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為推動全球經濟融合發展注入新活力
5月12日,香港律師會舉辦「一帶一路法律論壇」。圖為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前排左二),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前排右二),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署理特派員佟曉玲(前排右一),香港特區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前排左一),香港律師會會長蘇紹聰(前排左三)等與其他嘉賓在開幕禮上
文| 北京 永恒
「一帶一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
「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到世界共識,只用了不到4年的時間,這足以證明「一帶一路」符合人心民意,符合歷史發展潮流。
當今世界,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未能反映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變化,體制機制革新進展緩慢;發達經濟體已進入後工業化階段,一些發展中國家卻尚未開啟現代化大門;全球貿易投資體系有待完善,互利共贏的全球價值鏈尚未成型;相當多的國家基礎設施不足,區域、次區域發展面臨瓶頸制約。面對困難挑戰,唯有加強合作才是根本出路,正基於此,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
當今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要實現中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一以貫之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國的發展需要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共建「一帶一路」符合中國和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中國將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承擔更多責任義務,為人類和平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打造利益共同體是基調。「一帶一路」沿線65個主要國家的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佔世界的63%和29%。受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歷史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國家之間發展不平衡,而且大部分為發展中國家。「一帶一路」可以使沿線各國挖掘潛力、深入合作,建立世界跨度最大、最具活力、發展前景看好的經濟走廊,形成沿線國家經濟利益對接整合的大格局。
構建責任共同體是擔當。「一帶一路」建設體現了世界經濟失衡環境下的中國擔當。共建「一帶一路」是世界經濟平衡發展的過程,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難得發展機遇。
建設命運共同體是升華。從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到命運共同體,是水到渠成的理念升華。建設命運共同體,必須摒棄「零和」思維,不追求排他性利益,堅持平等協商,注重照顧各方舒適度,以合作促互信、以互信促合作,最終實現各方同呼吸共命運。
建設命運共同體,還需加強非經濟領域的合作,主要包括保障運輸通道尤其是海洋運輸通道的安全,加強區域層面的反恐合作,建立領土與領海爭端解決機制,推動海洋資源共同開發,促進環境保護領域的合作等。
鑒於上述情況,之前表示不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美國也派出了代表團來到中國。日本之前對「一帶一路」倡議一直是排斥的,這次也派出了以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為團長的代表團。
「一帶一路」從方案到實踐、從經濟到人文
中國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斷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共識,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由規劃設計方案變為各方參與的合作行動。
一方面,中國主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家戰略、發展願景、總體規劃等有效對接,尋求共建「一帶一路」的合適切入點。
另一方面,頂層框架也已成功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有三大走向——從中國西北、東北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從中國西北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從中國西南經中南半島至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兩大走向——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經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根據上述五大方向,按照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重點和空間布局,中國提出了「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合作框架。
5月14日晚,「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文藝演出《千年之約》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行
「六廊」是指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和孟中印緬六大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六路」指鐵路、公路、航運、航空、管道和空間綜合信息網絡,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主要內容。「多國」是指一批先期合作國家。
如今,「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從經濟延伸至人文。共建「一帶一路」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既開展互聯互通、產能合作、貿易投資等重點領域的務實合作,也重視推動沿線國家之間多種形式的人文交流,實現經濟和文化的共同繁榮發展。
目前,中國已經有 80 多個中央企業﹙佔到央企總數的超 7 成﹚在「一帶一路」沿線設立了分支機構 , 主要集中於基礎設施、油氣合作等國民經濟的關鍵領域。中國成立了包括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在內的大型融資機構,幫助為耗資2,500億美元的「一帶一路」項目籌集資金。
