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可以持續第一做金融業領先者!

香港在回歸後迎來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機遇。香港是人民幣早期唯一的離岸結算中心,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香港金融業是最大的受益者。繼香港之后,全球人民幣離岸中心又多了倫敦、盧森堡、法蘭克福、巴黎、新加坡、東京等。在人民幣國際化和離岸中心方面,香港雖然不再是唯一,但可以發揮先行者優勢,持續第一,做領先者。香港作為金融業領先者,是絕對有條件的。

史美倫

文|本刊記者 許上福

香港金融發展局主席史美倫:回歸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穩固

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香港行政會議成員、金融發展局主席史美倫接受專訪時說,回歸後香港抵禦亞洲金融風暴和美國次按金融危機,背靠祖國發展壯大金融市場,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穩固,金融業發展生機勃勃,未來更有望發揮香港比「超級聯繫人」更大的作用。

(向下滑動閱讀全文)

成功抵禦金融大鱷衝擊

基本法規定,香港要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特區政府自行制定貨幣金融政策,保障金融企業和金融市場的經營自由。香港回歸後金融中心地位一度受到嚴重挑戰。1997年7月至1998年8月間,國際金融大鱷狙擊港元,企圖利用匯率、股市和期市把香港變為「超級提款機」,香港股市蒸發近兩萬億港元。

關鍵時刻,時任總理朱鎔基公開表示維護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特區政府毅然投入逾百億美元儲備,將恆指成功保持在7,800點以上,金融大鱷最終被擊敗。

史美倫說,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金融風暴,波及全球,形成嚴重金融危機。這次中國政府又是果斷決策,向市場投入大量資金,振興基建等建設,穩定了內地經濟。香港也是中央政府果斷決策應對和抵禦全球金融危機的受益者,股市沒過很久便從低谷回升,金融和經濟重上升軌。

回看歷史,金融業每過幾年都會受到一次挑戰,下一次挑戰不知會是何時,需要嚴陣以待。目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需要加強防範的是網絡安全的挑戰,全世界都在加強這方面防衛,香港也在全力戒備。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香港評價高

對於前不久有評級機構降低對中國和香港的信貸評級,史美倫說,商業機構的評級不一定準確。2008年的次貸風暴,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商業評級機構的評級不正確 ,誤導市場,致使次按危機由小變大。這次對中國和香港降低評級,表現出評級機構對「一國兩制」之下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情況并不了解,評定并不合理。

史美倫說,香港金融業和實體經濟過去每年都保持2-3%的增長,這對一個全球成熟的經濟體來說,是不容易的。而香港的金融系統監管相當健全,每年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都來評估香港的金融經濟體系,為香港做一次「體檢」,每年的評價都是相當高的。與商業評級相比,更值得大家參考。

中資參與令香港金融市場「大餅」成倍增大

回歸後香港金融業持續發展,內地資金湧入對香港的貢獻功不可沒。史美倫回顧說,1997年的時候,雖然香港交易市場已有一些大型國企上市,但中資企業市值在香港的佔有率相對較少。但現在內地資金不論是國企還是民企,佔香港上市公司市值已超過一半,接近差不多60%。每日的股票交投量也佔總交投量超過一半。

香港可以持續第一做金融業領先者!

位于香港中环的国际金融大厦

回歸后香港積極引入中資企業上市,中資企業不只是利用香港這個融資平台融資,也成為香港金融市場建設的積極參與者、持份者。中資企業在香港這個國際金融市場上市的過程中,為達到國際金融標準,自身也不斷改善,加強規範,邁出內地企業實現國際化的一步。

史美倫很高興看到,在參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中,中資證券機構迅速發展壯大,已非1997年剛回歸時同日可比。中資證券機構現在很多,從業人員比1997時也多很多,大有融合香港非外資券商市場的趨勢。

史美倫說,香港本地券商由於歷史的原因,規模很小,特區政府曾經希望小型券商可以重組,增強競爭力。2000年時她曾牽頭將股票和期貨交易所以及三家結算公司股份化,然後上市,給本地券商額外多一些股票資源,就是希望他們重組發展,但業界始終進展不大。

