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宵港鐵別樣繁忙!香港鐵路維護工的故事
港鐵員工為列車及路軌作檢查及維修並不容易,不是在密不透風的管道,就是在露天承受風吹雨打(港鐵宣傳片)
文|香港 王聞迪
爭分奪秒趕在首班車之前
凌晨時分,港鐵站內燈火通明,一組組的員工正在趕工,對路軌、電力裝置、月台閘門、自動電梯、升降機,以至收費系統等,分別進行檢查及反覆測試。從凌晨尾班車至次日首班車的時間空檔,僅短短數小時。大家要趕在這短短的時間裡保證讓港鐵所有系統完好,迎接新的一天營運。
港鐵共有11條市區線路、1條機場快線、12條輕鐵線路以及昂坪360旅遊吊車系統,合共230.5公里,共93個港鐵車站和68個輕鐵車站。為維護整個港鐵的順利運作,17,000多名員工中有10,000萬屬車務員工,包括車站職員及維修人員。其中僅維修路軌的員工就達200多人,檢查路軌有時在白天,但多數在深宵時分。
路軌檢測打風也要幹
鍾先生就是其中一員,從事路軌維護已有20年。每晚凌晨1時多他便下到路軌巡查,一直到清晨5時左右。檢查路軌靠步行,以肉眼觀察,亦要靠列車行駛時,留意磨擦的聲音有否異樣;巡查時使用槌子敲響路軌,「聽」出問題所在,但他笑言:「這並非百分百準確,是較簡單的檢查方法,主要還是靠肉眼和經驗。」
據資料顯示,現時港鐵已引入超聲波機器,檢測路軌是否有問題,如有否出現裂痕。
除了路軌要完好,列車本身還需要通過「大修」才可安全行駛,包括轉向架、車底供電箱等,每3至4年全面更換組件一次,數十名維修人員在12日內完成「大修」程序,涉及更換逾千組件,平均一年就有30架列車需要入廠。
鍾先生指,路軌維護的三大要訣是經驗、技術和體力,三者結合才能有效查出路軌問題及完成維修。他又透露深宵工作之苦,若在露天路軌,無遮無擋,熱天很熱,冬天很冷。就算打風也要開工,因為要排除塌樹對行車的影響。
令他和一眾維修員最有壓力的是突發事故。有一次他在凌晨4時接獲通知,指藍田站的軌道出現問題,需要臨時緊急更換一段路軌。對他來說,要在一小時內趕到,並負責換好路軌,當時確實壓力很大。因為更換路軌涉及切割、焊接、冷卻打磨等程序,絕不簡單。但首班車逼在眼前,必須跟時間競賽,幸好最後能於車站重開前完成,令他大鬆了一口氣。
日間平靜的港鐵車廠,到了夜間就是一眾技術員緊張為列車進行檢查及維修的地方
港鐵的檢測維修是門大學問,鍾先生指不單要肯吃苦學,還需要眼明手快。港鐵車務訓練中心會為新入職的車務及維修人員提供數星期的入職培訓,入職後再接受再職培訓,其後每年要參加兩次重溫課程,以確保技術及警覺性並存;同時,受訓學徒會由資深同事傳授經驗及技術,讓實戰經驗能代代傳承。港鐵另設有為期2年的見習技術員訓練計劃,高級文憑工程科的畢業生為主要對象,接受一系列鐵路維修的在職訓練及專業課程。
故障發生在首班車前20分鐘
路軌維護固然重要,但車站每個崗位深宵期間都有職員工作,才可確保車站全面運作。車站高級管理主任麥培東介紹,車站是24小時不停運作的,以他的崗位而言,工作範圍廣,包括測試各系統,以確保車站重開時操作正常;以通宵時段而言,每個車站在淩晨4時左右便要開始測試月台閘門、自動電梯及收費機等。和軌道維護一樣,他們同樣要與時間競賽。
有一次在距離首班車開出只有20分鐘之際,車站內所有月台幕門突然失靈打不開。更甚的是,相關的技術支援人員一時不在身邊。好在他有28年的港鐵工作經驗,冷靜應對,透過電話與技術人員聯絡,確定是電力供應的問題,最終成功趕及在首班車營運前令幕門回復正常,可謂有驚無險。
再次幸運地排除電力故障
車站的供電系統是連繫鐵路的命脈,從事港鐵電機保養的車站維修技術員魯志薪遇到過半夜停電的突發情況:當時已經是凌晨4時半,車站突然沒有電,連燈也打不開。由於距離首班車駛出只有約1小時,加上一組6人要負責8個車站電力供應,大家壓力很大。最後幸好及時找出原因,順利完成維修。但他說,不是每一次都如此幸運,亦曾試過因未能及時恢復電力而要使用後備供電系統。由於後備供電的電量一般不足以百分百應付,車站會有一部分地方用電受到影響。
魯志薪又指出,車站今時今日的各項供應系統,用電量比早年大大增多,例如廣告牌已大有不同,由小燈箱變成短片播放;而隨著整體社會要求提高,乘客亦然,偶爾亦收到乘客反映加強冷氣及通風等要求。
港鐵發展多年,除了設施隨年改變加重負荷,系統老化或許也是事故愈趨頻繁的原因之一。今年4月10日就發生嚴重事故,當日正值下班繁忙時間,觀塘綫有架空電纜故障導致停電,往來觀塘站及九龍塘站的列車更一度暫停,乘客需於管道內沿路軌步行往彩虹站離開;事發時,觀塘沿綫各站及月台都擠滿乘客,職員需阻止乘客再進入月台,而站外的接駁巴士站更大排長龍,不見龍尾。
另一方面,人為因素也會對鐵路安全構成威脅,為員工增添不少工作壓力。車站高級管理主任麥培東憶述,有一次刮8號颱風,市民一窩蜂下班,當時在中環站值班的他,眼見人潮不斷推進,進入月台的閘口擠滿人,前推後湧,站在閘口最前的人被推至快要倒下,但後面的人群根本不知道閘前的情況,只想進入車站乘車回家,他們都不理會職員的勸喻,「當時很危險,很危急,閘口根本已沒有空間再前進,簡直是災難!」最後需要警方協助才令市民不再湧入,他認為,除了行車安全,車站的人潮管理亦相當重要。
期望年輕人多些入行
鐵路工作涉獵的範圍確是廣而吃力,除了需要專業技術、應付非一般的情況外,工作時間亦非人人接受,特別是年輕一代,假期屬繁忙時間需要值班,檢查維護需要通宵工作等。幾位資深「港鐵」披露,港鐵工作環境如路軌較污穢多塵,有些人通宵工作或會日間失眠,未必人人能適應。不少崗位有青黃不接的危機,曾有人在培訓期間就放棄,目前車站維修技術方面有經驗的員工都頗年長,年輕人較少,能否如他們在鐵路行業長期發展,很視乎心態,只能多鼓勵他們。
尾班車送走最後一批乘客後,港鐵員工開始忙碌的檢查工作。圖為周末凌晨2時多,工程人員對設施仔細進行檢查
他們均期望,港鐵能繼續以較優的薪酬福利多吸引年輕人入行,加強培訓,以令現有的鐵路員工在退休前將專業技能及服務經驗傳授予新一代,讓安全而有效的列車服務可以延續下去。
原文刊載於《紫荊》雜誌6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