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特會」拉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序幕
當地時間2017年4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同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中美元首第二場正式會晤
文|北京喬良
我們已可看出中美關係的一個大致走向,即向著對中國和美國各自有利的方向發展。尤其是新建的四個對話機制,開啟了一種全面對話機制。但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對話機制的建立和兩國關係的改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大國政治如演戲,中美之間還應建立「約定互信」
習近平主席與特朗普的會晤已經達到了預期效果,從王毅外長的介紹來看,這次會談應該說是富有成果。在特朗普勝選之後一直到習特會談之前,國內曾有種種擔心,雖然現在這種擔心不能說已經煙消雲散,但起碼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已可以看出中美關係的一個大致走向,即向著對中國和美國各自有利的方向發展。尤其是新建的四個對話機制,開啟了一種全面對話機制。但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對話機制的建立和兩國關係的改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雖然美國人表面上還沒有接受中國提出的「新型大國關係」概念,但實際上今年3月美國國務卿蒂勒森訪華時,已經把中國所賦予這一概念的所有內容基本都重申了一遍。中美建立相對平等的新型大國關係,現在看來是指日可待了。
但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國,它會不斷地根據自身戰略利益來調整其政策。所以,中國也不能完全掉以輕心,認為就此一馬平川。此外,雙方要真正走到這一步,還是要建立一種互信。可實際上,要和美國建立互信非常難。這需要一步步來。其實我們也沒期望一蹴而就。如果不能夠建立一種長期穩定的戰略互信,那麼我們不妨變通一下,先建立一種「約定互信」。所謂「約定互信」,即指在哪件事情上我們應該互信,如何實現這一互信,可以先約定幾點,包括在什麼情況下我們可以迅速地溝通、在什麼情況下我們可以先不急於作出判斷,等和對方溝通過了再作出決定,這樣可以避免突發性事件造成擦槍走火和意外衝突。
在同習主席的宴會上,特朗普臨時離席,下令打擊敘利亞政府軍。回席後,特朗普把這件事情向習主席做了通報。實際上,美國在實施打擊之前40分鐘,已經通報了俄羅斯。有人說,特朗普這是在離間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不排除美方有此意圖,但這並不是特朗普這麼做的主要原因。美國提前通知俄羅斯,是為了避免與俄軍的直接衝撞。因為他不願意在不提前通報俄方的情況下,讓自己的59枚導彈,遭到俄的C-400防空導彈的攔截。
當然,特朗普也想就此事觀察習主席的反應,按他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所稱,他在告知習主席後,習主席停頓了10秒,隨後習主席讓譯員再翻譯了一遍。習主席這麼做,是為了給自己留出思考和反應的時間。從特朗普透露的信息看,習主席的反應充滿了人文的情懷,他並沒有說在敘利亞使用生化武器是政府軍所為,他只是譴責了使用生化武器讓那麼多平民甚至孩子無辜遭殃。在這一前提下,習主席對美軍的行動表達了一種有保留的理解。習主席的反應非常正常,但那10秒鐘卻一度讓特朗普很緊張。
