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匠心,始於足下:香港手藝人的「沒落」 |知香江
點擊上方藍字和我們一起玩耍哦~
50年代香港工業興起,當時鞋業也曾盛極一時,不但供應本地需求,也出口歐美或東南亞等地區,可說是信心保證。當時只要有一門手藝,肯學肯做就可養妻活兒,葉靜葉師傅也看準鞋業的前景,入行當鞋匠,轉眼已經465年。從月薪$300元的學徒,做到老闆回國內開廠,興盛時期他曾有過百員工,但現在只剩他一個,依然默默低頭為客人造鞋。「穿上貼腳、舒服的鞋,才可以走更遠的路。」
”

現年69歲的葉師傅,見證著香港鞋業的轉變,自70年代初入行做學徒,當時只有$300月薪,包食包住。初初接觸,他已經愛上造鞋。他說:「這門手藝易學難精,從設計、做鞋模、裁皮、打鞋底,直至完成一對鞋,需要很多知識和經驗。」
見證香港鞋業興衰
由於他鍾情造鞋,一年間努力學習就自立發展,希望造自己的鞋。他先在九龍城擺街檔賣童鞋,再遷往荃灣開山寨廠賣女裝鞋,至直1975年荃灣鐵皮屋大火,他被安置到葵芳並正式成立「麗風公司」。他說:「當時是鞋業黃金期,全港大大小小的鞋廠起碼過2萬間,分佈於觀塘、青山道。大廠做出口,細廠也不愁沒生意,只供本地鞋舖也夠搵食。」當年著名的鞋店,像華爾登、來佬、華納、寶聲等等,全部早已不存在,只留在上一代的回憶中。
當時香港經濟起飛,大家注重打扮,也捨得花錢。葉師傅一年兩季推出新款式,春夏造涼鞋、秋冬造包頭鞋。為了推出新設計,他經常留意路人所穿的鞋,甚至會去商場參考歐洲、日本入口的鞋款。他說:「鞋的需求大,客人的要求不算很高,只要款式好,就不怕沒生意。」那個鞋業黃金期,造鞋不但養活他一家,也養活近20個員工。

直到80年代,國內開放,大量價廉款多的國產鞋攻入香港。香港鞋業從高峰滑落,鞋廠不是結業轉行,就是北移國內,希望降低生產成本。葉靜也在1992年往東莞開廠,他說:「成本低嘛,7蚊租一呎,當時的廠房過萬呎,員工也上百人,人工每人每月才幾百,不過大部分農民出身,技術低,管理、經營都好困難。」因此1997年他決定回歸香港,找來舊員工東山再起,主攻本地鞋舖。
他說:「始終香港出品有質素,許多造鞋的細節都需要靠經驗。哪種皮配哪種膠水都有講究,否則再好款式,也穿不了多久。」不過技術再好,卻敵不過2003年的一場「沙士」,全城經濟不景,連幫襯他的鞋舖也紛紛結業,連累他欠下不少皮料債,「麗風公司」終於都要結業。原有的工廠單位,2/3面積都退租了,剩下1/3放置用了幾十年的造鞋機器,仔女勸說他不要再做,他卻說:「我就是喜歡造鞋,幾十年來都從沒停下來。」

望開社企服務腳患者
即使鞋廠已關門,仍有不少熟客摸上門來找他造鞋,甚至介紹許多有特別需要的人來找他,像長短腳、腳趾外翻、扁平足,甚至有台灣的大腳和尚都來找他造鞋。葉靜說:「造鞋幾十年,基本上沒甚麼難得了我,即使有,就當是挑戰。」他閱鞋無數的經驗,一看腳形就知道鞋哪裡需要加厚、哪裡要削薄。為了客人舒適,他細心削皮、包邊,連鞋墊都是自己做。穿上他造的鞋,就會明白那份鞋匠的專業和貼心。
口碑好,客人也愈來愈多。由於他一日只可以造一對鞋,所以現在落訂,客人起碼要等3個月。雖然忙碌,但幫到有需要的人,他的手藝也得到發揮。這份滿足感令他從不言倦,現在仍然每日工作逾十小時。經女兒的鼓勵,他還去參加手作市集,上電台接受訪問。女兒更為他開了Facebook專頁,名為「PAPA shoes」,原來除了女兒的鞋是他所造,孫女第一對鞋也出自他的巧手。
不少年輕人想跟他學師,甚至邀他舉辦工作坊,但都被婉拒。他說:「雖然許多年輕人好有創意,但靠造鞋搵食養家,一對手造得幾多對呢?如果要開廠大量生產,香港實在很難找到適合的空間。」

不過他一直深信香港鞋業不應該就此消失,他說:「希望政府可在全港十八區都開一個造鞋的社企,聘用像他一樣的退休鞋匠,服務區內有腳患者或不良於行的老人,讓他們以廉價訂造舒適的鞋。」或者到時made in Hong Kong的鞋,可以再次遍地開花。
葉師傅還說:「我覺得造鞋是做到老學到老,希望可以造到我動不了為止。」一代之匠,還有更多光芒可以展露。

文/婉君
圖/婉君
往期推介
品讀之後,
願享同感。
本文允許轉載,轉載請聯繫小編。
by.知識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