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自殺成因複雜 預防須多方發力

今年以來,香港連續出現的學生自殺事件再一次引起輿論的關注。自殺是全球公共衞生的一大課題,全球及本地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自殺行為是一個複雜的現象,受錯綜複雜的因素影響,包括精神病、濫用藥物,以及其他生理、家庭及環境因素。世界衞生組織2014年的報告顯示,年輕人自殺是多項不同層面的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當中牽涉醫療制度,以及社會、社區、人際關係和個人因素。事實上,預防學生自殺任重道遠,需要社會各方力量全力配合,共同為青年一代創造更加關愛的社會環境。


學生自殺成因複雜 預防須多方發力

預防學生自殺任重道遠,需要社會各方力量全力配合,共同為青年一代創造更加關愛的社會環境。圖為香港高校學生活動


與教育體制發達國家對比看本港情況


特區政府教育局「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2016年報告顯示,香港的自殺率在2003年為最高,之後呈下降趨勢。年齡標準化自殺率由2003年每10萬人中有14.7人,分別跌至2012年及2013年每10萬人中有9.4人和8.9人。此後,自殺率相對穩定(2014年有9.2人及截至20159月有9.3人)。統計數字又顯示本港男性自殺率一直高於女性自殺率。


學生自殺成因複雜 預防須多方發力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2016年報告顯示,香港的自殺率在2003年為最高,之後呈下降趨勢。圖為該委員會正在開會


多種因素影響青年心理健康

 

接連不斷的學生自殺事件,無疑將學校推上了輿論的風頭浪尖,學校制度和教育體制也不可避免的被妖魔化。想要剖析學生接連自殺的根本原因,就必須客觀的看待這一現象。學生接連自殺否真的是因為學業壓力繁重?升學競爭白熱化?還是教育體制本身在縱容畸形的心態?筆者選取了8個教育體系較完善也較發達的國家和地,與本港青年人自殺率進行對比。根據圖中對比不難發現,就2012年數據來看,本港男女青年人自殺率在5.3-11.31/10萬)之間,各國家2012年合計自殺率在5.9-18.81/10萬)區間,本港與發達國家的相似之處為男女性自殺率差異都很大。這些代表國家的教育體制和政策都相對更完善、更健全,但和香港面臨同样的問題——較高的青年自殺率。

其實青年人在不同的國家和文化環境中, 所面對的精神健康問題和自殺風險都是複雜和多樣性的。在歐洲,挽救和幫助年輕人正確對待生命的(SEYLE)課題中,制定並檢驗了提高年輕人心理健康意識項目,該項目包含多個內容,並在11 個歐洲國家驗證了SEYLE 這個預防項目的效果。 SEYLE旨在促進在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每個國家進行了一項隨機對照試驗,包含三個積極干預組和一個給予最低水平干預的對照組。積極的干預措施包括守門員培訓、提高心理健康意識的項目以及專業篩查高危青少年項目1 

今年17日,香港特區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舉行了關於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最終報告的討論,然而會議全程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去爭論「學生自殺與教育系統並無明顯和直接關係」,這令筆者感到失望,。會議的参與者沒有把握機會, 要求政府落實報告中的見議, 多數都是一些口號式的批評, 浪費了不少時間。在應對學生自殺這一問題上,當然需要檢討和改善教育制度,但必須要看到自殺成因的複雜性和個體性,認識到學生自殺是多種因素互相影響造成的,切勿單一強調某一因素的主導作用,盲目反對和批判。不可否認,部分學生的選擇自殺的壓力來自於學業,但此外還有諸多壓力來源,如家庭、朋輩關係等。此外,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人際關係、處理問題的能力等都有可能帶來自殺的念頭。過度解讀任何一項因素的影響,忽略事情背後環環相扣的複雜關係,只會對預防學生自殺工作帶來更大的困難。

 

學生自殺成因複雜 預防須多方發力

教育體制和政策相對香港更完善、更健全的國家和地區,同樣面臨學生高自殺率。圖為上學路上的香港小學生


家長關心學業 忽略人格完善

 

