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梯關掛壁公路火了,「太行天路」到底有多逆天? |漲知識
點擊上方藍字「知識傳媒」一起玩耍~
最近,中國山西的虹梯關掛壁公路火遍國內外。
英國《每日郵報》前幾天報導了這條神奇的公路,並形容它是「通往成功的路」。

這條由800位村民鑿穿太行山建成的砂石路,讓外國網友驚嘆,有人甚至直呼「這讓我想起中國人建的長城」。

《每日郵報》為這則介紹這條公路的新聞取標題為《通往成功之路!800名中國村民是如何在山裡鑿出一條10公路道路》。文章一開頭,就說出了這條路的建造有多麼不容易:「那條穿過太行山的路,是用血汗和眼淚鋪就的。」

掛壁公路是一種最有特色的公路,是在峭壁(懸崖和高俊大山)上開鑿而出的奇險公路。交通專家稱,此類工程奇險、艱難,在中國築路史上都很少見。為了施工方便和開通後取自然光照明,掛壁公路多貼壁而鑿,相隔十餘米旁開一側窗。從遠處望去,這一線側窗勾勒出隧洞的走向。

虹梯關位於山西平順縣虹梯關鄉的古商道上,為山西「八大古關」之一。
穿越虹梯關沿途景色壯美,分布著許許多多飛瀑清泉和幽靜的小村莊。


虹梯關掛壁公路就在虹梯關鄉的梯後村和虹梯關之間。
這裡迄今還是砂石路,道路艱險,但風光秀麗且原生態。掛壁公路在太行絕壁之上連鑿5個山洞,且最上面的洞和最下面的洞落差約有200米左右。洞裡的路凹凸不平,因附近修高速破壞更加嚴重。洞壁因灰塵覆蓋已看不到顏色,且坡度約在30度以上。

為什麼說是由血汗和眼淚鑄成的這條公路?
這就要從虹梯關的地勢開始說起了。
虹梯關設在從今平順縣虹梯關鄉東出河南的晉豫古商道上,位於太行山,先有古商道,後有虹梯關。「虹梯」二字也由古道上的五十四盤立陡的「之」字形人工石梯得名。
從山底仰望,山道如虹,石梯蜿蜒而上,如上接虹霓,故名為「虹梯關」。走這條路從虹梯關鄉往河南林州任村鎮僅70餘里,比現在開通的張河「掛壁公路」、經由太行水鄉的公路都要近,但山路崎嶇,其險無比。古時候沒有現在的築路技術,此路就成了千百年來晉豫交通的重要通道,主要用途有二,一用於商隊,二用於軍事。
清朝建立以後,山西處於中國的第二級階梯上,周圍的冀、魯、豫諸省(華北平原)位於第一階梯。一、二階梯之間的一個天然屏障就是綿亙千里的巍巍太行山。從遠古到近代,晉冀、晉豫的交通就只有少數幾個孔道,這些孔道又都是峭壁巉岩,艱險難行,古人因有「太行八陘」之說。數千年來,出於軍事上的需要,在太行險道上設關陳兵,據險以守,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虹梯關,就是在這樣的一條古道上設的一個古關。
虹梯關位於從緣崖山路往陡直的山底走的轉折處。共有54段梯直下數百米才能到達山底,從而東向河南。如果憑關據守,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古商道上本來沒有關口,虹梯關是明政府於嘉靖八年設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農民對政府暴政的反抗。

而如此驚險的道路,卻是靠人手一錘一錘鑿出來的。
1968年,平順縣芣蘭岩鄉(2000年與虹梯關鄉合併,統稱為虹梯關鄉)全鄉800名村民,自帶被褥、支灶紮帳篷,用兩年時間,以鐵釬、鐵鎚等工具,從梯後村的北山崖中挖了5個涵洞,劈掉7座山嶺,填平3條大溝,打通了這條崖中公路。

這種「愚公移山」的精神,最終成就了這條讓外國網友驚歎的逆天公路。

但是,虹梯關掛壁公路還不是中國歷史上最厲害、最逆天的掛壁公路。
中國的掛壁公路主要位於南太行山地區及晉東南。
太行山北高南低,山勢東陡西緩,西翼連接山西高原,東側為明顯的斷層,許多地段形成近1,000公尺的斷層岩壁,氣勢雄偉。太行山地區有眾多河流發源或流經,使連綿的山脈中斷形成「水口」,由於斷層岩壁,絕大多數為瀑布,只有少數坡度較小「水口」能成為華北平原進入山西高原的要道。掛壁公路就修建在華北平原上升到山西高原的斷層峭壁上。

在晉豫之間的太行山裡,包括虹梯關在內,有著7條掛壁公路,堪稱世界最艱險的公路工程,被稱為「太行天路」。

錫崖溝掛壁公路

這條路最著名的地方,在於其綿延近8公里,是工程量最大,也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條掛壁公路。它的外觀分為三層,最為宏偉壯觀。更重要的是,它是太行山脈中掛壁公路的先驅。是錫崖溝人用錘子、釺子,靠自己的一雙手在絕壁上摳出的一條掛壁路。
「錫崖溝掛壁公路」也因此成為唯一被編入《中國公路譜》的鄉村級公路。

