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暉:回歸後的香港文化更加自由多元
許曉暉對香港文化發展可謂如數家珍,這與她對香港文化投入的巨大熱情和心力息息相關 李敏聰 攝
文|本刊記者高峰
香港回歸以來,「一國兩制」實踐取得舉世矚目成就,香港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文化藝術所取得的進步正是其中令人鼓舞的部分。「我們的文化環境更加以人為本,更加多元發展,創作更加自由。」在本刊專訪香港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時,她這樣概括香港的文化發展。
許曉暉對香港文化發展可謂如數家珍,這與她對香港文化投入的巨大熱情和心力息息相關,她每年參加無數的文化活動,「我們除了為文化界提供更好的文化環境,也要多與他們接觸,了解他們的想法和訴求,同時讓他們感受到香港政府對文化領域所投入的熱切關注。」
正是懷著這樣的使命,許曉暉奔波於香港文化界的各個領域,成為香港文化界一道獨特的風景。
香港文化政策不斷豐富與完善
記者: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回歸以來,香港的文化發展有哪些變化?
許曉暉:在過去的20年中,香港的文化政策更加清晰、更加聚焦。香港回歸後,第一屆政府成立了文化委員會,在文化政策上提出了很多建議。這些建議不斷落實到具體的文化政策之中,使得文化政策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
我們現行的文化政策是希望為社會各界提供廣泛參與的機會,讓不同的藝術團體和藝術家有更自由的創作環境,讓他們更加多元、均衡地發展。而且,由於香港獨特的文化特點,我們在傳統文化與創新之間,也力求做到更好的平衡。我們還著力打造香港成為文化交流的樞紐,到今天為止,香港一共與15個國家及地區簽署了文化合作備忘錄。
可以看到,過去的這段時間,香港的文化環境更加以人為本,更加多元發展,更加自由開放,與世界各地文化團體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香港政府更是全方位地為文化藝術發展服務。在我進入政府工作的八九年間,政府投入文化的資源不斷加大。我剛進政府工作時,政府對文化的投入大概是每年29億港幣,到如今已經超過40億。政府對於文化藝術更加重視,投入更加寬廣,到今天為止,香港已經有超過1,000個文化藝術團體,每年的演出超過了8,000場次。
兩地文化交流合作日益頻密
記者:回歸后,兩地文化界的交流日益頻繁,請您談一談這方面取得的進展?
許曉暉:是的,回歸后香港文化界與內地的交流不斷加大。這部分又分為三個方面:一是香港文化藝術團體到內地進行交流,二是內地的文化藝術團體到香港交流,三是兩地文化藝術團體一起「走出去」,這三方面在過去20年間都越益頻密不斷充實。
這首先得益於交流平台的不斷擴展。其中一個重要的平台就是粵港澳文化合作論壇,這一論壇建立了粵港澳文化合作框架,在6個領域展開合作,包括演藝、文博、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交流和節目合作、資訊交流、文創發展。
比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2009年粵港澳三地共同努力,使得粵劇成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戲劇、舞蹈等領域,三地也積極合作創作各種節目、舉辦各種論壇、推動各種文化交流。在這種頻繁的交流中,各種藝術團體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
香港到內地交流越來越頻繁,香港的九大藝團都多次到內地演出。除了大型團體之外,近年我們也看到一些中小團體,有些是在政府資助下到內地交流,有些則通過中介機構到內地演出,是更具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內地藝術團體到香港交流就更加頻繁和多元,每年的香港藝術節均有他們的演出,康文署所籌劃的一些藝術節也有他們的參與。
2013年,粵港合作促成舞劇《清明上河圖》赴北美洲登台演出,這是兩地合作「走出去」的一次成功實踐。圖為2013年1月11日,《清明上河圖》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上演
還有一些藝術團體,通過自己的渠道到香港演出或展覽。文化部每年也與我們有不同的合作,比如每年中秋節的「香江明月夜」晚會、書畫展,每兩年一次的「根與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從今年開始文化部的品牌節目「歡樂春節文化廟會」也來到香港,展現更加多元的中國文化。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每年在香港舉辦的「文化中國.四海同春」,我們在場地上也給予大力支持。這些都是兩地文化藝術交流在過去20年中取得的成就。
此外,兩地文化藝術界共同「走出去」也取得不少成就。2013年,粵港合作促成舞劇《清明上河圖》赴北美洲登台演出,這是兩地合作「走出去」的一次成功實踐,還有很多其他的例子,不勝枚舉。
多個文化領域成就享有國際盛名
記者:提到文化「走出去」,香港文化因其獨特風貌,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那麼,在國際文化藝術界,香港文化的哪些領域更加令人關注?
