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需轉變思路努力打造「世界創業之都」

4月13日,香港貿發局與深圳科創委簽訂合作協議

文|香港洪為民

根據《全球創業觀察- 2016-17香港及深圳》研究報告,香港的創科環境對比2009年以前大有進步,2009至2016年的創業率大幅上升。截至2016年中,香港成年人口中的早期創業比例從2009年的3.64%上升為9.44%,初生企業(不足3個月的企業)的增幅超過2倍(+206%)。

研究發現視創業為商機的人佔香港成年人口的比例上升至56.8%。香港有意創業的人口從2009年的7.3%上升至2016年的19.7%,升幅高達170%。

香港有人提出要像深圳近年致力發展創新科技一樣,打造「世界創業之都」,提升創新競爭力。香港的創業氣氛在過去7年正在改善,不過仍有不足的地方。筆者相信單打獨鬥很難在變化急速的環球市場上勝出,香港必須改變心態、轉變思路,積極主動推進與內地及海外協作,勇於跨境合作、跨境創新,才能向「世界創業之都」邁進。

觀念偏頗令港創業發展暫時滯後

香港科技基礎較為扎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擁有出色的技術,電子業及鐘錶業曾是世界第一。可是,隨著工廠北移,產業過分集中在金融地產以及相關的服務業,把其他行業需要的要素包括土地、資金、人才壟斷了,令科技行業不幸地欠缺發展的土壤及養分。雖然近年來香港培育了一些在科技上出色的青年才俊,但他們寧可到美國、英國大學進修,在當地發展,或索性跑到內地開拓新市場,也不願留港發展,令本地優秀技術及科研人才愈見短缺。

另一方面,留在香港發展的新一代,往往只聚焦於七百萬人本地市場,不懂得或者沒有想到把產品推送到其他市場。近年來受狹隘排外思想的影響,年輕人更不願意也不懂得如何讓產品「走出去」。同時,香港在吸引外來人才方面處於劣勢,香港并不鼓勵或吸引外來人才來港發展,因而束縛了香港的科技發展空間。反觀矽谷和深圳,都是百川匯流,能者輩出,這是香港要加把勁學習的。

香港的科研投入長年只有0.74% 左右,當中大部分是來自政府相關的機構或大學,私人企業的科研投放比不多。這是香港的中小企傾向短視的緣故,加上香港對科研支持不足,政府也沒有為科研投入提供稅務誘因。

一般中小企既沒能力,又沒有太大意願去做科研。加上傳統上「high tech 揩嘢,low tech 撈嘢」的想法(意即做高新科技蝕錢,做低技術賺錢),所以中小企都不願投放資源在科技研發。另外,香港企業的中下層或相關行政機構對本港科技抱有懷疑的態度,寧可使用昂貴的外國產品,也不願嘗試採用香港的科技、給本地科技一個試點空間,窒礙創新科技的發展,令人嘆息。

香港有一流的大學,但學者的研究方向大都不以市場導向為主,科技轉移的個案有限,只有10%左右,比起先進國家(平均30-40%,其中日本達70%) 相差很遠。

香港只是一個七百萬人的小市場,資訊科技企業想北上神州大展拳腳,卻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受著國民身份的限制,香港企業在電訊、互聯網內容服務供應(例如遊戲、社交媒體、網吧)、軟件電貿、電子支付等方面,不能獨資經營,必須尋找內地合作夥伴,服務跨境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令資訊科技的發展受到局限。

雖然香港業界多年來努力爭取政策,內地某些政策已經開放,例如香港企業可以申請做電商平台,但至今仍未見很突出的成功例子。香港創科創業發展仍然受到局限。

香港創新創業開始逐漸獲得支持

根據由三藩市Compass研究公司的《全球初創生態系統排名2015年》報告(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anking 2015),香港位列全球第25名,是發展最快的初創生態系統中的第五位。由於香港接近內地龐大市場,加上市場開放及深厚國際貿易經驗,所以香港在「市場伸展」中屬全球十大。