山西陵川縣最東邊的小村錫崖溝,傳說仙人曾在此冶錫煉丹而得名。這裡阡陌縱橫,梯田高疊,溪流潺潺,古橋飛架。上世紀60年代開始,錫崖溝人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憑藉滴水穿石的愚公移山精神,30年風餐露宿,幾代人前赴後繼,從狼道到羊窯,從羊窯到掛壁公路,硬是在北邊的王莽嶺絕壁上鑿出一條明明暗暗7.5公里長的公路。那掛壁公路在山壁上曲折三層,寫成「之」字攀上山頂,創造了中國鄉村築路史的人間奇觀。
昆山掛壁公路

這是一條最驚險的公路。被稱為是「懸在天上」的掛壁公路。
1992年,山西省實施「村村通」工程,為解決陵川縣古郊鄉昆山村民的出行難,決定在王莽嶺北面給昆山村民開條南行出路。
7個包工隊同時作業,在山頂固上纜繩,將工人吊到山腰開洞,分段施工,快速打通了昆山掛壁公路。新開的掛壁公路未加整飾,路面凸凸凹凹,洞頂垂石嶙峋,側窗齜牙咧嘴,寬度又有限,只有農用三輪車蹦蹦跳跳從洞中鑽過,配合著犬牙交錯的危石險崖,給隧道畫足了荒涼悲壯的色彩。

昆山掛壁公路全長超過6000米,其中隧道長約2500米,從海拔1400米上升到1700米,高度相差300米,最大坡度為20度左右。隧道至今仍是沙石鋪地、坑窪不平,洞頂垂石嶙峋,側窗齜牙咧嘴,寬度又有限,行車時驚險萬分。
當時的施工條件十分惡劣,全線六分之一工程需要在懸崖峭壁上施工。
郭亮村掛壁公路

掛壁公路最出名的該是「郭亮洞」。其實「郭亮洞」只是一條「村道」,因此被稱為是「最短的掛壁公路」。但若從其對面山崖上全方位地觀看,就會猶如正在欣賞掛在墻上的一幅畫卷,美輪美奐。因此「郭亮洞」又被譽為「太行明珠」。
河南輝縣沙窯鄉郭亮村高居懸崖頂端,以前村民進出山的通道是順絕壁石縫鑿出的一溜石窩,俗稱「天梯」。20世紀70年代,村民在村前絕壁上苦幹5年,修成一條高5米、寬4米、長1300米的石洞公路。

「郭亮洞」於1972年3月9日開工,1977年5月1日通車。其寬6米、高4米,長1300米,是在110米高、1250米長的絕壁橫面上,以25度斜面鑿出的人工隧道。
1976年,日本裕田影視公司在此攝製專題片,日本名古屋電視台開拍專題片《開拓太行山的人們》,驚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郭亮洞」被列為「世界最險要十條路」之一(排在第2位)、「全球最奇特18條公路」之一(排在第3位)。
回龍掛壁公路(回龍隧道)

錫崖溝的南山叫青峰圍,為「老爺頂風景區」的精華部分。青峰圍南邊是輝縣回龍村。村民以前走的是掛在絕壁上的「沿猴梯」,稍有疏忽就會摔下深淵。
1997年,該村黨支部率村民也在峭壁上開出一條8公里長的掛壁公路,和錫崖溝的公路連接起來,為晉豫間增添了一條坦途。回龍隧道水泥鋪地,水泥固頂,整齊的條石裝飾側窗,成為最精雕細琢的掛壁公路。更讓人驚歎的是,隧洞在山腹裡轉了個「S」形,千多米長,剛好爬到山另一面的嶺脊上。

掏這條拐彎隧道時,難以把握彎度、坡度,村裡向技術部門求援,技術費需要16萬元。窮愚公們自力更生,用繩子將人一次次吊到山腰目測定位,確定施工洞口;用塑膠水管測定坡度。改變貧困的決心,煥發出了驚人的創造力。
穽底(神龍灣)掛壁公路

山西省平順縣井底村,是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小山村,因為四面環山,就像在一個井的底部,村子因此而得名。為了徹底走出「井底」,村民們用了15年時間,硬是在山崖絕壁上打出了一條1500多米的公路。

公路完全懸在半山腰,距山頂和溝底都有上百米,共有39個洞口。由於此地多霧,自駕難度和刺激度又拔高了不少。
陳家園掛壁公路

這是一條「水上掛壁」。
它與其它六大掛壁最大不同之處,就是開鑿在水庫邊的絕壁上。懸崖峭壁與清澈湖水相輝映,靈秀壯美。
公路長2.5公里,於1992年修建。

不難看出,世界上每一個奇跡,都是人類智慧與勞動的結晶。
長城到虹梯關掛壁公路再到「太行天路」,我們從來不吝嗇讚美每一個奇跡,因為我們知道,奇跡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做「人為」。
文、整理/知識傳媒
圖/來源於網絡
往期推介
品讀之後,
願享同感。
本文允許轉載,轉載請聯繫小編。
by.知識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