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發揮「橋樑角色」,民建聯反映港人意願及訴求!
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也適逢民建聯成立25周年。回顧民建聯的25年發展,我們見證了香港回歸祖國以及「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1992年7月10日,經過大半年頻繁商討及緊密籌備,56名創會成員在尖沙咀文化中心宣布民建聯正式成立,創會主席曾鈺成宣布了民建聯愛國愛港的理念、支持《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的立場、以及留港建港的決心。25年來,民建聯面對各種考驗和挑戰,不忘初心,致力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為國家和香港作出貢獻。
李慧琼
文|香港民主建港協進聯盟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內務委員會主席 李慧琼
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也適逢民建聯成立25周年。1992年7月10日,經過大半年頻繁商討及緊密籌備,56名創會成員在尖沙咀文化中心宣布民建聯正式成立,創會主席曾鈺成宣布了民建聯愛國愛港的理念、支持《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的立場、以及留港建港的決心。25年來,民建聯面對各種考驗和挑戰,不忘初心,致力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為國家和香港作出貢獻。
(向下滑動閱讀全文)
力促順利回歸 積極參與籌備
「擁護香港回歸祖國,實踐『一國兩制』,貫徹基本法」是民建聯成立的初衷。香港回歸前,民建聯方面認為,中英兩國應通過合作磋商,確保香港平穩過渡。民建聯方面多次向兩國政府表達了這個訴求,並在中英談判期間發表了對1994—1995年度立法局選舉安排的整套建議,並提倡以「先易後難」的方式推進。
雖然立法局過渡最終無法實現,但民建聯依然期望兩國盡最大的努力在其他方面合作,確保平穩過渡。當時,民建聯方面向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錢其琛表達了這個期望,同時致函英國外相韓達德,要求英方踐行 《中英聯合聲明》的諾言,考慮香港的長遠利益。
199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成立預備工作委員會,籌備成立特區政府。兩年後,預委會成為香港特區籌備委員會,工作之一是安排組成臨時立法會,直至特區首屆立法會按照基本法規定產生。不論是預委會、籌委會還是臨時立法會的工作,均對香港的順利回歸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故民建聯多位成員均積極參與,全力以赴。
在18區建支部 真誠服務市民
要實踐民建聯的理念,必須有廣泛的地區網絡作媒介。民建聯成立之初已決定在各區成立支部,以聯繫區內會員,為市民提供服務和開展各項社區活動。港島西、九龍中、新界西和新界北4個地區支部於1992年率先成立,其後經歷多年發展、重組及改名,至2004年灣仔及離島支部相繼成立後,民建聯在香港全部18區的支部建設大致完成,並奠定了現在的主體地區網絡。
地區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義工的支持。為此,民建聯於2007年整合18區支部的義工團隊,正式成立「民建聯義工團」。2016年,民建聯義工團中共有5,787名義工為聯盟服務超過50小時,成為民建聯開展工作及持續壯大的強大後盾。
民建聯地區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義工的支持。圖為民建聯2017義工嘉許禮
擔當兩地橋樑 溝通港人關切
早在成立之初,民建聯便利用與內地的良好關係,積極發揮香港與內地的橋樑角色,向中央反映港人的意願及訴求。1992年7月19日,民建聯成立不久即到訪北京,先後受到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和時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魯平的會見。在京期間,民建聯一行還拜會了多個中央機構,就港人最關心的議題進行了開放、坦誠和實質的討論。回港後,民建聯方面通過報章廣告,向全港市民做了訪京工作簡報。
「一國兩制」能否成功落實,回歸前社會的穩定至為關鍵,因此民建聯從成立至回歸前,5年間共6次到訪北京,向國家領導人反映港人的期望及社會關心的議題;同時,將中央政府對香港事務的看法及回應,透過傳媒或工作報告向港人傳達。