香港需轉變思路努力打造「世界創業之都」

香港貿發局推出全球首個B2B產品雜誌的iPad及iPhone應用程式,可以進行參展商位置搜尋、產品搜尋、標簽、記事、錄音、以多媒體方法展示產品等

有意開拓環球市場的初創企業選擇在香港落戶,這是因為香港是把產品商業化及市場化的好地方。過去兩年,香港初創社群發展迅速,估算有2,000多間科技草創企業。

然而,香港的創業生態系統在全球來說仍屬起步階段,原因是香港作為一個已發展的城市,社會文化傾向保守安逸,除了年輕一代願意冒險創業外,高端人才寧可在大企業慢慢打拼,也不願在初創企業「打江山」,因此新創企業較難招攬到出色的人才。香港的創業生態系統仍嫌不足,具豐富經驗及專門知識的天使投資人及風險投資者相對不多,總投資額相對其他地區也比較少。

縱使傳統香港投資者對高科技的興趣已經增加,但是他們仍然對科技項目有所存疑(如前文所說的「High Tech 揩嘢」) ,限制了本來甚具潛力的科創企業發展出路。另一方面,初創企業在香港的銀行開戶及借貸,從來不是容易的事。

好在現時政府和民間對初創企業有不同的支持。例如地產商、銀行已經開始建立創業社群,本地資金及金融機構的風投能力會逐步提高。在大學及相關機構的支持上,不少大學都有創業中心去提高學生創業能力,加上數碼港、科學園及設計中心的培育計劃,香港的創業環境已經比十年前好得多。

香港有不同的資助計劃可供中小企業申請,包括創新科技署的企業支援計劃(ESS),獲批資助項目最高資助額為1,000萬港元,有關款額會以等額出資方式批出。政府已經改良有關計劃,不設收回政府資助的規定,令計劃更貼近初創企業的需要。

特區政府認同初創企業對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故此我們見到初創企業已獲得一連串的支持措施,例如投資推廣處不斷宣傳香港的優秀初創企業,政府的3億青年企業配對基金,亦剛剛出爐。

不過香港社會需要增加對新科技及青年人創新創業的認同。一方面,創新科技對現行商業模式的顛覆,有機會與現行法例法規有所抵觸或衝突,例如共享經濟、眾籌都是其中較具爭議的。

另一方面,香港也要考慮在不同的科技上多作投放,例如通訊及資訊科技、生物科技、節能環保、清潔能源、虛擬/擴增實景技術、機械人、3D 打印、互聯網金融科技等。面對這些挑戰,如何取得一個較佳的平衡,幫助創新科技成長之餘,又保護到一般消費者,值得社會討論。

融合發展為港創科業帶來機會

根據《全球企業家觀察的2016-2017報告》,深港產業有優勢互補的作用,深港應合作發展物聯網、智慧城市、健康科技、電子科技、金融科技或電子商務等行業,並開展以跨境創新、人才共享及強化知識交流為目標的聯合研發計劃。在深港創業政策方向上,專家建議向創業家簽發聯合護照,為初創企業提供更多跨境營運的便利。

政府有意在河套區港深科學園進行「再工業化」項目,是值得支持的方向。筆者認為深港科技可以考慮以下方面,包括大數據、移動互聯網、雲計算、電子政務、數碼娛樂、電子商務等,相信有助香港建立一個在網絡經濟年代的初創樞紐。

事實上,香港作為一個「超級聯繫人」,在通訊及科技基建上十分出色,再加上香港是具實力的物流供應鏈管理樞紐,令初創企業有強大潛力去發展相關的硬件及軟件技術。香港初創企業可以藉助深圳及東莞、惠州提供的價廉物美、敏捷、迅速完工、自由訂製的模版靈活地開發新產品,以前海為「一帶一路專業服務中心」,聯同粵港澳大灣區的优秀企業在世界舞台上一展才華。

