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大灣區彌補香港創科先天不足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旨在發揮粵港澳獨特的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科技創新是香港經濟轉型的重要方向之一,加入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計劃,正好彌補香港作為小型開放經濟體發展科創的先天不足。
香港與大灣區經濟合作緊密
回歸初期,香港已經意識到兩地經濟融合和發展區域經濟帶來的效益。回顧過去30餘年,香港和內地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區域經濟的發展是密不可分。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主要是香港以「前店後廠」方式帶動大灣區經濟,香港利用大灣區的製造業低成本優勢擴大香港出口,亦把大灣區城市打造成為「世界工廠」,兩地經濟在互惠互利的情況下迅速發展。
1998年香港與廣東省成立「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希望加強粵港合作,加強香港在「前店後廠」中的角色。然後此後香港經濟始終停滯不前,大灣區城市經濟迅速發展,產業開始升級,逐步脫離廉價勞動力的生產模式,香港在「前店後廠」的角色亦逐漸減退。到2003年「沙士」期間,香港的經濟更陷入泥沼。2003年6月29日及10月18日,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及澳門特區政府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及《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縮寫CEPA) ,這兩份文件可理解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計劃的雛形。「CEPA」通過取消貿易壁壘,服務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三方面,加強內地與香港和澳門經濟的融合和發展。受惠於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的放寬,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得到跳躍性的發展空間。「自由行」政策推出後,帶動了香港零售業和旅遊業發展,令香港經濟從2003年「沙士」的陰霾中復甦。「服務貿易自由化」使更多香港服務業進入內地,有助大灣區城市經濟產業升級轉型,發展服務產業。香港在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優勢下,積極發揮了服務貿易的優勢,定位逐漸由「前店後廠」,轉變成外國企業打入內地市場的「南大門」。
香港加入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計劃,正好彌補本港經濟體細小,發展創科受阻的問題。圖為深圳科技園
基建融資助港金融業發展
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其後2009年更引發歐債危機,世界經濟陷入衰退邊緣。對應世界經濟衰退的風險,香港期望加強作為「南大門」的功能, 2008年港澳工作協調小組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首次將與港澳緊密合作的相關內容納入規劃。為了配合大灣區城市基建的發展,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於2010年動工,港珠澳大橋香港段亦於2011年展開。同時中央政府為了穩定經濟,對應金融海嘯,亦推出總規模約4萬億元人民幣的財政政策,大力發展基建,催谷經濟。在龐大基建工程融資的帶動下,香港充份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香港的金融服務業得到蓬勃發展。香港的定位亦逐漸由「南大門」,轉變成「人民幣離岸金融服務中心」。
要維持香港的高收入生活質素,未來的發展方向必定是創新科技帶動經濟發展。圖為貿發局舉辦的秋季電子產品展
香港應緊抓機遇融入大灣區
去年初美國聯儲局開始加息,資金開始離開亞洲,回流美國,世界貨幣的重心重回美元,而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金融服務中心」的角色也逐漸減退。加上內地遊客減少,香港的旅遊業和零售業經營困難,本港經濟結構過度依賴地產業、金融業和旅遊業的問題開始浮現。香港正在尋找經濟再定位,現時中央政府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加上聯繫粵港澳的基建工程快將竣工,正好為香港打開經濟結構再定位的大門,所以香港應該如何抓住機遇。
香港屬於經濟發展成熟的地區,要維持香港的高收入生活質素,未來的發展方向必定是創新科技帶動經濟發展。然而香港的經濟環境先天不足,基本上不適合需要長期投資的創新科技產業發展。香港是一個小型而開放的經濟體系,經濟容易受到周邊地區以至世界的影響,經濟周期較短和波動性較高,促使香港商人一向只懂追逐短期利潤,甚少投資創新科技。
香港加入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計劃,正好彌補本港經濟體細小的問題。香港經濟發展最缺乏的是土地,香港特區管轄總面積只有約2,755平方公里,粵港澳大灣區總面積約5.65萬平方公里,約為香港的20倍。香港只有約730萬人口,大灣區內總人口約6,765萬,約為香港的九倍。2015年香港生產總值約3,000億美元,大灣區生產總值達到1.3萬億美元,約為香港的4倍,是一個龐大的市場。由此觀之,香港參與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計劃,可分享區域經濟的規模效益,有利推動創科發展。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創科融資方便,可發揮自身優勢,提高企業創科融資的能力。圖為香港中環
發揮金融中心優勢助創科融資