許曉暉:香港文化界在國際範圍內取得的成就,有幾個領域特別讓人鼓舞。一是藝術品交易市場方面,香港已經與倫敦、紐約三足鼎立,成為全球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剛剛過去的巴塞爾藝術展等,每年吸引超過十萬人參加,全球超過200家畫廊積極參與其中,香港在藝術品交易市場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二是香港書展,已經成為亞洲甚至是全球最大的華文書展,每年超過一百萬人次參與,這在短短的一周內算得上是一個奇跡。三是建築設計領域不斷開拓,除了參與不少國際項目,香港的建築設計在遠至印度、非洲等地都有不同建設,把香港設計帶到了全球各地。香港的服裝、商品設計也越來越受到世界範圍內的重視。
四是電影領域依然保持活力,每年各大國際電影展都有香港電影的身影。雖然香港本身的市場比較小,但是香港影視界的人才大量輸出,參與製作的作品受到世界廣泛認可。
此外,我還想提的就是香港在水墨畫領域取得的巨大進展。香港水墨畫有特別豐富的含義與內涵,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東方與西方的交融,令它具有獨特風貌和價值。今年8月,香港民間會舉辦全球水墨大展,為水墨畫做更好的定位。這次水墨大展把全球水墨畫500強的作品做一次集中的展示,如果籌集的資源允許,還將製作精美畫冊,送贈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在國際美術界為當今水墨畫的整體面貌奠定一塊基石。
香港青少年的交流活動包含越來越多歷史文化元素,讓青少年在交流中,了解不同地方的歷史文化,得到更多薰陶。圖為2016年7月17日,香港青少年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體驗畫臉譜並觀賞京劇
香港文化發展大環境會越來越好
記者:您如何看待香港文化的未來發展?香港政府在推動文化發展方面有哪些舉措?
許曉暉:我們希望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更加全面、平衡,並能夠得到有機發展。文化發展很難做到過份明確的規劃,因為它有自我演變的規律。2018年,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將要建成,還有M+博物館、故宮文化博物館以及其他場地也將陸續落成。不僅是西九文化區,香港其它的硬件建設也在開展,包括東九文化中心的建設、香港藝術館的重開等,隨著這些硬件的逐步完善,香港文化藝術發展的大環境會越來越好,發展會更具活力、更加蓬勃。
在文化藝術推廣的方法上,我們一直在推動文化藝術與生活的結合,讓市民大眾在生活中感受藝術,而並非一定要到特定場所才能接觸。比如,為慶祝香港特區回歸20周年,我們特別推出「城市藝裳計劃:藝滿階梯」戶外藝術項目,以香港藝術館藏花卉內容的作品,配合四季主題,為各區的階梯穿上花裝。作品涵蓋古今中外,既有傳統國畫大師作品,亦有十九世紀的歷史繪畫;更包羅當代作品,又有紡織品、漆器和竹器等文物。此外,更會每月於不同地區舉行各種教育活動,希望透過階梯的展出和配套活動,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亦能感受藝術與自然的趣味。
另外,香港藝術館因大型維修工程而閉館,但在閉館期間安排了流動藝術車走訪各社區,車內設有導賞員,從而將藝術帶到社區、學校,令平日可能較少機會到藝術館的市民更方面地接觸到文化藝術。我們還與一些義工團隊合作,希望以後會有更多的文化推廣志願活動,為市民大眾做更多更好的導賞,而且教學相長,志願者們也會提升自身對文化藝術的認識。
在文化藝術推廣的內容方面,我們一直在加強對本地文化藝術、歷史等方面的探索。香港藝術館重開以後,會為香港藝術的發展做更好的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香港本地文化一項非常重要的資源,我們也會進一步加強研究整理。
上個月,我們在立法會公布了對10項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建議,連同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10項,名錄共有20項重要的本地傳統文化,讓我們更聚焦保育。
記者:香港政府在文化藝術普及方面取得的進展,確實令人印象深刻。那麼,在專業領域,也就是精緻藝術方面,香港政府又有哪些推動政策?
許曉暉:在精緻藝術方面,我們每年大概撥款3億多港幣予九大藝術團體,令他們有固定的資源去創作,同時也會推介他們去外地交流。我們還有一個場地夥伴計劃,在一些場館,比如香港大會堂、香港文化中心以及其他會堂,將特定的日子留予他們使用,令他們有固定的地方進行演出,不需要再特別申請,給他們安排演出提供便利。此外,我們也為藝術人才提供出外交流和培訓機會,以進一步擴展視野與經驗。
為青少年提供多元發展平台
記者:青年發展是香港社會各界關注的話題,民政事務局在這方面也肩負重任。請您介紹一下有關這方面的情況。
許曉暉:我們在青少年工作方面,共有四個主要範疇,包括交流、實習、義務工作、創業創新,總的目標是給青少年提供多元的發展平台。在交流方面,局方提供資源讓不同團體作為主辦機構去組織,這些交流每年包含越來越多歷史文化元素,讓青少年在交流中,了解不同地方的歷史文化,得到更多薰陶。
2月10日,「文化中國·四海同春——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香港各界新春晚會」在紅磡體育館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右六)、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右七)、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裘援平(右五)、中央駐港聯絡辦主任張曉明(左五)等出席
在實習方面,我們有專題的實習計劃,這些計劃以前更多是到商業機構、公司實習,近年也增加了到文博機構實習的機會。
最近,我們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進行了一些青年交流活動,並提供在故宮實習的機會。這一交流去年已經開始。有同學實習回港後,因為有了這樣難得的經驗,很快就獲國際拍賣行聘請。在義務工作方面,目前主要以文教類為主,例如有些青年人參與了青年服務團,到不同地方去支教,有些是教英語,有些教授文化藝術。這些支教活動,對參與者的成長產生了很大的正面影響。
至於創意創業方面,我們推出「青年發展基金」,一方面提供「創業配對基金」,以資金配對的形式,與非政府機構合作,支持青年人創業。另一方面支持開展「具創意的青年發展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舉辦現有計劃未能涵蓋的創新青年發展計劃。
這些創意創業資助都不預設限制,申請團體可以按照他們認為可以更好地服務青年人創意創業的方向去規劃,從而在協助青年人創業創新的同時,又給予他們充分發展的空間。
本文刊載於《紫荊》雜誌5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