在面向世界方面,香港應考慮吸引更多全球加速器在港落戶,幫助有潛質的初創企業變大變強。

要達到這點,需要在各方面的創新上多下功夫,無論在科技、產品、流程上,還是在市場化、組織上,甚至乎是政策上都需要創新,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做到服務業升級轉型,實現科技化及互聯網化。

展望未來,隨著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愈來愈多內地企業會以香港「走出去」的窗口,令更多初創企業願意在香港落戶。香港在全球化方面需要多下功夫,對不同國家的人才及資金予以友善的態度,營造包容的氛圍,與各地的商會及大使保持緊密的聯繫,令香港的足跡遍布全世界。

發展金融科技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發展金融科技具有先天的優勢。發展跨境電子支付系統、以及區域性平台應用,以降低實體及電子商貿的交易成本為目標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在落實金融互聯互通方面,香港擁有「內地」+「境外」的雙重優勢,落實有利於兩地金融市場發展互聯互通措施,有助跨境金融科技的發展。

建立跨境金融科技平台,需要研究訂立尖端科技協議(Protocol)及框架(Framework),例如發展網絡安全和區塊鏈技術項目,以大數據分析進行可行性「概念驗證」、訂立網絡防衛評估框架、訂立跨境金融科技協議、以及加強在金融後台服務設施等,香港可在金融基建合作輸出方面加強建設。

在促進大灣區的物流、資金流、資訊流上,政府可考慮成立促進跨境電子商貿(包括更多實體產品)的試點、研究知識產品的跨境電子貿易、成立深港數據特區、探索深港電子貨幣交易的可行性等。如果跨境電子商貿及協議、數據特區成功建立的話,就是一個跨境物流、資金流、資訊流平台的典範,有助粵港澳在金融科技上奠定舉足輕重的地位。

香港應向創新型網絡經濟發展

香港科技發展需要深港合作,面向世界,發展金融科技。要提升香港的創新競爭力,以「世界創業之都」定位,就需要支持創新創業。要營造這個創新氛圍,令香港向創新型網絡經濟轉型,政府的角色實在責無旁貸。

香港需轉變思路努力打造「世界創業之都」

香港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洪為民(右二)參與主持了2016香港國際創客節的新聞發佈會,對香港創新創業人數的增長感到滿意

科技創新是一個高風險,長投資期,但是高回報的行為。如果政府不加以鼓勵和引導,單靠工商界,尤其以香港中小企為主的工商界投入,是很難吸引企業去投資的。所以政府一定要帶頭投資基建,採購本地科技產品。例如政府資訊科技採購開支中,可以預留10%優先購買本地研發科研,並豁免相關經驗要求。

在增加科研投入上,政府2020年的目標是佔GDP 1%。筆者認為,香港的科研投入在未來5 年應該要增加到佔GDP 的2%。並落實特首在2017年施政報告裡提出的增加「科技轉移」為UGC 撥款的一個考慮條件。政府也需要培育和吸引人才進入科技行業,創造尊重和鼓勵創新的氣氛。

香港應引入不同階段的投資者(如天使共創基金、綜合基金、風險投資基金),並提升天使投資者對科創企業的認同,率領業者一同作海外(市場/投資者)推廣,利用政策誘因吸引科技投資,尤其是那些在國際和中國內地能夠為香港創造高科技就業機會的企業投資。

以科技提升香港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特區政府要從法律法規、基礎建設、培育人才、創造環境、鼓勵創新、發展產業、完善創新產業發展循環、吸引投資、開拓海外市場和帶動需求等方面,為創新科技發展提供條件。要帶領香港社會和業界,重視科技創新,應用科技服務。整個社會由上而下,要有戰略眼光、容錯心態,利用香港的優勢和機遇,制定可量度的短中長期目標,發展真正的知識型經濟,達到產業多元化,成就既有知識也有智慧的「世界創業之都」!

本文刊載於《紫荊》雜誌5月號作者係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