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問題專家:香港外事授權遠高於美國的州
香港外事授權史無前例。從縱向看,香港特區的對外交往權限既非港英時期可比,也高於無實質外事權的蘇聯加盟共和國。以橫向看,香港外事授權不僅遠高於內地省市,也要高於美國的州。美國雖實行聯邦制,但其憲法沒有把外交權授予州,聯邦最高法院還通過「得克薩斯州訴懷特案」建立起「州無外交權」的規則。因此,基本法為香港對外交往活動提供了堅實的憲制保障,充分體現了「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偉大創舉。
2016年12月21日,外交部長王毅(右)在北京會見時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
文|北京 李鍇 林東曉
嬌艷紫荊綻放國際——回歸20周年香港對外交往的成就與展望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回歸20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在中央的高度授權和大力支持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擴大對外交往,日益成為驚豔世界的「中國名片」。
(向下滑動繼續閱讀)
回歸20年來,香港的國際參與更加廣泛、國際聯繫日趨緊密、國際平台作用更加突出,香港的「朋友圈」擴容升級,「香港面孔」閃亮國際。這些成績的取得,來自國家的堅強後盾,來自「一國兩制」制度保障,也來自香港同胞的熱情參與和不懈奮鬥。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香港宜根據「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總體要求,找準拓展對外交往的發力點,實現更好、更大發展。
「一國兩制」下香港外事授權史無前例
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基本法第十二條)。香港對外交往的權力來自中央授權。
中國是單一制國家,中央擁有對香港特區的全面管治權。外交權是國家主權的重要內容,一國之內外交權屬於中央。根據基本法的規定,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管理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有關的外交事務。但是,為了發揮香港「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中央授權特區依照基本法自行處理有關的對外事務(基本法第十三條)。
因此,香港對外交往權力的唯一來源是中央授權,不存在「剩餘權力」。根據基本法第七章「對外事務」等相關條文,香港對外交往的權力主要包括4個方面:一是香港代表可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與香港有關的外交談判、參加國際組織、出席國際會議;二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體育等8大領域以「中國香港」名義單獨開展對外交往;三是與外國互設官方、半官方代表機構;四是締結國際協議,包括締結互免簽證協議等。
香港外事授權史無前例。從縱向看,香港特區的對外交往權限既非港英時期可比,也高於無實質外事權的蘇聯加盟共和國。
以橫向看,香港外事授權不僅遠高於內地省市,也要高於美國的州。美國雖實行聯邦制,但其憲法沒有把外交權授予州,聯邦最高法院還通過「得克薩斯州訴懷特案」建立起「州無外交權」的規則。因此,基本法為香港對外交往活動提供了堅實的憲制保障,充分體現了「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偉大創舉。
驚豔世界的「中國名片」
回歸以來,香港的對外交往不斷擴大,國際影響進一步提升。「長袖善舞」的「中國香港」日益成為國際舞台上的重要「舞者」,更是驚豔世界的「中國名片」。
(一)國際參與更加廣泛。依托國家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提升,香港對國際事務的參與越來越廣泛。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6月,香港以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等身份參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以國家為單位參加的國際組織41個,參會1,400多次;以「中國香港」名義參加世貿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不限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37個,參會2萬餘次。2017年3月,「中國香港」正式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新成員。
(二)國際聯繫日趨緊密。香港作為東西方交流的橋樑,一直在國家整體外交中佔有重要地位。同時,香港又是一個有著鮮明國際特色的地區經濟體,香港的繁榮穩定與其對外事務有著密切聯繫。因此,構築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參與國際聯繫的制度、法律基礎成為中央和特區政府一項重要工作。
其主要體現如下:一是國家將重要國際協定適用於香港。回歸以來,中央政府採取系列外交和法律行動,使214項多邊條約得以適用香港。二是香港多領域簽署雙邊協定。至2013年6月,香港特區與67國(含地區,下同)簽署民航協定、與35國簽署避免雙重征稅協定、與17國簽署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與30國簽署刑事司法協助協定、與19國簽署移交逃犯協定、與13國簽署了移交被判刑人協定。三是與多方談判自貿協定。2010年來,香港與新西蘭、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智利等國家和地區簽署了自貿協定。2014年7月,香港與東盟展開自貿協定談判。四是特區護照的「含金量」不斷提高。迄今已有158個國家和地區給予香港特區護照持有人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安排,在國際上也是名列前茅的。