除訪京外,民建聯亦因應社會的不同關注,訪問內地其他省市。包括1993年10月訪問深圳尋求解決深圳河河汛水患的方法;1995年4月,拜訪廣東省多個部門,爭取在省內設立處理港人投訴的機制等。只要涉及港人福祉的兩地事務,民建聯都樂意擔當橋樑角色,全力溝通。
力促經濟融合 推進文化交流
香港回歸後,民建聯將重點放在促進內地經濟融合與文化交流。2003年進行的兩項大型研究「香港與珠三角經濟融合中政府的作用」及「中國入世頭五年港粵合作的對策建議」,2010年公布的「香港積極參與海西區發展研究報告」,2015年倡議的「粵港合作建議書」,以及2016年就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出的多項建議等,都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民建聯一直積極透過成員中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以及各省市的政協委員,參與國家事務。每年全國兩會期間,民建聯就國家發展及涉港事務公開提交多項議案,通過兩會的平台反映港人關注的議題,亦為國家發展出謀獻策,得到香港廣大市民的好評。
以近兩年的提案為例,民建聯於2014年提出「制定港人返回內地定居入戶的具體辦法」,其後公安部回覆正在起草《中國公民往來香港及澳門特別行政區管理條例(草案)》,內容包括解決港澳居民來內地定居問題。2015年,民建聯提出「優化『一年多次個人遊簽注』」,相關部門其後宣布由2015年4月13日起將深圳居民「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
民建聯內部亦設立「內地事務委員會」,以統籌與內地相關的事務,並設立「內地聯絡組」和駐內地辦事處直接為港人提供涉及內地事務的服務。2010年底,民建聯在東莞成立「香港專業服務中心」,為有興趣開拓內地市場的專業人士提供服務。中心投入運作後除與當地政府部門及商會組織建立聯繫,亦舉辦不同類別的講座、交流活動、專業品牌推廣,以及青年培訓活動等,積極促進粵港兩地工商專業界的互動和合作。
當內地同胞遭遇困難時,民建聯毫不猶豫伸出援手。1994年,為賑濟華南水災,民建聯舉行募捐,籌得善款逾200萬元港幣。1998年,民建聯發起河北地震及長江水災賑災籌款活動,分別籌得善款147萬港幣及103萬港幣。2008年「5.12」汶川地震後,民建聯推出「戶對戶家庭援助計劃」。同年10月,民建聯正副主席親赴災區,將首批援助金交至受助家庭手中。
維護國家主權 堅定不移反「港獨」
民建聯作為「愛國愛港」的政團,向來堅定捍衛國家主權,維護民族尊嚴。1996年7月,民建聯參與了逾六百個團體組成的「香港各界保釣聯合會」。1999年5月8日,民建聯組織遊行到美國及英國駐港總領事館,抗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空軍在轟炸南聯盟期間,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造成嚴重傷亡。2001年5月,民建聯在立法會內提出「反對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議案。
2002年5月,在香港回歸五周年之際,民建聯舉辦了「『一國兩制』與中國統一研討會」,邀請兩岸、香港及海外學者參與,透過相互交流,共同研究如何借鑒港澳「一國兩制」的成功經驗,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
2002年9月,特區政府頒布了《實施基本法第23條諮詢文件》。民建聯方面認為為基本法第23條立法是特區的憲制責任,故與20餘個團體發起成立「支持立法保障國家安全大聯盟」,並參與「大聯盟」的各項活動,包括在各區派發單張及收集支持立法的簽名、在報章刊登支持立法的聯署聲明、參與同年12月22日維園4萬多人出席的大集會,以及同年12月24日向特區政府遞交超過12萬名市民支持立法的簽名等。當為基本法23條立法進入草案審議階段後,民建聯的立法會議員更積極參與,並提出多項修訂建議。
2016年10月12日,新一屆立法會議員進行就職宣誓,游蕙禎及梁頌恆修改誓詞並加入鼓吹「港獨」及辱華字句,令全球華人震怒。全國人大常委會隨後依法就基本法第104條進行釋法,遏制「港獨」及避免宣誓鬧劇重演。民建聯連同多個團體組成「反港獨撐釋法」大聯盟,於立法會外舉行大型集會,約4萬名市民到場參加,齊心聲討「港獨」及辱華分子。當日,民建聯主席李慧琼聯同民建聯其餘11名立法會議員上台發言,堅決支持全國人大常委會釋法,又呼籲港人要撐住,堅決向「港獨」說不。
加強政策研究 獻策香港建設
回歸前,民建聯積極監察港英政府施政,一直要求港英政府在1997年前解決滯港船民問題,取消「第一收容港」政策及立即關閉接近民居的船民中心。1997年7月香港回歸後,民建聯即於同月向特區政府表達訴求,最終特區政府在1998年1月8日宣布取消「第一收容港」政策。另外,針對新機場融資爭議,民建聯提出「降低成本、增加注資、減少借貸」的方案,並分別向中英雙方推薦。中英雙方最終就新機場及機場鐵路的財務安排達成協議,內容與民建聯方案大致相同。