創新科技可以認為是空中樓閣,若要以此帶動經濟發展,就需要把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成功銷售,賺取利潤,這就需要不同條件的配合。創新科技的發展,首要條件是創新和創科融資,其次是生產鏈的配合,還需要龐大而且穩定的內消市場,最後是拓展國際銷售網絡。美國哈佛大學雷蒙德,弗農教授1966年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正好說明創新科技發展的模式。創科產品生命周期和其他產品相同,可分成四個階段: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淘汰期。
第一階段是引入期,創新科技成功融資,製造產品並且投入市場。全球每年有大量創新科技成果,但成功得到企業垂青投產,卻是極少數,因此必須在研發階段就投入大量資源。廣東省2016年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的目標為2.8%,中山更實施科技創新券制度,提高企業創科能力。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創科融資方便,可發揮自身優勢,提高企業創科融資的能力。
即使成功投產,創新產品仍然需要進入市場,通過需求測試。由於市場對產品仍不了解,在引入期時市場需求很低,一般都以內銷為主。假設市場對引入期創新產品的需求是人口的0.1%,香港市場只有約7千人對產品有需求,但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卻有約6萬人對產品需求。因此需要一個龐大,而且穩定的內銷市場孕育創科產業成長。2015年,珠三角的人均GDP達107,011元人民幣,是內地人均GDP的2.2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22,651億元人民幣,粵港澳大灣區的龐大中高收入階層,正是孕育創新科技必要的土壤。香港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的龐大消費市場,必須加強三地的聯繫,打造「一小時生活圈」。因此在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的通關程序應盡量簡化,降低三地市場融合的成本。
香港經濟結構過度依賴地產業、金融業和旅遊業的問題逐步浮現,亟待轉型。圖為貼滿廣告的地產中介公司
在廣東自貿區發展高科技產業管理中心
第二階段是成長期,創新產品通過市場需求測試,進入需求增長階段。在這個階段,必須得到生產鏈的配合,增加供應以滿足市場需求。香港以服務業為主,創科生產鏈需要依賴珠三角的產業群配合。珠三角發展了各種各類的輕重工業產業群,包括電子及資訊科技、家電、電訊、設備製造、汽車及石油化工業。生產鏈聚集上游及下游產業,方便創新產品整合採購和生產工序,加強分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香港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生產鏈的優勢,香港作為服務管理中心,應在廣東自貿區、前海、南沙、橫琴和落馬洲河套等地發展高科技產業管理中心。加強利用、整合和管理珠三角產業群的生產鏈,配合創新產品的生產。
第三階段是成熟期,經過成長期之後,本地購買創新產品的人數增多,本地市場需求出現飽和,創新產品需要開拓海外市場,產品亦需要改良變得多樣化,迎合世界各地不同市場的需要。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亞太區的交通樞紐,區內城市有完善的海陸空運輸網絡連接,更有先進的海空港群連接世界。陸路運輸方面,大灣區內城市均有公路及鐵路運輸網絡連接,公路長度超過6萬公里。往來香港至深圳現有四條陸路車輛通道,由廣州乘搭火車到香港只需兩小時。加上港珠澳大橋的主橋工程也可望年底完工,通車後從香港到澳門或珠海車程只需45分鐘,可加強粵港澳的聯繫,促進大灣區經濟發展。水運輸方面,大灣區沿海港口和內河港口設備完善,主要港口包括香港的九個貨櫃碼頭、廣州港、鹽田港、蛇口港及深圳的赤灣港等。2015年大灣區港口貨櫃輸送量超過7,000萬標準貨櫃,貨櫃吞吐量比重佔全球前十大貨櫃港吞吐量的三成。全球十大最繁忙集裝箱港口排名中,粵港澳大灣區港口共包攬三席,廣州港排名第八,香港港排名第五,深圳港排名第三。空運方面,大灣區設有6個機場,包括香港國際機場,澳門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深圳揭陽潮汕國際機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和珠海金灣機場。2016年香港國際機場客運量達7,000萬人次,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接近6,000萬人次,加上深圳寶安國際機場達4,000萬人次,大灣區機場客運量高達1.7億人次。大灣區運輸硬件配套非常完善,香港可發揮商貿樞紐的作用,協助改良產品,迎合不同市場的需要,幫助創科產品向海外推廣。在「一帶一路」的新格局下,香港更應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經貿合作,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創科貿易的發展。
第四階段是淘汰期,隨着科技的發展,新的創科產品會把舊的產品取而代之。舊的產品需要加入新的創科元素,否則將會被淘汰。在淘汰期存活的產品,將會邁向「品牌化」,鞏固產品盈利能力,亦較容易為創科產品再融資,延續創科之路。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人才匯聚,可協助創科產品「品牌化」和再融資,延續創科發展。
珠三角近年發展了包括電子及資訊科技、家電、電訊、設備製造、汽車及石油化工等在內的輕重工產業集群。圖為東莞某石化廠的儲存罐
考驗特區政府管治手法
全球各地都認為發展創新科技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每天有無數產品正在經歷創科產品周期。但能夠脫穎而出的成功例子,卻寥寥可數。大部分創科產品在引入期,由於市場需求不足,已經被淘汰。即使能夠進入引入期,創科產品還需要經歷成長期和成熟期,最後在淘汰期中存活,才能延續創科事業。香港要突破現在經濟發展的瓶頸,邁向創新科技帶動經濟發展之路,香港需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重新定位為「創新科技產業管理、經貿推廣及融資平台」。在創新科技融資,生產鏈管理和經貿推廣等領域,發揮優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粵港澳三地的制度各有不同,香港如何解決體制不同帶來的問題,求同存異,還看香港政府的管治手法和從政者的胸襟。
袁偉基 作者系樹仁大學經濟與金融系副主任
朱蘊齡 作者系樹仁大學經濟與金融系助理教授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