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泛民」的總目標和新圖謀

「泛民」圖謀借故宮文化博物館等議題向新一屆政府發難。圖為計劃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西九文化區遠眺

文|香港韓成科

特首選舉結束到「七一」回歸慶典這3個月的時間,對林鄭月娥是極為關鍵的3個月,她不但要完成新一屆問責團隊的籌組,更要進一步爭取支持,為之後的施政做準備。

目前「泛民」表面上並沒有發動新一輪政治對抗行動,民主黨甚至表明會對林鄭「疑中留情」,令局勢似乎有所緩和。「泛民」的偃旗息鼓,主要是由於策略及形勢上的考慮。目前其在「七一」前搞事的兩大目標並沒有改變,一是圖謀在回歸20周年慶典中盡可能發動市民上街示威遊行;二是極力製造難題給新一屆政府「下馬威」。

考慮到目前政治環境及民氣對「泛民」不利,預計「泛民」近期更傾向於通過各種議題來打擊林鄭民望,包括:針對新一屆問責班子人選發動狙擊、繼續將林鄭標籤為「梁振英2.0」、借故宮文化博物館等事件發難,令林鄭未上任就已「落筆打三更」。

在特首選舉結束之後,「泛民」表面上沒有發動新一輪政治行動,但主要是不能也,非不為也。「泛民」本來預期曾俊華在所謂高民望之下落選,以引起不少市民反彈,他們就可以乘機鼓動市民上街,挑起新一輪的政治對抗。事實上,民陣以及社民連、人民力量等激進反對派在投票日前後亦已磨拳擦掌。但最終遊行示威卻慘淡收場,反映其對抗行動得不到民意支持。

發動大型抗爭可能性不大

目前社會的政治氛圍並不利於「泛民」策動新一輪對抗行動,當中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市民對於近年無日無之的政爭已感到厭煩,民心思靜,希望修補社會對立,「泛民」如果在林鄭月娥還未上任施政之時,就擺出全面對抗的姿態,要繼續挑動政治對抗,不但師出無名,更會引發市民反感。

二是林鄭月娥在特首選舉之後,民望拾級上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在林鄭成功當選後翌日,進行了連續4日的調查,顯示林鄭整體評分有54分,超過四成人支持她出任下任特首。在評分中,林鄭在「辦事能力」、「廉潔公正」兩項上,分別取得59.5分及59.2分的高分。此外,港大民研計劃4月3至6日電話訪問約千名市民,結果顯示林鄭評分為55.6分,支持率為48%。

這些民調都顯示林鄭民望正在顯著回升。這其實不難理解,因為林鄭的強項在於施政、管治,而非選舉及公關,隨著選舉結束,林鄭的管治強項將可更加凸顯,民望回升是意料之中,這也是「泛民」不想見到的局面。

「七一」前「泛民」的總目標和新圖謀

民調顯示,林鄭月娥的民望在顯著上升。圖為林鄭月娥與市民見面時合照(香港特区政府新聞處圖片)

三是近幾個月,法庭開始密集式審理「佔中」及旺角暴亂的案件,其中多名參與旺角暴亂人士的判決都相當重,反映法庭對於違法暴力行動絕不姑息,對社會尤其是激進反對派人士產生了較大的震懾力,令激進反對派不敢再輕舉妄動。這些都令反對派對發動新一輪政治抗爭趑趄不前,民主黨主席胡志偉亦在民意壓力之下,表示會對林鄭「疑中留情」。

「泛民」兩大總目標沒有改變

然而,「泛民」的偃旗息鼓只是暫時性、策略性的,他們的總目標並沒有改變,包括:一、要在7月1日回歸20周年慶典上鬧事,妄圖發動更多市民上街,向中央顯示香港的「民氣」,為回歸「贈慶」。這個目標並沒有改變,「泛民」的所有策略及部署都是圍繞著煽動更多市民「七一」上街而來。

二、要給新一屆特區政府「下馬威」。「泛民」在上屆梁振英剛當選之後,接連發動連串的政治對抗行動,先在其當選後大肆抹黑攻擊,繼而在立法會上針對其政府改組方案進行拉布,最終令改組拉倒,導致新一屆政府失去了「黃金3個月」。當梁振英正式上任之後,又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反國教行動」,令新政府一上任就火頭四起。

現在「泛民」自然希望故伎重施,務求在林鄭月娥上任前不斷打擊其民望及威信。在這兩個總目標之下,「泛民」儘管因為政治氛圍不利而不會發動大規模的抗爭,但也絕不會鳴金收兵,反之會通過各種議題來打擊、削弱林鄭的民望,當中包括:

圖謀炒作各種政治議題

一、針對新一屆問責班子發動狙擊。「泛民」心裡明白,林鄭月娥為官多年,恐怕難以有什麼黑材料可以挖掘出來,所以他們的焦點必定是新一屆的問責班子,通過發掘他們的各種黑材料、醜聞以至過去的一些失言失行大造文章,例如早前有人傳出滙控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可能出任財政司司長,隨即有親「泛民」的傳媒不斷炒作其過去提及的「人民幣取代港元論」,將來不論誰人出任新的問責團隊,都必定會遭到大力的抹紅、抹黑,以打擊新一屆政府。就如上屆麥齊光一上任就被爆出所謂「租津案」一樣,林鄭新的問責團隊肯定也會遭到同樣的「招呼」,所以有意出任公職者真的要做到「比白紙更白」。

二、繼續將林鄭標籤為「梁振英2.0」,將社會對立撕裂的責任都推到林鄭身上,甚至連法庭審理「佔中」及旺角暴亂等案件,都扯到林鄭身上,目的就是要令她在上任前就身負「原罪」,這也是「泛民」一貫的伎倆。但從現時的民調來看,「泛民」的算盤並不好打。

三、借故宮文化博物館事件發難。「泛民」立法會議員毛孟靜早前更已向廉署舉報,雖然有關指控根本毫無根據,不過是企圖以政治手段阻撓興建故宮文化博物館,但由於「泛民」目前可以打的牌不多,相信他們會咬著不放,下一步將會在立法會提出特權法調查事件,令風波延續至7月1日她正式上任時。

「七一」前「泛民」的總目標和新圖謀

「七一」前,「泛民」圖謀搞事的總目標並沒有改變。圖為以慶祝回歸20周年為主題的香港花卉展

至於「泛民」過去主打的政改牌,由於在特首選舉一役他們押注曾俊華,在曾俊華明言不會改變全國人大常委會「8.31決定」的前提下,依然義無反顧地支持。將來,他們要借政改牌發難,恐怕會引來社會輿論的責難和反彈。因此,「泛民」為免弄巧反拙,對政改牌可能會較為謹慎。

總之,目前的政治氛圍及民意對「泛民」並不利,相反為林鄭月娥施政提供了較為有利的政治環境,關鍵是她要用好這「黃金3個月」。

至於「泛民」表面對她「疑中留情」,但實際上打擊特區政府、挑動市民不滿依然是他們的主要目標。林鄭向「泛民」釋出善意無疑是正確的,但卻不必對「泛民」抱有過大的期望,始終「打鐵還需自身硬,繡花要得手綿巧」,只要林鄭能夠展示其管治能力、顯示施政新風、得到市民擁戴,「泛民」也不得不合作。這就是香港的政治現實。

本文刊載於《紫荊》雜誌5月號,作者係香港文化協進智庫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