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在寅總統面臨的外交轉機與障礙

5月10日,韓國新當選總統文在寅(後右)與夫人金貞淑在首爾國會議事堂參加宣誓就職儀式

文|北京 鍾理

韓國變革進步派文在寅當選新一屆總統,結束了保守勢力近十年的執政,為日趨緊張的朝鮮半島局勢、薩德部署以及東北亞格局帶來了積極變量。有人把文在寅比喻為韓國的「杜特爾特」。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上台後,大幅調整親美抗華的外交政策,大大緩解了南海問題上的緊張對抗局面,帶動了東南亞與中國關係的進一步發展。文在寅上台後會否也帶來一系列積極變化?文在寅能否像杜特爾特那樣具有挑戰美國的權威和魄力?朝核問題會否出現緩解?薩德問題能否就此迎刃而解?

半島問題會否再現「陽光」?

金大中、盧武鉉時期,韓國變革進步力量上台執政,推行對朝接觸的「陽光政策」,緩和了半島局勢,推進了半島南北雙方的合作與信任。但後來,由於韓國國內政局變動和美朝關係對抗加劇,「陽光政策」被強硬政策所取代。從李明博執政到朴槿惠上台,韓國對朝政策出現了重大轉向。

半島局勢也日趨緊張,天安號和延坪島事件,更是加劇南北雙方緊張關係,朝與美韓對抗輪番升級,朝鮮頻繁核試射導,美韓頻繁提高大規模軍演烈度,並正式將薩德導彈引入韓國,半島局勢一觸即發。

在此關鍵時刻,韓國政局再次變天。保守派下台,改革派上台。韓國改革派歷來主張對朝採取緩和接觸政策。文在寅長期與盧武鉉共事,一度擔任盧武鉉總統的秘書室長,被韓國媒體稱為「盧武鉉第二」。

文在寅在很多政策理念上深受盧武鉉影響,將會回歸或完成盧武鉉的「未竟事業」。文在寅在競選時也多次主張要與朝鮮接觸對話。其在上任後,也公開發出希望與朝鮮領導人會晤的積極信號,並多次公開表示韓國「應該學會如何向美國說不」。

應該說,在朝鮮半島問題上,雖然主導權在美國,但韓國作為關鍵的當事方,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金大中、盧武鉉時期也是頂住美國壓力,推行對朝緩和政策,取得了積極成效。所以,我們對文在寅上台後,朝韓關係向緩和方向發展寄予一定的期望,至少會比過去四年乃至九年要相對有利。

文在寅「自主外交」要跨越三大障礙

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當前的國際格局、半島局勢以及韓國國內都面臨新的複雜因素。文在寅的緩和政策能否走得通,走多遠,不能不打下問號。

首先,今天的國際格局與冷戰剛結束時完全不同。當時美國沉浸在蘇東解體的喜悅之中,主要精力放在鞏固歐洲和中東勝利果實,無暇顧及亞太及東北亞,因而默認韓國的對朝緩和政策,以此達到「和平演變」朝鮮的戰略目的。

但今天,美國戰略重心日益東移,對朝和平演變日益失去耐心,對朝核導威脅日益緊迫。而且,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上升,美國日益把中國視為亞太乃至全球最主要的潛在競爭對手,因而想通過遏制朝鮮來牽制中國。因此,美國對文在寅政府對朝緩和政策的容忍度會大大降低。

其次,從半島局勢來看,今天的半島已經不是二十多年前的半島了。那時朝鮮還沒有發展核武器。韓國還處於戰略安全的優勢。對朝採取「陽光政策」,相對可行。

今天的朝鮮已經進行了多次核武器和導彈實驗,在戰略安全上使韓國具有一種危機感。這時的韓國政府恐怕無法在朝鮮擁有核導武器前提下去推行積極的緩和政策和開展朝韓合作了。文在寅在談到「薩德」部署問題時表示,「如果朝鮮凍結核武器或同意進行協商,則有保留部署的可能性;如果朝鮮銷毀所有核武器,則再沒有部署的必要」,「但如果朝鮮繼續核挑釁,則將強行實施部署」。

