫荊》雜誌5月號,作者係解放軍大校。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