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化龍:產品過硬服務極致 在全球打造「中車製造」名片

2013年4月9日,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親自駕駛挖機為中車東盟製造基地奠基

文|本刊記者 魏東升

5月14日至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會議取得了豐碩成果,為「一帶一路」走向世界注入了新活力,也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提供了大展身手的廣闊舞台。

在習近平主席「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下,中央企業積極響應,把「一帶一路」建設作為中央企業「走出去」的重點,加速「一帶一路」沿線布局。作為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中國中車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表現令世人矚目。為更多地了解中車參與「一帶一路」共建情況,本刊記者採訪了中國中車集團公司董事長劉化龍先生。

全球83%有鐵道國家都有中車產品

劉化龍首先介紹了中車近年來的發展成就和享譽世界的中車產品。他指出,中車集團緊跟「一帶一路」倡議步伐,持續推進合作共贏。目前, 「中車製造」已經遍及全球102個國家和地區,也就是說,全球83%擁有鐵路的國家都運行中車的產品。

近年來,中車集團連續在美國波士頓、芝加哥、洛杉磯、費城及英國倫敦等地獲得訂單,並在波士頓和芝加哥建立了製造基地;積極參與印尼雅萬高鐵、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匈塞鐵路項目建設,為「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做出先導性貢獻;參與亞吉鐵路、蒙內鐵路建設,極大提速非洲「三網一化」進程;為印尼提供的高速動車組、為老撾提供的機車、為巴基斯坦提供的地鐵、為埃塞俄比亞提供的輕軌,都是這些國家首次引進此類產品。中車為推進各國(或地區)的軌道交通升級,提升民眾出行質量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劉化龍表示,得益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中車境外資產、境外員工數量都發生顯著變化。境外資產從2013年的30億元﹙人民幣,下同﹚遞增到2016年的306億元;境外員工總數從2013年的509人攀升至2016年的4,808人。截至2017年4月,中國中車在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設立75家境外子公司、13家境外研發中心。這75家境外子公司中,有50家是在2013年9月「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誕生的。

探索「五本」模式 合作持續加深

劉化龍指出,近些年中國中車海外業務發展得很快,從實踐情況來看,中車深刻認識到在「一帶一路」建設推進過程當中,一定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一定要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一定要把發展成果做到共享。

為此中車在「一帶一路」的建設和「走出去」過程中,特別強調如何「融進去」,通過「融進去」,真正做到民心相通、文化融通、共同發展,進而實現「一帶一路」提出的總目標,那就是共同發展。

中國中車不僅提供優質的產品,深度融入各國民眾生活,還持續推進以「本土化製造、本土化採購、本土化用工、本土化維保、本土化管理」為特色的「五本」模式,在馬來西亞、土耳其、印度等國建立本土化的製造基地,就地招聘和培訓當地員工,帶動當地就業和產業鏈的完善,提升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水平。截至2017年4月,中國中車在馬來西亞招聘員工近400名,80%是當地員工,遠期規劃當地員工比例將增加至95%。

中國中車在土耳其共有員工70人,當地員工60人,員工本地化率達到85.7%;遠期計劃招聘員工總數219人,當地員工達194人,員工本地化率達到89%。

劉化龍介紹,中國中車在推進過程當中,也努力承擔起「四種角色」。第一個角色是文化的「傳譯者」,在相關項目上要考慮當地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第二個角色是人才的「孵化器」,如在推進「一帶一路」和對方共建的過程當中,把馬來西亞當地的員工請到中國來學習交流。第三個角色是產業的“推進器”,在產業布局上要追求繁榮共享。第四個角色,要做社區的“好鄰居”,和當地真正融合在一起。

劉化龍指出,從合作模式上,中車出口已經從簡單的產品合作轉變為技術、產品、資本、服務等多種模式的合作。2015年7月,中車在東盟建立的首個鐵路工廠——馬來西亞中車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正式建成投產,這是東盟區域內技術水平最先進的軌道交通製造基地。

2016年8月,中車在南亞的首家軌道交通裝備製造工廠——印度中車先鋒電氣有限公司正式投產,主要從事鐵路電機的生產製造。2017年內,中車在土耳其建立的軌道交通製造工廠將為伊斯坦布爾製造出首批地鐵車輛,承擔其M4線的運營。中國中車積累的豐富服務保障經驗也得以借鑒和推廣,如2016年,中車獲得南非20億美元的機車維保訂單,創造了服務出口訂單之最。

2017年3月27日,中國與新西蘭簽署西方發達國家的首個「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時,中國中車也與新西蘭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合作方式由車輛供應擴大為向新西蘭提供更廣泛的軌道交通解決方案。

劉化龍:產品過硬服務極致 在全球打造「中車製造」名片

中車西安公司出口澳大利亞力拓公司的鐵路罐車

鑄就「一帶一路」亮麗名片 ,贏得各界民眾讚賞

當記者問到中車產品是如何得到世界眾多國家青睞時,劉化龍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實例進行介紹:中車為巴西里約提供的電動車組和地鐵車輛,在2014年世界盃和2016年奧運會上提供服務。里約地鐵公司多次致信中車,稱讚中國地鐵已經得到全世界奧運粉絲的認可,因此里約奧運地鐵可稱得上是一條「國際運輸線」。

中車為馬其頓提供的動車組上線試跑時,馬其頓總理格魯埃夫斯基說,中國動車投入使用是載入史冊的一刻, 「大家看看我們在鐵路上跑著的那些老火車,再跟投入使用的新動車比一比,一切都擺在那里。」