最後,從韓國國內來看,近十年來,韓國國內民意發生了逆轉。民眾對朝鮮日益失去耐心,對朝的印象日益惡化,對自身的安全擔憂上升。韓國保守黨連續兩任執政就是這種民意的反映。這次雖然文在寅在大選中以較大領先率擊敗保守派上台,但這主要還是因為民眾對朴槿惠的腐敗和官商勾結不滿,而不是對其對朝政策不滿。

因而,文在寅能在多大程度上贏得民眾支持其對朝採取緩和政策,將是一項挑戰。更何況,文在寅是一名資深政治家,長期在韓國政壇生存,做事穩健,不會像菲律賓的杜特爾特那樣「特立獨行」,也沒有杜特爾特的高民意支持率,這又限制了其施展抱負的空間。

東北亞局勢良性互動要解決兩大症結

韓國是東北亞格局的一個關鍵變量。保守派執政的韓國採取親美同盟政策,引發了大國關係的連鎖反應。文在寅上台後主張「自主」外交,一定程度上會在中美間採取相對平衡的政策。上任伊始就同時派出了四位特使分別前往中美日俄四大國,進行積極溝通,尋求均衡外交。從這點可看出,文在寅政府不願一邊倒地靠向美日。

從這個角度展望東北亞局勢,文在寅的韓國政府將會在中美日俄間保持適度的均衡,東北亞格局有望出現一定程度的緩和,半島各方有望出現積極的互動。至少韓中關係會一定程度出現緩和,經濟合作不斷恢復,民意基礎將不斷改善。

文在寅總統面臨的外交轉機與障礙

5月18日,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右二)在北京會見韓國總統文在寅特使、韓國國會議員、前總理李海瓚(左二)

習近平主席在會見文在寅總統特使李海瓚時呼籲,推動中韓關係早日回到正常軌道、實現改善發展。韓朝關係也將會有一些緩和甚至可能會出現一些接觸對話。而韓日關係可能會在軍事安全上有所停滯,尤其是歷史問題、慰安婦、海域爭端等可能會升溫。美日韓三邊軍事同盟的步伐應該會有所降溫。

但目前牽動半島有關國家關係最突出的因素,一是薩德問題,二是朝鮮核導問題。美國薩德導彈已經運抵韓國境內,隨時可以部署啟用。文在寅派出的四位特使的主要使命就是就薩德和朝核導問題與四大國溝通協調。

文在寅可以在薩德部署問題上採取拖延和暫停啟用的戰術策略。執政黨已經以薩德部署不合法為由,要求國會進行審議。但面對美國的強大壓力和朝鮮核導威脅,文在寅政府不可能無條件的放棄部署薩德導彈。因而,薩德問題必然與朝鮮的核導問題綁在一起。

朝鮮對文在寅的上台是歡迎的。畢竟改革派比保守派更容易打交道。但問題是,朝鮮始終把美朝對話看作是主要目標。如果美國不做出暫停大規模美韓軍演的承諾,朝鮮不會暫停核導。

如果美國不願與朝直接對話,不願與朝簽訂和平協定,朝鮮不可能放棄核導。一旦美朝較量對抗繼續升級,韓國可回旋的餘地將日益縮小。韓國國內的對朝緩和派也將因此受到民意的強烈反彈,文在寅即使想停止部署薩德,恐怕也力不從心。

因此,東北亞格局能否實現良性互動,關鍵在於韓國薩德部署和朝鮮核導問題。而要實現這兩大問題的根本解決,關鍵在於能否實現中方所倡導的「雙暫停」和「雙軌並進」——第一步,朝鮮暫停核導活動、美韓暫停大規模軍演。

通過「雙暫停」,擺脫目前的「安全困境」,使各方重新回到談判桌前來。之後,按照「雙軌並進」思路,將實現半島無核化和建立半島和平機制結合起來,同步對等地解決各方關切,最終找到半島長治久安的根本之策。

作者係中央部委研究員。原文刊載於《紫荊》雜誌6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