(三)國際平台作用更加突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三大中心」地位不斷鞏固,還開拓了會展、創科等新領域,成長為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基本法保障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正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所指出的,「1997年前,香港仍是區域性金融中心;如今,香港真正躋身國際金融中心行列」。據統計,世界排名前100的銀行目前有73家在港營業,「銀行多過米鋪」的香港迸發出了新的活力。
打造「亞洲會展之都」。20年來,在香港舉辦或協辦國際會議1,000餘次,如世貿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等。目前,香港每年舉辦各類大型展會100多場,接待各國與會者200萬人。國際文化體育交流盛事不斷。2008年,香港協辦「北京奧運」馬術比賽項目,共享奧運城市榮耀;2009年,香港又圓滿舉辦了東亞運動會。經香港特區政府積極爭取,「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獎機構——瑞典卡羅琳醫學院2016年在港設立首個海外分支。
(四)香港的「朋友圈」不斷擴容升級。特區駐外辦事處布點不斷增加。官方層面,特區政府在美國華盛頓、英國倫敦、瑞士日內瓦等地設立駐外經濟貿易辦事處12個;其中2012年以來新設駐外經貿辦7個。半官方層面,法定機構香港貿易發展局在海外31個商業中心成立了辦事處,支持香港中小企業推廣環球業務。
外國代表機構雲集香江。回歸以來,119個國家及國際組織在香港設立領館或辦事處。目前,外國駐港總領事館達66個、名譽領事73位。歐盟委員會、國際清算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等6個國際組織在港設立了代表機構。
國際要人紛紛訪港。香港回歸以來,已有超過100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及部長級外賓應邀訪港。2017上半年,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維多多、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新西蘭總理比爾.英格利希等領導人相繼訪港。
(五)「香港面孔」閃亮國際。特區代表成為國際峰會的獨特「風景線」。回歸以來,香港歷任特首及主要官員均應邀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博鰲亞洲論壇等高級別國際會議,會晤各國領導人及政要。作為地方政府,香港特區政府某種程度上享受了「國家級」的外交禮遇,這也體現了「一國兩制」對香港的關照和厚愛。
向國際講述「中國故事」。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先生,長期活躍於國家對美交流前線。他創立的「中美交流基金會」,成為兩國智庫與高校、文化與傳媒、經濟與社會等領域的重要交流平台,有效增進了中美的相互認識與了解。
港人出任國際機構要職。2006年,香港衛生署前署長陳馮富珍當選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這是首次由中國人擔任這一重要職務,更是「香港面孔」在國際上的閃亮登場。2010年,香港天文台台長岑智明當選世界氣象組織航空氣象學委員會主席,體現了香港專業人才服務國家外交的獨特優勢。
充滿希望的嶄新航程
回歸以來香港對外交往所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成功的主要經驗:一是利用好祖國的堅強後盾和根本保障。國家的發展,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不斷提高,是香港對外交往大力拓展的基石。如「港太」陳馮富珍成功當選世衛總幹事,既是香港的人才優勢使然,更是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
二是嚴格按照「一國兩制」和基本法辦事。香港作為國家的特別行政區,其對外交往權力來自國家授權。在「一國兩制」範疇內,嚴格按照基本法的有關規定,香港對外交往就會不斷進步,反之則不但不能擴展香港的「競技台」、「朋友圈」,反而會產生負面效果。
三是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激發香港同胞的聰明才智和熱情。香港具有「一國兩制」和「國內境外」的身份優勢、普通法傳統構成的法律優勢、在貿易自由與法治等方面的聲譽優勢、國際化的市場優勢、聯繫全球的人脈優勢、擁有大批國際水平專才的人才優勢。香港在國際舞台上的出彩表現,既是香港同胞自身實力、參與熱情和進取意識的展示,更是愛國愛港精神的體現。
毋庸諱言,回歸以來香港的對外交往也存在風險與挑戰。如,香港特區自行立法「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港政治活動,禁止香港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的憲制責任尚未完成,監管難以有效落實;在「佔中」癱瘓中環的衝擊下,原定在港舉辦的亞太經合組織財長會議不得不易地舉辦;近年出現個別香港球迷在國際賽事中「噓國歌」的怪象等。
無疑,這些現象和問題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和認真對待。但總體上看,香港的對外交往保持並擴大了香港的國際影響,使香港同胞的海內外交往更加便捷、切身利益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國家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提供了新的機遇;中國參與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香港各界不容缺席。展望未來,香港一定能找准「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結合點,開啟新的征程,作出新的貢獻。
(李鍇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港澳事務研究中心主任;林東曉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港澳事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香港面孔」在國際上的閃亮登場。圖為2012年5月23日,在瑞士日內瓦,成員國代表祝賀陳馮富珍(左)當選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這是她擔任世衛組織總幹事5年半後再次當選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