中車為馬來西亞設計的動車組,專門設置了女性車廂;為埃塞俄比亞設計的輕軌,從內裝到外貌,都有著濃郁的非洲特色;為巴西設計的地鐵,車頭是一個奔跑的足球,跟足球王國巴西很是般配;為阿根廷提供的地鐵,外觀黃灰相間,車內黃綠裝飾,盡顯潘帕斯草原風情。

劉化龍指出,中車人也宛如自身打造的產品一樣過硬,將產品和服務做到極致。麥加朝覲期間,中車輕軌要實現7天168小時的不間斷運營,中車保障團隊也要相應實行「5+2」、「 白加黑」、7天168小時「不打烊」的運營保障,自投入運營以來,7年間一直保持「0」故障,累計運送朝覲者達到2,200萬人次。

在這7天裡,他們吃住都只能在車上或車站裡。2016年朝覲保障結束當天正是農曆八月十六,麥加輕軌總裁MAS女士為了表示感謝,專程前往中車駐地為中車團隊按中國人的方式補過中秋,讚揚中車團隊是「最可愛的人」。

劉化龍進一步介紹說,中車所到之處,既要展現中國風采,更要造福當地。馬來西亞原本沒有軌道交通的大學和專業,中車在本地化用工中就招聘相近專業,然後輸送到同濟大學和湖南鐵道職業學院接受培訓。

馬來西亞原本沒有完善的軌道交通產業鏈,中車就從零起步為之孵化,如培育具有一定設計、製造實力的公司,通過技術轉移和合作等方式,將這些公司打造成為滿足國際採購標準要求的合格供應商;或將國內的重要供應商引進馬來西亞,在本地開設分公司。

通過這些努力,馬來西亞軌道交通產業供應鏈初具雛形,並開始向東盟地區輻射。在中車馬來西亞工廠周邊,餐飲、水果、服裝、服務業也相應被帶動起來。

在南非,中國中車推出「五幫行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所謂「五幫」,是指幫助當地婦女高管,學習企業管理;幫助當地孤殘兒童,提供學習用具和心理關懷;幫助警察,聘請中國武術教練,向他們傳授中國功夫,提升社會治安維護水平;幫助社區,贊助開展社區活動和文化遺產繼承活動;幫助工人,提供技能培訓,提升就業能力。

「五幫行動」得到南非各界的好評,2016年7月,南非總統祖瑪還親自見證和參加中車的公益行動。中國中車還努力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高端人才。2016年,中國中車與同濟大學聯合培養的首屆留學生碩士班正式開學,首批9名學生主要來自馬來西亞、印度、南非等國家。

聚合全球資源 滿足用戶期待

劉化龍說,近年來,在中車的高鐵上、車間裡、食堂中、球場上,經常都能看見各國各地人士的身影,他們走進中車,已經不僅僅是為了技術交流、商務洽談和工業遊覽。兩根鋼軌正在成為中車人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民心相通的感情紐帶。站在「一帶一路」的風口之上,中國中車提出打造「受人尊敬的國際化公司」的目標,做到大而強、富而善、新而美,為開創「一帶一路」建設新境界貢獻力量。

劉化龍表示,中車不僅要具備為「一帶一路」建設量身定做各類軌道交通裝備的能力,還要不斷推出新技術新產品,適應國際聯運和互聯互通。比如,中國中車正研發以時速400公里可變軌動車組為代表的可變軌機車車輛,方便跨境聯運,降低換軌成本。

劉化龍:產品過硬服務極致 在全球打造「中車製造」名片

中國中車出口南非的電力機車馳騁在非洲原野上

在體制機制方面, 劉化龍表示,中車正進一步優化適應「一帶一路」區域發展要求的管理架構,加快構建「總部——區域總部——區域企業」的三級管理架構;充分發揮區域公司、本地化基地、售後服務網點的就近原則,精準而就近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真正做到了創新體制機制,精準響應需求。

目前中國中車已經在美國、德國、英國、捷克、俄羅斯、以色列、保加利亞、泰國等地建立起13個海外研發中心,並收購了多家境外企業。這些研發中心和境外企業與國內力量優勢互補,既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更為被收購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也為「一帶一路」建設釋放創新力量。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車面臨著哪些挑戰,又是如何應對的?

對此,劉化龍誠懇的表示,中國中車致力於提供系統解決方案,解決「一帶一路」痛點,建立超值服務體系;進一步擴展「產品+技術+服務+資本+管理」五位一體模式,在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維護、服務等各個環節,充分利用中車在軌道交通及高端裝備領域的豐富經驗,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和一體化解決方案,為當地設計建設更加合理、高效、經濟的運輸體系,提供裝備製造商以外的增值服務;推動新能源汽車、風電裝備、污水處理等中車新產業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建設綠色「一帶一路」提供新選擇。讓各國民眾享受「中車方案」、「中車智慧」和「中車經驗」帶來的便捷和舒適。

在本土化建設上,中國中車將深度推進「五本」模式,實現全方位的「共享」——與國際同行共享,將競爭對手轉變為合作夥伴;與客戶共享,為他們創造價值;與當地政府和民眾共享,為當地創造就業和稅收;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體現責任擔當;尊重當地傳統,融入社區生活,成為受人尊重的企業公民。

原文刊載於《紫荊》雜誌6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