受到來自社會、互聯網方方面面的影響,不少青少年從小就被灌輸:要升讀大學才能「搵食」,學歷對將來尋找穩定工作至為重要。因此,青少年只管讀書,家長也只要求要求子女集中於讀書,不顧子女其他方面能力的發展,更忽略家長自身的問題。學業問題有時只是事件的表象,掩蓋了其他深層次為問題,令人難以察覺。從家長角度而言,他們並不關心孩子的興趣和專長、是否成長為人格完善的健康個體、是否對社會有價值;從青少年角度出發,他們也不曾關注是否在成長過程中完善自我、發現自我,尋找到適合自己且願意克服障礙的發展方向。當這些學生如願以償地走近心儀的大學校園,有部分學生卻對各種的大學文化、舍堂文化感到格格不入,惘然惆悵,甚或因着不同的人際問題而感到鬱悶。作為朋輩同學,應給予多一點體諒和包容。同時多鼓勵他們,讓他們慢慢融入大學生活;有需要時,陪伴他們尋求專業人士的支援。


學生自殺成因複雜 預防須多方發力

接連不斷的學生自殺事件,無疑將學校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學校制度和教育體制也不可避免的被妖魔化。圖為香港小學生課堂


多方施援手 撐起保護傘

 

對於預防青少年自殺,媒體的報道對於減少青少年模仿自殺是必不可少的。現已有證明,媒體負責任地報道自殺可助降低自殺率2 。筆者建議媒體不要詳細描述自殺過程,更不要煽情和美化,應使用負責任的語言,盡量不把自殺報道放在突出位置,避免過於簡單化的歸咎自殺原因,向公眾宣傳有效的預防自殺的知識和現有的心理疏導方法,并提供相關求助信息和渠道。在澳大利亞和奧地利,媒體便積極響應,關於的自殺的報道方式已出現極大改變3 。最近在英國Bristol University發生了一連串大学生自殺事件, 整個社區都能沉着應戰, 媒體十分克制, 沒有煽情的報道, 減輕了模仿效應。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對預防自殺也有一定的潛在作用。現在青年人多為「低頭族」,對互聯網和各類社交媒體具有相當大的依賴性,若想要真正的走近他們的生活,不妨採用他們更青睞的途徑。社會各方(政府、社區、非政府組織、媒體及互聯網平台)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利用線上平台進行通力合作,提供與自殺干預專業人士在線聊天、在線治療的服務,有助於可提高公眾對心理健康、預防自殺的意識。本港已有少數機構嘗試提供這種線上服務,例如香港明愛連線TeenInfinity Teens、香港小童群益會「夜貓Online」網上青年外展工作先導計劃、香港青年協會UTouch網上外展輔導服務。願更多有心人加入他們,願香港早日開通全天候傾聽青少年心聲的即時通訊服務,拓寬他們的心靈空間,彼此守護。不斷研究青年人使用互聯網的形態和了解時下青年人的需要,作出有效干預,正是實踐「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道理。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今年年初推出了更新版本的「好心地」手機應用程序,與本地技術公司合作,是香港首創的義助咨詢平台,搜索助人資訊、記錄每周的感覺,應用程序亦包含了心理小測驗,讓用戶每星期一次量度他們的正面情緒和生活質素。用戶亦可以在任何時候比對自己與其他用家 的測量結果,推動自己更進一步。

從不同的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學校正也正在自行調整上課時間表、功課及測考安排等,例如減少測考次數、增加功課堂和自由活動時間等,藉此紓緩學生的學習壓力及培養多方面的技能和興趣,從而達至全人發展。一些學校會運用校內或校外的資源去支援學生。不過在有限的調整空間內,校方和教師究竟有多大的力量去作為,仍需要官產和討論。

