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主任肖亞慶: 央企乘「一帶一路」東風「走出去」
肖亞慶
文|本刊記者 馮琳
國資委為央企參與「一帶一路」護航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立刻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至今,「一帶一路」建設已取得豐碩成果,也為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增添了活力。中國中央企業充分運用自身技術、資金、管理和人才等各方面優勢,按照市場化原則積極參與,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身為央企「掌門人」,肖亞慶稱,國資委始終高度重視推動中央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據悉,「十二五」以來,中央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情況發展勢頭良好,境外資產總額年均增長15%、營業收入年均增長4%,境外業務已經由工程承包、能源資源開發拓展至高鐵、電信、核電、電網建設運營等領域。
同時,國資委鼓勵中央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由於這些重點項目正是中央企業優勢所在,中央企業的參與勢必會對項目的推進和儘快見效產生積極作用。
此外,國資委還將為中央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包括政策支持、考核指標支持、風險管理和分析支持等,以期既能使中央企業從中積累國際化經驗,又能使中央企業和當地合作取得更多互利共贏的成果,推動中央企業的「一帶一路」項目實現可持續發展。
當然,任何一項投資都會存在風險。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是國資委和中央企業的重要職責之一。在海外投資風險控制方面,肖亞慶指出,總體來講風險是可控的。為防範和減少風險,國資委和中央企業採取了一系列國際通行的風險管控措施。
首先,「一帶一路」建設是有規劃的,而不是盲目的。在「十三五」規劃中,對「一帶一路」建設項目有長期發展指南。
其次,中央企業自身也在加強對海外項目決策過程的監管。中央企業海外項目的提出與風險評估,皆有第三方或國際權威機構參與。實際上,很多項目並不一定由中央企業獨資,也可能是與當地企業合作或是與第三方合作。並且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也會儘可能邀請更多合作夥伴共同參與。
最後,國資委會加強督導、指導和追責,特別是對因盲目投資、違規決策而造成的損失,將嚴肅追責。肖亞慶相信,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深化,通過學習國際規則,了解投資所在國的法律、人文和民俗風情,中央企業海外投資的風險防控能力和水平一定會逐漸提高。
央企參與「一帶一路」項目1,676個
肖亞慶介紹,近年來中央企業主動適應全球化發展趨勢,境外經營規模隨之不斷擴大。目前,中央企業投資設立境外單位9,112戶,分布在全球18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共有47家中央企業參與、參股或投資,與沿線國家的企業合作共建了1,676個項目。這些項目的建設和完成,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也為中央企業「走出去」積累了實踐經驗。
2017年5月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這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宣佈會議開始
肖亞慶舉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巴喀喇昆侖公路等項目給當地交通帶來明顯改善,盤活了當地旅遊資源,培育了零售業、寶石開採等一批新產業,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中國中央企業在東北亞、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周邊區域建設跨境海底光纜、陸地光纜等大容量高速率通信設施,打造了全方位立體結合的通信網絡聯通體系;鐵路運輸方面,亞吉(埃塞俄比亞至吉布提)鐵路已開通運營,蒙內(肯尼亞蒙巴薩至內羅畢)鐵路即將通車,中老(中國至老撾)鐵路已開工建設,中泰(中國至泰國)鐵路等一批鐵路項目也在加快推進。
其中,高鐵「走出去」成效顯著,一大批高鐵項目已經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亮麗名片。
在能源資源合作方面,中央企業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快速發展。根據沿線國家經濟發展需要,中央企業先後在20多個國家開展了60多個油氣合作項目,並加強技術交流和共享,帶動了當地能源、礦產資源開發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其中,中央企業承建的中俄、中哈、中緬原油管道以及中俄、中亞、中緬天然氣管道等項目,有效解決了當地油氣資源輸出難的問題。此外,中央企業還承建了一大批火電站、水電站和核電站以及電網建設,都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在產業投資和園區建設方面,中央企業也注重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互利共贏。中央企業結合沿線國家產業發展情況,加大投資力度,加強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著力推動所在國經濟轉型升級。截至目前,已有多個工業、製造業項目在老撾、蒙古、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成功落地。由中央企業建設運營的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等項目,也為提升當地港口運營水平作出了積極貢獻。
央企贏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廣泛讚譽
肖亞慶談到,中央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以來,一個深切的感受就是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對「一帶一路」積極響應——中央企業每到一個地方、每實施一個項目,都會受到當地企業和居民的熱烈歡迎。
對此,肖亞慶分析,是由於中央企業始終堅持依法誠信經營,充分尊重所在國文化、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並且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在改善當地民生、推動協調發展、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才能夠贏得當地社會和居民的廣泛贊譽。
肯尼亞蒙內鐵路施工現場,中國中央企業中國路橋集團肯尼亞員工萬吉庫(前右)在工作。前年她獲得中國路橋提供的獎學金,在中國西南交通大學接受鐵路運營培訓
肖亞慶進一步介紹道,例如,中央企業積極參與項目所在地的教育、文化、醫療等公益服務設施建設。其中包括,中冶集團在項目所在地出資建設醫院、學校,緩解了當地居民就醫難、上學難等問題;中國電建卡里巴項目部、依泰茲項目部多次組織參與當地道路修復、沉船搜救、車禍處理等搶險救災行動;針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開展健康、教育和環境保護等活動的中國石化Addax基金會公益項目,已惠及贊比亞、烏干達、尼日利亞等國家。
此外,中央企業的「一帶一路」項目還有效帶動了當地就業。目前中央企業海外分支機構的38.4萬名員工中,85%是本地員工,不少機構的企業員工本地化率甚至達到90%以上,其中中國石油印尼公司、中國移動巴基斯坦公司的員工本地化率高達99%。
不僅如此,中央企業在直接提供就業崗位的同時,初步估算還間接帶動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當地就業。同時,中央企業十分注重加強對當地員工的技術技能培訓,不斷提升員工的能力素質和業務水平。例如,中國交建依托中國高等院校,幫助參與重大工程項目的當地員工到中國留學深造,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等中央企業在與非洲國家合作修建鐵路和公路的過程中,培訓了16萬名專業技術人才。
中央企業在開展海外建設時還十分注重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包括嚴格遵守國際通行規則和當地環保法律法規,以及通過開展第三方環境評估、節能減排、廢棄物管理等,加大環境保護力度。
總體而言,肖亞慶認為,中央企業在實施「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使許多國家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使當地的資源優勢變成了產品優勢,為當地的產品進入中國乃至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多機會。從而促進了當地經濟增長。而當地經濟的增長又將進一步擴大就業,同時也可提高員工的技術水平和操作水平,最終將直接或間接地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肖亞慶還指出,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同時,中央企業也加快了自身的國際化進程。通過與沿線國家企業、員工多方面的深層次合作,中央企業更加熟悉當地的法律、政策和人文環境,國際化經營經驗更加豐富,從而進一步推動了自身產品和技術的創新,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俯瞰建設中的中白工業園。該園區位於白俄羅斯,由中央企業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承建
今年5月,伴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順利舉行,「一帶一路」建設步入新的歷史階段。肖亞慶表示,國資委將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繼續推動中央企業深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深化中央企業與沿線國家在裝備、技術、標準、管理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努力打造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為全球經濟增長增添新動力。
原文刊載於《紫荊》雜誌6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