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香港高空的天秤工

香港多項機建進行得如火如荼,其中位於西九龍的高鐵地盤,就有多座天秤,秤手日以繼夜在高空工作,當中苦況非旁人能明白

|香港王聞迪

開篇的話: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各類專業精英熠熠生輝,但這個都市還有另一群精英,他們身在最基層、最一線,以非一般的勞動和汗水在默默耕耘。他們的辛勞和付出,非常人所能想像。而正是這一群看似平凡卻極其特殊的精英,用他們的勞動維護著城市的日常運轉,用他們的雙手建設和裝點著香港,令這座國際大都市每日煥發出國際大都市的光彩。他們是香港城市的建設者,也是守護者。

本刊將陸續推出系列採訪報道,展現這群與眾不同的精英、香港最一線的城市勞動者的不為人知的奉獻,與讀者分享他們的故事。

天秤手辛苦非人人能承受

隨著各項基建不斷啟動,加上適逢住宅樓宇建築高峰期,香港隨處都是建築地盤,當大家關注工程何時完結時,有人留意到,每個地盤都有一座座高達數十層樓的天秤﹙塔式起重機,亦俗稱「塔吊」﹚,當中設有僅三數呎的「辦公室」(駕駛室),正坐著一個操作員,在這個斗室內,一開工便是十數小時。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這些秤手﹙塔式起重機操作員﹚因工作關係,進食和大小二便都要在高空解決。

這種高高在上的天秤為數不少,在香港目前就有逾450座,無論是建築或拆卸樓宇,都需要它,一般有10層樓高,因形狀呈「寸」字、結構像秤,故港人俗稱其為天秤。天秤被固定在建築物上,在施工過程中,向上或下、縱或橫,搬運建築材料、建築機械及工具。駕駛天秤的秤手,正是坐在天秤中間的一個小小駕駛室的控制員。

眾所周知,香港政府大力推動建造業,望吸引年輕人入行,該行業的各工種近年的加薪幅度高見雙位數字,以混凝土、釘板及扎鐵為例,日薪逾2,000元;而秤手亦是薪酬較高的工種,經驗豐富者,月薪可達5至6萬元,即使是剛完成培訓課程的新手,每月亦有約2萬元。不過,高薪背後,他們所承受的工作壓力及苦處,非人人所知,也非人人能承受。

吃飯和上洗手間均高空解決

秤手黃先生年屆60,是本港富有相當經驗的秤手之一,年輕時便入行的他,當時僅20多歲,踏上天秤工作,一做便是30多年,笑言高空工作的苦況實是鮮為人知。

「最辛苦是每天12小時都在天秤上沒停手……坐在只有約私家車座位般大小的空間。食飯?就是將飯盒吊上來給我!」黃先生接受訪問時道出了不少天秤手面對的最大苦處。

原來,適值工程趕工,秤手「最難捱」。黃先生兩年前就因為沙中線工程急趕,過了逾2年的非普通人生活,連續2年多每天都是12小時在天秤上工作。時而日更、時而夜更,一上天秤便是半天。

他坦言是入行以來最辛苦及最難忘的日子。問到長時間在天秤上,如何上洗手間時,他笑言:「用樽!」但最難捱的是試過帶病上陣。

讓他堅持到今天,回報高是其中一個原因,以沙中線工程的工作為例,月薪能拿到6萬元(接近專業「白領」薪酬)。但黃先生回想當年,自己年輕時選擇入行當秤手,其實還有一個原因,「當時覺得地盤工作比較好玩!」但實際工作並不好玩,除了趕工時有壓力外,早年天秤上的駕駛室是沒有冷氣的,被陽光直射,烈日當空,苦不堪言。

玩轉香港高空的天秤工

玩轉香港高空的天秤工秤手工作不易為,建造業議會特別在大埔設訓練場,供接受培訓的年輕人實地嘗試

面對秤手不易當,他多年來卻未言放棄,「80年代月入萬多元已算很不錯,上一代的父母都較貧苦,我們有負擔……之後拍拖、結婚都需要錢,有了家庭、生兒育女,更加想有較好的收入。」

高空作業具危險性需素質全面

不過,即使可以承受食飯和上洗手間的難處,以及能接受十多小時困在細小空間的限制,要做到秤手仍要具備不少條件,包括需要冷靜判斷。稍一不慎出錯,可能釀成很大意外,故專注力是首要。

2007年,銅鑼灣舊三越百貨公司的拆卸地盤就曾發生奪命意外,工人在9樓天台調整天秤的高度時,重達24噸的天秤突然攔腰折斷,多名工人被擊中及壓住,造成2死5傷。

除了要專注,黃先生稱:「還要夠膽不畏高、沒有心臟病、身體及腸胃都要好……有時已上到約70層高,若中途返回地面會很麻煩,而且會影響工程進度。」

他不諱言,新一代或許更難接受天秤手的工作,作為人父的他,坦言也不太想子女像自己般辛苦。他就曾見過有20多歲的年輕人入行,但很短時間便離職,「部份人是另謀高就,但亦有部份因困在細小空間感工作沉悶……年輕人落班後還有娛樂,可能會晚睡欠精神,但秤手是早上7、8時便開工,我們老一輩會考慮到工作危險性而會早睡。」