在這個空檔的時候,中資企業參與到香港金融市場是好事,令到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不斷發展,金融「大餅」愈做愈大。史美倫歡迎包括中資在內的所有資金來香港發展,她說,香港金融市場不論是中資、外資、華資,還是本地,一視同仁,規則透明公開、公平公正,不會偏幫,也不會有歧視。

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先行者和領先者

香港在回歸後迎來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機遇。香港是人民幣早期唯一的離岸結算中心,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香港金融業是最大的受益者。

史美倫回憶說,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央的英明部署,當年人們關注人民幣什麼時候放開資本項目自由兌換,但中央更關注人民幣的國際化,讓世界更多的地方使用人民幣,更多國家用人民幣結算,使得人民幣終有一日可以實現自由兌換。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當中,香港早得先機,成為最大的人民幣離岸資金池,存款總量一度突破1.1萬億元,大大豐富了香港的資金流。

繼香港之后,全球人民幣離岸中心又多了倫敦、盧森堡、法蘭克福、巴黎、新加坡、東京等。對此,史美倫說,香港不可能指望永遠都做唯一,這也不符合中央的政策和期望。國際化必須是一個網絡式的,需要更多人和更多國家參與,核心是要將人民幣全球市場的餅做大。餅做大了,香港跟著受益。

在人民幣國際化和離岸中心方面,香港雖然不再是唯一,但可以發揮先行者優勢,持續第一,做領先者。香港作為金融業領先者,是絕對有條件的。全球沒有第二個市場比香港更了解內地經濟和人民幣產品。不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散戶,只要有新的人民幣產品出來,大家都能很快了解掌握,而其他金融市場如倫敦或法蘭克福,就算有人民幣產品,受距離的影響,投資者對產品的感受、熱情和了解都不及香港。這是香港的優勢。

香港可發揮「超級聯繫人+」的作用

回歸以來,國家金融惠港政策不斷,先後有人民幣離岸中心、滬港通、深港通等開放舉措出台,內地資金滾滾湧入香港。同時,香港金融業也發揮橋樑的作用,本港及國際資金通過香港源源不絕流入內地,在內地吸引的外資中名列前茅。

史美倫認為,香港金融業除了在內地不斷出台的開發區、自貿區中,繼續保持積極投入的態勢,更可以在國家層面大力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和大灣區建設中突顯重要角色。

她分析說,「一帶一路」裡沿帶沿路的國家,相當一部分是發展中國家,對基建投資和城市建設管理需求殷切。香港不僅可以成為一個融資的平台,也可以成為幫助很多內地企業走出去的平台。

香港這兩個平台都備受肯定。首先,香港一直都是一個國際公認、投資者信任的國際金融中心。這二三十年來,亞洲各個鄰近國家開始建很多基建項目,都到香港找資金,香港成為項目融資中心。其次,香港是一個高度開放、自由和有活力、比較獨立的經濟體,有專業的建設和管理人才,可以很好地整合投資方和建設方,將金融和基建完美組合,例如地鐵的建設和管理項目。

去年史美倫參加絲綢之路沿線考察,訪問了哈薩克斯坦和伊朗,這兩個國家都表示很想發展地鐵項目,但資金不足,更缺乏管理經驗。不過,發展潛力大,前景很好。史美倫認為,香港在財力、技術等方面,能力綽綽有餘,經驗豐富,正好大派用場。

除了地鐵項目,香港在城市管理的其他方面,還有很多可以輸出的經驗。史美倫說,香港不單是可以做超級聯繫人,還可以有自我發揮的地方,做「超級聯繫人+」,把香港自己的優勢推介出去,發揮作用,這是至關重要的。

在國家新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構想裡,香港就可以很好擔當「超級聯繫人」角色之上的直接參與者,整合資源,突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在大灣區建設中起到金融業發展的引領作用。

香港可以持續第一做金融業領先者!

香港金融服务界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