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賀銓:雄安新區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

鄔賀銓院士

文|本刊記者魏東升馮琳

2017年4月1日,一件「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重磅出台——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河北省設立雄安新區!消息一出,猶如平地春雷,響徹大江南北。這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委員會副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接受採訪時表示,國家對雄安新區寄予了極大期待,中央有決心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進行到底。

「千年大計」彰顯中央決心

頂層設計,志在千年。關於雄安新區「千年大計」的表述是第一次在本屆政府文件中出現,相比之下,中國至今上下歷史不過五千年。橫空出世的「千年大計」有何深意?

「今年是2017年。100年前是1917年,是前蘇聯『十月革命』。再往上數1,000年是1017年的北宋朝。雖然人不可能活一千年那麼長,但是一千年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上還是可以感受到的。比如長城、都江堰和大運河的歷史都不止一千年了,這些留下來的遺址依然令我們歎為觀止。」鄔賀銓對一千年的理解理性而深遠。

而鄔賀銓對中央提出「千年大計」的理解是:一是表明中央推進建設雄安新區這一戰略的恒心、決心和定力;二是表明中央有決心要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進行到底。雄安新區是中共十八大以來新定的一個國家重大戰略,國家對雄安新區寄予了很大的期待,並且在一開始就給予了很高的定位和很嚴格的要求,提出了「世界眼光、國際標准、中國特色、高點定位」。

所謂「千年大計」並不是說雄安新區建完之後一千年之內不用再建了,而是必須要用對子孫後代負責任的態度來做好這件國家大事。

關於雄安新區的建設步伐,中央規劃了起步區、中期發展區和遠期控制區。鄔賀銓指出,按照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規劃,遠期一般指2030年,距離現在還有13年。回顧深圳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的發展,目前已有超過10年的歷史,所以到2030年時雄安新區的影響規模也會顯現。但是雄安的發展決不會停止在2030年,它將會繼續發展。

雄安探出來的路有更大推廣意義

37年前,位於華南的深圳經濟特區從昔日小漁村起步,現已發展成科創新都市。25年前,位於華東的上海浦東新區從一片曠野地蝶變,現已轉身成財富新中心。如今,雄安新區成為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國家級新區。

「深圳特區是上世紀8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由於它毗鄰港澳,所以深圳首先啟動對港澳開放。浦東新區是上世紀90代初發展起來的,它的目標就更遠一點,是向國際開放。」鄔賀銓指出,深圳和浦東的區位優勢和歷史條件都跟雄安新區有所不同。首先,雄安地處北方內陸;其次,當年深圳和浦東起步時,整個國際經濟形勢較好,可是在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至今還未完全走出低迷。

與深圳、浦東相比,雄安又該如何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呢?對此,鄔賀銓進一步指出,首先,雄安新區的定位里有一條,是「開放發展先行區」,這並不是說雄安新區的起步就只靠開放,它更多的是要探索一條通過創新引領、內涵集聚發展的道路。這條道路與過去深圳、浦東的初期發展道路不同。所以,雄安向深圳、向浦東學習,並不完全是學習它們簡單的對外開放,而是學習現在它們走的創新發展道路以及發展經驗。

其次,雄安新區位於京津保的腹地,北京作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潛力現在還沒有充分發揮,雄安新區要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所以北京和天津的一些優勢資源將會遷移至雄安。實際上,京津冀三個地區加起來的人口已經過億,面積目前比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還要大。所以,鄔賀銓表示,「深圳的今天、浦東的今天就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雄安的明天」。

鄔賀銓認為,雄安新區未來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作為一個新區,雄安還擔負著要在內陸闖出一條創新驅動發展模式的任務,負擔很重。但是,鄔賀銓補充道,這是國家大事,不單會調動京津冀的資源,雄安還會有全國的支持。中央對雄安新區的作用所寄予的期待絕不僅僅是京津冀而已,還希望它能在全國的發展中樹立榜樣,也希望在將來對外開放中發揮作用。

在鄔賀銓看來,雄安是一張白紙,中央在著墨規劃時更多地希望通過創新驅動實行一些新的政策,比如房地產的治理,因此可以期待雄安在新時期創造出一些新的經驗。另外,他指出,中國很多內陸城市和區域要想複製深圳和浦東比較困難,但與現在的雄安更相似,所以將來雄安走出來的路會具有更大的推廣意義,這也是為什麼中央把雄安定位為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和協調發展試驗區。

未來的雄安綠色生態又宜居

按照規劃,雄安新區的範圍涉及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3個縣及周邊部分區域。在近鄰北京、天津映照下,這塊地區目前略顯貧荒。可回想當年深圳與浦東的起步之景,再看今日之繁華,又該如何想象未來雄安的景象呢?