可以看出,大國政治實際上就是在演戲,彼此間就看誰的演技更高、誰表演得更出色。這一表演過程,也是兩個大國領袖過招的過程。從特朗普事後盛贊習主席而且認為他和習主席已經建立了良好關係來看,起碼習主席給特朗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代的大國關係,領導人之間建立友誼其實是非常必要的。如今習主席給特朗普留下這樣一個印象,極可能對中美關係進一步的改善和發展有良好的推進作用。
總體來講,在剛剛啟動的、看上去前景良好但很脆弱的中美關係上,建立互信機制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建立穩定的互信,起碼也要建立約定的互信。互信不了的,我們寧可把它放到一邊;能夠互信的,我們就先建立起來。
要打朝鮮,特朗普心有餘而力不足
此次習特會談上,雙方就「管控危機」達成共識,這其實就是一種約定互信。因為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係並不全是危機,但中間畢竟有危機。管控危機,眼下最好的方式就是約定。現在,中國和美國之間似乎橫著這樣幾個很有可能出現危機的問題,一個是貿易戰即貿易平衡問題,再就是南海危機、台灣問題,但眼前最緊要的是朝鮮半島問題。
在我看來,特朗普很需要在朝鮮半島發起一場戰爭。對這一點,只要先來看看特朗普是怎麼上台的,就不難明白——特朗普只比希拉里多了三十多張選舉人票,實際上他的擁護者只有49%左右。這就意味著,特朗普面對著一半選民的反對,整個民主黨的反對以及共和黨內部反對派的反對。
所以,特朗普急需整合美國內部強大的反對力量。特朗普上台後雖然言出必行,把他在選舉時的一系列承諾幾乎一一兌現,包括退出TPP、禁穆令、限制移民、廢除奧巴馬醫改、增加軍費、修建美墨邊境城牆等等。現在沒有兌現的只剩兩件事情,一個是對中國展開貿易戰,另一個是宣布中國是匯率操縱國。但是從特朗普“百日新政”的情況來看,效果不佳。目前特朗普要在國內推進任何政策都困難重重,備受打擊。
總統一上任原本應該「燒三把火」,但現在只燒了一把,剩下兩把都沒燒起來,特朗普如何在美國立威?所以,特朗普將和奧巴馬一樣,當國內問題推動不下去的時候,就會去推動國際問題,「堤內損失堤外補」,通過國際問題的成功,來讓自己獲得外交成就、樹立總統的權威。
2017年4月17日,美國副總統彭斯說,美方希望以「和平手段」促使朝鮮棄核,但同時會考慮「所有選項」。圖為彭斯參觀朝韓非軍事區韓方的一座瞭望台
美國打擊敘利亞只是一個小動作,只是讓特朗普小小地立一下威,事實上他也部分達到了目的。攻打了敘利亞之後,特朗普的支持率隨即上升了3、4個百分點。這對特朗普向戰爭方向更進一步等於是一個鼓勵。所以,特朗普下一個目標一定是瞄著要打朝鮮。
特朗普為什麼要打朝鮮?因為他並不希望半島統一。如果半島統一,從國力來看,一定是韓國統一朝鮮。一旦如此,美國就沒有在半島繼續駐軍的理由,美國就將失去在遠東地區、在東北亞的最前沿陣地。對此美國肯定不願意。但同時它又不能容忍金正恩政權的存在,因為金正恩正在掌握能威脅美國的核武器。
因此,美國一定會以消滅金正恩政權為目標,發動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既為美國防患於未然、提前解除核擔憂核威脅,同時又徹底為特朗普的總統形象樹威,然後用外部危機來整合美國現在內部的撕裂。
但是如果要打這一仗,沒有中國和俄羅斯的首肯,肯定沒法打。第一,美國要打朝鮮,先得完成「斬首」行動,而要憑一擊達到這個目標恐怕很難。第二,如果完不成「斬首」計劃,朝鮮手里又有核裝置,就算朝鮮沒有運載工具把彈頭運走,但它如果在最後關頭因徹底絕望而讓核裝置自爆,也讓全世界包括美國無法承受。第三,朝鮮在大同江沿岸的數萬門火炮,美國能否在同一時間全部消滅?全部消滅的同時又能否確保控制而不是摧毀它的核基地(因為摧毀就可能造成核災難)?