已經習慣每日在高空伴著汗水辛勞工作的他,雖說不上享受工作,多年經驗已令他成為富有經驗的熟練秤手,問到如今子女長大成人,會否「退役」,他笑言:「做到退休為止」。

天秤手均年過半百憂青黃不接

的確,現時本港秤手的平均年齡都在50歲左右,經驗豐富,卻恐怕會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香港塔吊聯會會長吳國銘接受訪問時指出,香港持牌的秤手約有1,200人,但並非全數都在行內工作,平均年齡50歲以上,40歲或以下的僅佔3成多,以男性為主,亦有為數甚少的女性,估計僅約10人。

他坦言,時代不同,現今年輕人對生活及工作要求輕鬆。而父母的心態亦有影響,他們認為秤手沒出息,多不想子女在地盤工作。吳國銘就為秤手工作平反:「實際上秤手工作並不簡單,需要有技術,並非無知識無技能的工作。」

他指,建造業訓練局每年都培訓40人當秤手,新入職者會先在樓層較少的別墅操作天秤,累積經驗,起薪有1.8萬至2萬元。「有培訓、加薪幅度高,可以說是薪高糧準,年輕人在其他行業未必容易賺取這個收入。」他又指,家長及年輕人或許未完全了解,近年地盤的工作環境已大大改善,不再是「污煙瘴氣」,而是變得現代化,以天秤上的駕駛室為例,現在設有冷氣、有瓦遮頭,不再像以往烈日當空如困在鐵籠內,「秤手熱得僅穿泳褲開工。」

聯會近年更到日本、韓國以至法國考察,務求令地盤工作更有制度,以吸引年輕人入行。他笑言:「現時在地盤工作有制服,又設有沐浴間,年輕人落班後便可以更衣外出娛樂」

年輕天秤手有奉獻精神

新一代的秤手,想法又是如何?2015年完成香港建造業議會課程的Ben,當了秤手兩年多,他接受訪問時稱,自己約花了一年時間適應秤手的工作,「讀課程之前,有長輩對我說,秤手工作如駕車一樣……事實當然不只如此,還要有一定的技術,以及付出相當努力及勞力。」

他稱,香港起樓之快,可說是全世界數一數二,因此,他認為趕工的壓力是秤手工作最辛苦的一環,「工程急趕時,早上要開工,晚上也可能要開工,一般10小時,有時加班至14、15小時。」一如其他秤手,午膳時間也是只能吊飯盒到高空」開餐「;趕工令他的體力及精神完全透支,頗為吃力,偶爾傷風感冒也要繼續工作,因為要找替工也不容易。他直言:「當秤手的身體機能和抗壓能力同樣很重要」

令人佩服的是,在當稱手之前,Ben過往曾當文職,一下子轉到地盤工作,卻只用上一年時間便適應,他認為關鍵是相關工作經驗及興趣。「在文職工作後,也當過數年地盤及裝修工作……當上秤手後,我很熱愛這份工,產生了很大興趣,還會不時鑽研如何提升操作天秤的技巧。」

不過,回想當初選擇轉型當天秤工,朋友都不太支持,「說我很傻,問我有沒有必要做這樣危險的工作。」樂觀的他卻沒有在意別人的意見,只想著要做好自己,做好秤手的工作。

玩轉香港高空的天秤工

並非人人都適合當秤手,除了體力和不畏高,也要具責任心、嚴守紀律。圖為建造業資訊中心

但入職初期,他亦的確閃過放棄念頭,「最初未習慣高空工作,要自己攀爬上去很高處。」他更見過有學員在未完成培訓課程已放棄,就是因為攀爬到高處已感害怕。所以他認同並非人人都適合當秤手,除了體力和不畏高,也要具責任心、嚴守紀律。「趕工時不能動作太慢,但同時又要顧及安全,不能有失誤,對公司及工友都要負責,因為天秤意外可以很危險的。」他認為,年輕人要當秤手,就要願意犧牲及懂得分配時間,以工作為重,有足夠休息以配合工作。

憑著勞力加技術,以及堅持不放棄,Ben在累積2年多經驗後已晉升為師傅,他笑言自己算是幸運,也對自己「捱得」感自豪。對於前景,他認為有樓起便有工開,但他亦想到香港的土地不多,勸勉年輕人也要按市場作轉變,進修以裝備自己出路,即使他朝要轉型也較容易。他以自己的經歷為例,因為學歷不高,當年由文職轉到地盤工,就是因為看到建造業的前景,認為只要有一技之長,便不愁沒有出路。

香港建造業致力培育新人

不過,像Ben一樣的新一代天秤手為數並不多,香港建造業的人手一直求過於供,更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建造業議會一直提供多項建築技術課程,其中天秤工作培訓約需3個月,議會在大埔設有實地訓練場,置有數座約200呎高的天秤供學員實習。

議會最近更將多個合作培訓計劃整合及優化,採用先聘請、後培訓的方式,讓參加者先獲僱主聘請,再接受3或6個月的有薪培訓。前期培訓包括了解工地運作、基本工藝及安全知識等,每月最高可獲港幣10,000元津貼,再到僱主工地進行實習培訓,可獲不少於港幣13,400元月薪,而完成整個訓練並成功考取相關資歷測試後,將另獲港幣10,000元的一筆過獎金,以吸引年輕人嘗試踏足建造業。

本文刊載於《紫荊》雜誌5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