在雄安新區的四個定位里,第一條就是「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習近平曾強調,雄安新區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鄔賀銓稱,過去中國很多的城市建設,都是先建設後生態,雄安新區要避免這一點。雄安新區的發展,絕對不能犧牲綠色生態。怎麼在發展的同時做到生態優先,是做好雄安新區規劃的一個重點。「雄安新區地處白洋淀北部,我們希望通過雄安新區的發展和白洋淀的治理能夠恢復『華北明珠』當年的生態。」

關於雄安新區的發展,習近平共提了七點要求,第一點就是「智慧城市」。作為中國互聯網行業的領軍專家,鄔賀銓對此項內容極有發言權。他解釋道,所謂「智慧城市」,包括交通、環保、海綿城市、創新城市等,其中還有一點,它肯定會是寬帶城市、無線城市、互聯網城市。雄安新區首先要搞好基礎設施,包括建設能夠快速直達北京的高鐵,並且城區的交通規劃也要做得很好。而基礎設施里還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信息基礎設施,即寬帶網絡。

鄔賀銓:雄安新區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

20172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北省安新縣考察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工作

目前,在雄安的規劃中,已經考慮中心城區的WIFI覆蓋,可以做到無縫上網。此外,北京的固網寬帶建設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100M,那麼雄安新區不能低於這個目標;北京計劃無線寬帶現在要4G覆蓋,那麼雄安新區也希望4G覆蓋。鄔賀銓還透露,到2020年,中國的5G要商用,雄安也是一個很好的5G試驗城市。因為當地集中了高端的人才,會更需要高端的網絡。

「我們不會孤立地建一座只是供大家休閑養老的城市。」鄔賀銓稱,雄安作為一座新城,除了中小學校外肯定還會有大學以及醫院這些必要的社會服務設施。另外,雄安新區具備了一定的產業條件後,一些企業也會進入。

至於雄安的興起會給當地民眾生產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鄔賀銓明確表示,會比現在更好!目前雄安總人口130萬,並且大部分分布在鄉村。鄔賀銓稱,中央之所以選擇雄安,一個原因正是它的開放程度沒那麼高、人口密度沒那麼大。習近平提出,雄安新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規劃上,已經考慮到少部分居民搬遷,但不會存在大量搬遷。

據鄔賀銓介紹,實際上雄安地區現在也有自己的產業,其中少量產業還算不錯,比如新材料;但是大多還是傳統產業,比如服裝、塑料產業,需要改造。這些傳統產業經評估後,只要不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就都可以保留。保留後,它們將跟雄安新區一起通過信息化等方式來改造,以此提升產業競爭力。產業保留也不等於所有企業都原地不動,按照規劃,有些企業或許需要挪動位置,這是為了更有利於集約發展。

「目前看,雄安現有產業很大部分都是可以繼續改造升級的,所以現有產業的員工可以安心。」鄔賀銓說,「他們不會失去現在的工作崗位,反而會得到更好的工作條件。」

帶動整個京津冀更上層樓

雄安新區設立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於是引發民間輿論熱議,雄安將作為「副都」存在,甚至有猜測會進一步「遷都」。對此,鄔賀銓予以了明確否認,「我們是希望首都發展得更好,雄安新區在一定意義上是為了首都發展作鋪墊。」

鄔賀銓進一步解釋說,這並不是要犧牲雄安,也不是要犧牲北京,而是希望做到北京、天津和河北協同發展。不單是指雄安,包括雄安周邊一些沒有劃到新區的縣城,也有機會通過雄安新區的設立帶動它們的發展。

「我們希望協同、共贏。」鄔賀銓稱,關於京津冀的發展是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一個世界級城市群,雄安新區即是這個世界級城市群中的一個重要支點,「我們希望這樣的發展能使整個京津冀都更上一層樓。」

在北京、天津和河北之間,河北的發展目前明顯落後,這也是輿論所稱「北京沒有像深圳、上海一樣帶動周邊發展,反而榨干周邊資源」。鄔賀銓表示,要改變河北現在落差比較大的局面,在北京和天津發展的同時儘量補上河北的短板。

鄔賀銓道,例如長期困擾華北地區的霧霾問題,也彰顯了協同發展的必要性。如果說只是北京發展,河北不發展,還停留在重化工、高污染的狀況,北京想獨善其身是很難的。河北省現在承擔著去產能的重要任務,但是從河北來講,把鋼鐵產能、重化工產能去了之後,河北還得有新的產能來接續。而正好現在雄安新區的定位就是要發展高新高端產業,比如信息產業、智能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等。

當前北京和河北之間另一個很大的差距是,公共服務不能均等化。北京居民能夠享受到的醫療、教育條件比河北無形之中高了不少,這也是造成河北與北京、天津社會經濟發展存在巨大落差的原因之一。鄔賀銓指出,現在京津冀的協同發展,就是希望改變這個落差。不能只是簡單地說要把河北的GDP搞上來,而河北居民的福利、待遇仍然差很多。

中央賦予雄安新區作為開放發展先行區,有一些改革就可以在雄安試驗。比如戶籍制度的改革,未來雄安的教育條件、醫療條件、創業條件可能都很好,房價又比北京好,那雄安戶口的價值也就不會和北京戶口差太大,這也會配套地讓在雄安生活的居民有份歸屬感。

至於如何貫通兩地之間的人才流動,鄔賀銓認為,長遠來看,雄安自身能夠進行創新創業、實現自我良好發展。如果未來雄安在產業方面有可以跟北京相媲美的地方,那麼實際上也給了年輕人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他相信很多人、甚至高端人才都會向雄安慕名踏來。

本文刊載於《紫荊》雜誌5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