這些任務必須在同一時間完成,不能分階段完成。而以美國今天的能力基本無法做到。有人建議美國把已經從韓國撤出的戰術核武器重新拿回韓國部署。這也還是一種威懾,顯然美國不是用戰術核武器去打仗的。所以,結論是,沒有中國(也許還要加上俄羅斯)同意放行,特朗普想打這一仗也打不起來。
貿易不平衡是個偽命題,中國都不好意思戳穿它
這次會談,習主席和特朗普都承諾彼此要進行經濟合作,甚至提出了一個「百日計劃」。實際上,這是中國給美國一個面子,因為特朗普迫切需要這個,他好拿去對美國人說事。
但是,「百日計劃」本質是美國人製造的一個偽命題。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是由於過去二十年里中美經濟的捆綁造成的,而這種捆綁的起源是美元的全球化。美國在過去四十年里大量地向外輸出美元,輸出美元就會帶來大量的貿易逆差。特朗普認為這是其它國家在佔美國便宜,在這一點上,要麼特朗普在裝傻、要麼他就是真的無知!因為其實美國是在拿紙換別人的實物和財富。想想看,美國是在拿紙換中國的東西,換完了還說中國在佔它的便宜。關於這一點,中國都不好意思戳穿它。
另外,中美之間如果真正出現了貿易平衡,對中美當然都不是壞事。表面上看,中國人賣東西給美國掙到的錢,又通過購買美國產品回流給了美國人,起碼讓它減少了逆差,還可以少印幾千億美元國債;但中國也可以從美國買回大量我們想要的高科技產品和技術,何樂不為呢?但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
特朗普真正想過嗎?當年美國的尤尼科石油公司瀕臨倒閉,中國准備用高於市場價40%的價格收購,美國都不讓中國參與拍賣。中國和美國之間怎麼搞貿易平衡!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是因為很多東西美國不賣給中國,而中國又不能沒完沒了地買美國的飛機、汽車造成的。
此外,還有一個原理上的問題特朗普沒有理解。美元是通過逆差的方式向外輸出的,如果美國與全世界的貿易都平衡了,美國就會產生大量的順差,那時候美元還怎麼向外輸出?還怎麼做全世界的結算貨幣?美元全球霸權地位還要不要?對這個事關美國生死的大問題,光美聯儲、華爾街金融利益集團這一關,恐怕特朗普就過不去。
所以,縮小中美之間的貿易平衡,實際上是美方提出的一個偽命題。中國只是不願意掃美國的面子,答應特朗普的要求,允諾中美貿易大致達到一個平衡。
貿易問題是特朗普最關注的問題,也是習主席覺得我們應該努力去解決的問題。但等這個「解決」過了「百日」之後,特朗普也上任兩百多天了,我想,他會聰明起來,會明白這裡面的很多道理。從克林頓、小布什到奧巴馬,他們在上任之初沒有不拿匯率和貿易不平衡跟中國說事的,但後來他們為什麼全都心安理得地接受了這個現實?因為他們真正當了家之後才知柴米貴,才知道所謂人民幣匯率一直壓得很低,其實對美國非常有利。因為只有人民幣的匯率低了,中國才能有大量產品出口到美國,美國民眾才能以比中國國內還低的價格,消費中國的產品。
貿易不平衡問題對特朗普來說,是一個慢慢學習了解的過程。等特朗普漸漸進入總統角色之後,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中國根本不用太多地去向特朗普做工作,特朗普身邊的企業家和官員自會對他做工作。所以,中國用不著在這個問題上太認真。在這一百天的觀察期里,中國能夠讓特朗普感覺到我們很在意他的要求就夠了,沒有必要把它當成長期的國策,這也不可能成為長期國策。
加入「一帶一路」,美國肯定不會缺席
習近平主席在會晤中提出,邀請美國參與「一帶一路」計劃,但美方並未給出明確表態。對此我們無需擔心,美國在世界上所有的大戲中都不會缺席。可眼下為什麼美國不進入「一帶一路」的舞台,很重要的一點是由於「一帶一路」不是美國提出的,美國會擔心它沒有主導權。
2017年4月2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並出席中俄議會合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