回歸後,民建聯就多項重大的政策,包括兩地合作、經濟策略、產業發展、土地規劃、環境保育、教育政策、扶貧助弱等進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大量的建議。2010年及2011年還將部份研究報告及建議書匯集成書,出版了《建港方略》及《愛建家園》,與各界分享研究成果。
民建聯持續就不同的議題作研究,並將成果以建議書或報告形式公布,如2013年的《設立落馬洲南商貿購物中心建議書》及《應對人口挑戰報告書》、2014年的《香港中藥產業發展建議書》、2015年《粵港合作建議書》、2016年的《檢討港鐵票價調整機制建議》及2017年的《安老服務計劃方案》等。
此外,民建聯不時就重要議題舉辦各式的諮詢會、研討會、工作坊及圓桌會議,當中較近期的包括:2012年及2017年兩次與特首參選人的座談會、2015年就青年發展舉辦一連四場的「睿商天下 政策工作坊」、2016年一連三個系列的「新願景 新希望圓桌會議」。在眾多會議中,以2015年三場「發展經濟 改善民生圓桌會議」令人印象最為深刻,不但嘉賓陣容空前鼎盛,我們還將與會者的真知灼見結集為《百川匯——圓桌會議論集》一書。
民建聯十分重視民生政策。我們相信,只有積極改善民生,讓市民共享社會發展的好處,才能促進穩定與發展,為「一國兩制」的成功創造條件。經過民建聯重點爭取並已取得一定成效的政策包括:將生果金金額劃一,並撤消離港限制;爭取復建居屋;設立安老按揭計劃;提供長者乘車優惠;擴寬薪俸稅稅階;津貼低收入在職人士和家庭;建立三級制免供款的「全民養老金」。
培訓青年人才 支持港人治港
民建聯一直致力為有志參政者,特別是年輕一輩提供實習、培訓及交流機會,以及參政議政的途徑,體現對「港人治港」的擔當。民建聯成立之初,已就選舉開展各項培訓工作,並成立培訓委員會不斷改進培訓工作的質與量。
2000年,民建聯培訓委員會決定整合過去較為零散的培訓,並開展系統性培訓工程,而培訓的地點亦不再局限於香港,而遍及內地、美國及英國,令學員可以實地了解不同的政治文化。首屆政治專才訓練計劃在2000年開班,隨後的2007、2010、2012及2014年亦持續開辦政治專才培訓課程,自2010年起課程更開放予全港有志服務社會的年輕人。系統的培訓不但充實民建聯的人才庫,協助民建聯在各級選舉爭取佳績,亦為民建聯向政府輸送政治人才提供條件,以實踐「港人治港」的承諾。
民建聯內部年輕人的接班工作於2005年第8屆中常委已開始按步推行,其後每一屆中常委換屆時均有一定比例的年輕會員加入領導核心。到2015年,內部兩代交接的工作,已基本完成。
而相比於內部事務,年輕會員在選舉中可以發揮的空間則更為廣闊,民建聯在提携後進上更稱得上本地政團之最。以近3屆區議會選舉為例,2007年時40歲或以下的年輕參選人已佔1/3以上,到了2011年時則增至44%,而2015年時達46%。在2012年的立法會選舉中,新界西、九龍西及港島區均有新人排在候選名單首位,最後更全部勝出。
維護社會法治 推進民主發展
香港經歷多輪議會選舉,議會內的政治光譜不斷延伸,反對派在議會內的粗暴行為不斷升級,種種議會亂象不但破壞立法會形象,更威脅立法會的正常運作,影響民生福祉。民建聯認為立法會暴力等同反民主,故多次作出反制行動,以捍衞立法會尊嚴及秩序,包括2011年,譚耀宗議員以議事規則委員會主席身份,成功修訂議事規則將「驅逐」行為不檢議員的權力擴展至所有委員會;2012年葉國謙議員提出修改《財務委員會會議程序》,將議員就每項撥款申請可提出毋須預告的議案設上限;以及多次發動反「拉布」示威集會,向「拉布」議員施壓。
2013年起,社會就政制發展的爭議逐步升溫,面對緊張形勢,2014年初民建聯成立政改小組,製作大批宣傳品及到全港18區舉辦政改座談會,收集民意,凝聚共識,並在4月向政府提交特首普選建議。其後積極參與「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的連串活動,包括兩次大型街頭簽名運動及「8.17」大遊行,以反擊反對派破壞法治的行動,堅持以理性和平方式落實普選。可惜,反對派罔顧民意,堅持否決普選方案,令香港政制再度原地踏步。
回顧民建聯的25年發展,我們見證了香港回歸祖國以及「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我們相信,「一國兩制」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儘管面對各種挑戰,但「一國兩制」不但現實可行,而且是對香港最有利的,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皆是如此。民建聯將會堅持成立的初衷,致力團結社會各界,傳承愛國愛港的精神,實現優質民主,促進香港社會的繁榮與成果共享,讓「一國兩制」在港落實更加成功。
民建聯積極參與「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的連串活動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