社區在預防自殺中也發揮着關鍵的作用,可以為敏感個體提供社會支持,參與隨訪醫療照顧,與精神疾病的羞恥感做鬥爭,並且對自殺者親屬友人給予溫暖關愛。大眾由於缺乏一定的了解,時常對情緒病患者抱有偏見和歧視,甚至會認為他們會危害自己的人身安全。社會各方在改善大眾對情緒病這種刻板印象的過程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學生自殺成因複雜 預防須多方發力

學生自殺是多種因素互相影響造成的,切勿單一強調某一因素的主導作用


消除負面標籤 營造包容環境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的部分委員在會議中指出,消除負面標籤在推廣精神健康方面是重要一環,能有效營造正面和包容的環境。消除負面標籤的訊息,可通過全港宣傳運動、按個別需要和優次所訂的校本計劃,以及政府電視宣傳短片等推廣。比如,自2016年6月至12月,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舉辦了首屆跨院校及由學生主導的防止青年自殺計劃——《與你同行》資助計劃。目的在於讓學生從關愛身邊人的視角,自發地宣傳對精神健康的關注,營造心理健康的校園環境。來自香港浸會大學的Shall we talk團隊摘得冠軍,他們透過戲劇的形式,帶出他們對自殺議題的關注,以軟性的手法引起大眾對自殺課題的關心及討論,相比起通過傳統的模式,例如文章或展覽更貼近年輕人的興趣,讓觀眾有更多的代入感,亦可推廣至不同的院校,接觸更多的學生。

也有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的委員指出,及早識別和介入在預防自殺方面是十分重要的,如能透過學校、大專院校、家庭及社交媒體的合作,效果將會更為顯著。歸根結底,一切都旨在讓更多的青少年感受的來自全社會的溫暖,不畏懼生活,正視問題,讓他們感受到,在成長的路上全社會都在陪伴他們。


學生自殺成因複雜 預防須多方發力

「夜貓Online」等組織已開始為有情緒問題或出現自殺念頭的年輕人提供輔導。圖為該組織社工正在開會


關愛來自最溫暖的家

 

家庭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來自家長的關愛及鼓勵無可替代。在過去38宗中小學生自殺的個案中,接近八成存在有關有家庭關係的問題,所以家庭教育亦是防止學生自殺其中一樣重要的元素。如何給孩子合適的教育環境是家長能夠做到的,例如選擇什麼類型的學校或給子女多高的期望,很視乎家長的心態及對孩子的了解。部分家長對精神健康問題的征兆認識不足,沒有重視從而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故部分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委員會建議政府落實更多有助增進家庭成員關係的政策及做法,例如標準工時、特別事假、彈性上班時間、育兒假等,旨在增加家長陪伴子女的時間,全面照顧到孩子成長過程各個階段的不同需求。與此同時,為高危家庭提供更多的援助,如家長有精神健康問題或曾企圖自殺,其子女必須獲得支援,以加強他們的抗逆能力,及早介入并提供經濟援助,讓家人和孩子都能夠有更舒適的生活環境。作為家長,也應該更多地換位思考,讓子女抱着對生命的好奇,開始人生全新的的旅程。

我們常說,精神健康問題與自殺息息相關。如果能在學生時代已掌握正確的情緒管理、解決困難、溝通技巧等,必將有助他們終生獲得精神健康。面對問題懂得如何正面面對,少用負面的方法去處理。即使道路前方荊棘漫布、未來變幻莫測,這些新生代的青少年也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不作蘆草隨風搖蕩。

筆者衷心的見議, 社會各持份者 (stakeholders) 多一些溝通, 多一些了解, 多一些體諒, 多一些欣賞, 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同理心, 相信整個社會的精神健康都可以提升。,我們深信,預防學生自殺道路漫長,任重道遠,需要整個社會的力量盡全力配合,跳出原本思維模式,從系統方面作出改變,通力合作,共同為青年一代創造更關愛的社會環境。


學生自殺成因複雜 預防須多方發力

精神健康問題與自殺息息相關。如能在學生時代掌握正確的情緒管理、解決困難、溝通技巧等,必將有助終生獲得精神健康。圖為中環摩天輪


作者系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總監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