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筆成趣,書韻如詩 ——觀何啟茂先生書法有感
《晚秋》 何啟茂書法作品
文|香港 周伯林
書法,是性情的發散和表達,漢代蔡邕《書論》中曾說,「書者,散也!欲書必先散其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
我認為,何先生書法藝術的魅力,正在於他的「任情恣性」和「從心所欲」。
我了解何啟茂先生是從他的書法作品開始的。何先生的字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涉筆成趣,飄逸自然。他的許多作品的結構和創意都別具一格,比如他所書的「壽」字,可以說是千變萬化,他大膽地把傳統造字中象形、會意等方法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創造出新的字型,並隨著不同的寫法賦予了不同的意境,清新自然,簡潔流暢,具有獨特的美感,也賦予人們更多的意趣和想象,為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人們所喜愛,被國家博物館乃至海內外多家博物館收藏,還被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元首收藏,美軍艾森豪威爾航母上也掛著何先生的「壽」字。
2017年4月27日在香港《大公報》介紹發表後,更受到網民們的高度評價。
何先生還常常把許多喜聞樂見的美意寓於他的創作之中,如把線條拉成蒼茫的枯筆寓意「常青藤」,以「點」寫做「壽桃」狀以寓「健康長壽」之意,借用「日」、「月」象形的寫法寓意「日月同輝」等等,甚至形似艦船上的錨,意為「穩定平安」,形似葫蘆表現「福祿壽」,觀之令人一振,給人以美好的祝願。
《山外有山》 何啟茂書法作品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可以說,書法是何先生最大的嗜好,也是他最大的快樂,他既不需要加入任何行業協會,更不屑於刻意宣傳,只是順其自然,任情的抒發著他的性情!
當然,他既懂得向古人學習,更懂得發揮新意,除他新創的「壽」字外,也把更多的作品賦予了詩的意境,如他所書的「晚秋」,給人一種「晚霞西下,炊煙裊裊,遍地金黃」的秋天收獲的美境;作品「不忘初心」,則把觀者的思緒帶回了昔日難忘的歲月;作品「山外有山」,仿佛讓人想到蘇東坡「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感悟,想到李叔同「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的纏綿惆悵;書岳飛的「滿江紅」長卷,展現了他那「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般壯闊的軍人胸懷;書蘇軾的《赤壁懷古》,則仿佛把觀者帶到了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古戰場。
尊重歷史傳承、貼近現實生活,成了他作品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源泉。
《壽》 何啟茂書法作品
我想,何先生的書法之所以受到廣泛推崇的另一個原因,正是他把對生活的熱愛和詩人般的情懷融進了書法作品裡。他認為,書法與詩有著共通的節奏感、韻律美、意境美,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就如同一首美妙絕倫的詩,字裡行間要有著詩的激情與浪漫。他在《詩歌、詩人與詩》的散文中寫道:「書法是詩的載體,詩是書法的體現,書法與詩是一個共同體,都是強者的讚歌。」
他還常常說,「無論當下網絡時代如何突飛猛進,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不能沒有詩,更不能沒有書法」,「沒有書法和詩的時代是個沒有生機與活力的時代,沒有書法和詩的民族是個不快樂的民族,快樂屬於心中有詩的人」,「書法者需要有足夠的堅持與執著,要有詩的浪漫、詩人的情懷」。
常有朋友對我說,看何先生的字,似看到一片美麗的風景!
是的,書為心畫、字如其人。何先生書法作品裡所展現的正是他豐富的心靈世界。
何先生生於福建省上杭縣的一個偏遠小山村,十幾歲便離開家鄉在外打拼,不同的工作環境,不同的城市生活,不同的地域風情,以及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朋友滋養了他的性情,壯闊了他的胸襟。近四十年來,他去過近百個國家,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可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和天下》 何啟茂書法作品
但無論工作生活在何地、何時,在他心中時刻裝著閩西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和家鄉的人,在他的作品裡,處處體現出山民們真誠、樸實、守信等特有的品行。他所書的「山」字,猶如映照在他家鄉汀江母親河的大山,橫似清泉出山去,豎如長劍指雲霄。何先生的為人也如他的書法一樣,本分真誠而樸實,我喜歡他的書法,更欣賞他的為人。
不隨意跟風,不刻意模仿,注重創新,走自己的路,是形成何先生書法風貌不同於他人的重要原因。
他認為,書法是一門自由自在的藝術,一幅好的作品,是作者自然地把心意展露在紙上的自覺行為,堅持自己的信念,走屬於自己的路,是一個書法家必須具備的素質,只注重繼承、不注重創新的現象需要調整和改變。書法界需要有何先生這樣樂於探索、勇於創新的人。
何啟茂先生訪問泰國
作者係著名鑒賞家、策展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榮寶齋(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原文刊載於《紫荊》雜誌6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