正因為美國已經意識到,只要中國繼續保持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地位,不用太久,美國在WTO的主導權就會喪失殆盡。於是奧巴馬才另起爐灶,瞄準即將到來的互聯網經濟和人類越來越看重的知識產權,發起一個新的組織——TPP。通過這一方式,又一次把中國排除在外。等美國把這個組織里的所有遊戲規則制訂完、它確信已經獲得充分主導權後,一定又會像搞完WTO之後那樣向中國招手。
如此一來,中國又要同所有TPP國家挨個談判,每個國家都會向你提條件。這就是美國的如意算盤,可讓中國暗暗高興的是,特朗普對此並不理解。他認為這傷害了美國利益,所以一上台就把TPP廢除了。
「一帶一路」也是如此,如果美國現在加入,就等於一個世界老大接受了世界老二的主導,美國當然不願意了。但如果「一帶一路」越走越寬,從49個國家增加到70多個國家,再到現在90多個國家報名,世界上一半的國家都已經進來了。等到100多個國家都加入的時候,如果美國還不加入的話,那麼恐怕對美國就很不利了。所以,最終美國還是會加入「一帶一路」。
加入的話,就看中國在多大程度上向美國讓利,允許美國從中佔多大份額,這是一種可能性。但歸根結底,美國加不加入「一帶一路」,不是取決於美國人的態度,而是取決於「一帶一路」能不能搞成、能不能搞好。所以,我們必須「一帶一路」搞好,千萬不能再幹那種虎頭蛇尾、不了了之的事情。
還有一種可能性是,美國不搞TPP了,而是再搞一個其它的區域性或全球性的經貿框架,把中國再裝進去。但是隨著現在加入「一帶一路」的國家越來越多,美國要另搞一套、太針對中國的話,這將使加入了「一帶一路」的國家同美國的新框架很撕裂。那時就要看美國的本事了,看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拉走那些國家。
但是美國現在無論是搞TPP還是我們猜想的另一框架,它都是張口不出力,它不能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利益。美國今天是一個債台高築的國家,雖然掌握著印鈔機的權力,而且也時不時地使用這種權力,但是完完全全靠印錢來拉動經濟是不可能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有什麼東西對別人充滿吸引力,尤其在經濟利益上?沒有足夠的吸引力,美國另起爐灶就沒有意義。
所以,關於「一帶一路」,美國很可能最終會和日本宣布有條件地加入。他們一定會和中國提條件,那個時候就是談判了。和商人總統打交道,最好的辦法就是談判和交易,最終達致一個雙方利益的最佳平衡。
中美關係欲向前進,別忘了拉緊俄羅斯
特朗普雖然雄心勃勃,但他能夠做成的事情確實不多。特朗普能否成功實際取決於中國或俄羅斯與他的配合,但是要中國和俄羅斯與之配合,憑什麼?如果你什麼利益都不讓,一會兒宣布中國是匯率操縱國、一會兒壓中國與美國搞貿易平衡、一會兒又在南海給中國挑事、一會兒去接蔡英文的電話、一會兒還要部署薩德……美國給中國帶來這麼多的麻煩,要中國怎麼配合?所以,特朗普既然是一位商人總統,就要學會國家層面的談判、交易、讓利。沒有這一切,就別指望中國和俄羅斯跟你配合。
現在特朗普努力地想玩一些小技巧,把中國和俄羅斯同時裝進「囚徒困境」里,然後由他來扮演警察的角色。關於這一點,中國和俄羅斯一定要看透。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應該更堅定地加強與俄羅斯的各種溝通,甚至是每個細節、每件小事上的溝通,把中俄彼此之間的猜疑降到最低限度,讓中俄之間的戰略互信達到更高等級,這樣美國就拿中國和俄羅斯沒辦法了。到那個時候,美國只能給中國、給俄羅斯讓利,來換取中俄對它的支持和配合,如能實現這一點,世界還真有可能出現一個比較好的局面。
美元是通過貿易逆差的方式向外輸出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大家都明白這些道理,中美關係會有一個很美好的未來。如果美國只想在與中國的談判中獲得美國利益的最大化,那中國除了選擇中國利益最大化與之應對外別無選擇。這麼一來,中美之間的互信不可能建立,只能變成互鬥互傷。互鬥互傷一定是「零和博弈」,一定對中美雙方都不利。
中國和美國的未來既有充滿陽光的一面,但陽光背後也必有陰影的一面。把兩國引到陽光下,而不要帶進陰影里,這才是兩國未來最好的選擇。
本文刊載於《紫荊》雜誌5月號,作者係國防大學教授、空軍少將。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