自2015年起,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達10萬億美元,中國海外工程項目和對外投資的近五成都投放在這一地區,正在明顯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條件,也給產業孵化和培育、就業和稅收乃至貿易增長注入巨大動力。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還有70多個在建的經濟產業合作區項目,年產值超過200億美元,可為當地創造20萬個就業機會。
在未來十年里,「一帶一路」可讓中國同沿線國家的年貿易額突破2.5萬億美元。這將極大的促進各國乃至歐洲的經濟發展。
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超過10萬億美元商品,直接向62個國家投資5,020億美元,出境遊客將超過5億人次。此外,中國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沿線國家間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等活動,合作開展廣播影視精品創作及翻譯,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共同開展世界遺產的聯合保護……「一帶一路」超越國度,跨越時空,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並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
一系列重大國際項目有序推進
秉持開放包容的精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來,得到了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參與和支持,中國已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4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
2016年,一系列重大項目有序推進。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53個國家的直接投資達145.3億美元,中國企業對相關61個國家新簽的合同總額達到1,260.3億美元。一系列重大項目落地開花,帶動了各國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貫穿亞太、歐洲多個經濟圈的「一帶一路」建設將中歐之間的紐帶拉得更緊。歐洲眾多國家認為,「一帶一路」與歐洲復興互為機遇,只有搭上中國快車才能更好地分享紅利。「一帶一路」倡議將東亞經濟圈同歐洲經濟圈連接在一起,並為沿線國家和地區創造了一個共贏的局面。
2017年5月13日,中歐班列從浙江義烏開出。這是2017年開出的第一千次中歐班列。班列經由歐洲11個國家,到達29個城市。中國目前有25個城市開通了中歐班列。
在6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中,中東歐國家佔了四分之一,它們是全球新興市場的重要板塊和中歐貿易新的增長點。自2012年首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在華沙舉行以來,中國中東歐雙邊貿易額2014年首次突破600億美元。隨著「16+1」合作的深入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進中東歐地區。
在「一帶一路」建設包含的「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萬里茶路」的歷史文化傳統正成為中國、蒙古、俄羅斯三國重振「草原絲路」的文化共識。
這條古代商道在三個國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節點城市,如俄羅斯的伊爾庫茨克、恰克圖,蒙古的烏蘭巴托,中國的呼和浩特、張家口、北京等,帶動了沿途城鎮、商業、加工業、服務業的發展和文化交流。莫斯科到喀山段770公里的鐵路建設將成為俄羅斯同中國在「絲綢之路經濟帶」、跨歐亞大通道建設方面合作的第一步。
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之一。兩年來已有18個項目在建或建成,總投資額達185億美元。2015年4月,位於中巴經濟走廊的卡洛特水電站被確立為絲路基金首個對外投資項目。同年12月,中鐵二十局集團中標巴基斯坦公路項目。該項目是巴基斯坦迄今為止投資規模最大的公路工程。
2016年1月10日,在距離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50多公里的吉拉姆河畔,三峽集團承建的卡洛特水電站主體工程開工。同年11月12日,由60多輛貨車組成車隊經過15天的行程,跨越3,115公里,從中國新疆喀什到達瓜達爾港,貨物裝船後出口至包括中東和非洲在內的海外市場,中巴經濟走廊從概念轉變為現實。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陸路部分,「絲綢之路經濟帶」旨在改善中亞地區的交通、貿易和聯通性。中亞國家希望在今後10年里獲得數十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投資。
2015年10月,中國在塔吉克斯坦承建的高海拔沙赫里斯坦公路隧道,以中亞最長隧道的紀錄結束該國冬季南北交通中斷的歷史;2016年8月,由中國鐵建參建的連接塔吉克斯坦瓦赫達特和亞灣的瓦亞鐵路正式通車,讓這個國家首次實現鐵路互聯互通。
2015年11月,中國和老撾合作發射老撾一號衛星,這是中國首個向東盟國家整星出口的商業衛星。2016年3月,衛星完成在軌交付,中老合資的老撾亞太衛星有限公司同時成立。圖為老撾一號通信衛星地面站全景
與東盟國家合作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內容。在老撾,2015年11月,中國南方電網承建的230千伏老撾北部電網工程正式投產。中老鐵路是老撾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項目,預計將耗資68億美元,建設工期為5年左右。
2016年1月21日,印尼雅萬高鐵開工奠基儀式舉行。這將是印尼乃至東南亞地區的首條高鐵。預計2018年建成通車後,從首都雅加達到歷史名城萬隆的旅行時間將由3個小時縮短至40分鐘以內。這是中國在海外全程參與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的首條高鐵,也是中國高鐵第一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走出國門。
中東、非洲將受惠於「一帶一路」。處在亞歐大陸橋上的土耳其也在推動絲綢之路沿線的「中間走廊計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對接,雙方在基礎設施建設、汽車、紡織等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埃及新蘇伊士運河規劃的「蘇伊士運河走廊經濟帶」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對接,包括修建公路、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以及多個高科技工程項目,計劃共耗資約80億美元。
2016年10月,非洲有史以來首條電氣化鐵路貫通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肯尼亞連接首都內羅畢和東非第一大港蒙巴薩的鐵路也在同月通車,中國企業再次為東非經濟和社會發展鋪就一條大動脈。
如今,中國不僅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者,更是負責任、有擔當的實踐者。三年多來,「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取得積極進展,初步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局面。
作者係中央部委副司長、研究員。原文刊載於《紫荊》雜誌6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