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業強:新界鄉議局第一個站出來支持回歸
劉業強:香港基本法起草歷時4年零8個月。家父曾多次說過,基本法經過起草委員會的反覆討論,透過「幾上幾下」諮詢港人的意見、進行修改和完善,並經過表決、獲得絕大多數草委同意後,才成功出爐,其制訂過程充分體現了民主協商精神和實事求是精神,十分科學嚴謹。
劉業強與荔枝窩居民做茶粿
文|本刊記者 左婭
劉業強:「接棒」奉獻香港
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本刊記者來到香港新界鄉議局,專訪了劉業強主席。當劉業強於2015年當選第34屆新界鄉議局主席時,媒體對此事的報道多選用「接任」一詞,是因為此前擔任這一職位35年之久的,恰是他的父親劉皇發。
當然,新界鄉議局主席是選舉產生,不是父傳子。但劉業強成功子承父業,又何嘗不是奉獻鄉鄰、建設香港的代代相傳?回首香港回歸20年來,多少昔日的年輕人,已經接過父輩的「接力棒」,成為建設香港、建設祖國的中堅力量;而香港的未來,也有賴於當前的年輕一代勇挑重擔,奮發圖強,令獅子山精神代代相傳、永放光芒。
新界鄉議局第一個站出來支持香港回歸
記者: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您的父親劉皇發對香港順利回歸頗有貢獻。您是否了解一些幕後故事?
劉業強:《中英聯合聲明》出爐之際,家父正是新界鄉議局主席。在家父的領導下,新界鄉議局是第一個站出來支持香港回歸的。
1984年,家父曾專程率隊訪問北京,得到時任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的接見,就新界居民關切的問題進行了溝通。回來後,家父帶領鄉議局,給港英政府寫了一封信,講明支持香港和平回歸。
家父也是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並且是起草委員會中唯一一名新界委員。基本法第四十條,也是在家父力促之下寫入基本法的,其內容是:「新界」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受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保護。這個條款對原居民意義重大,家父為此付出了不少努力。
記者:新界鄉議局在關鍵時刻的明確表態,對香港和平回歸應該意義重大吧?
劉業強:新界是租借給英國的,到1997年時租期已到。因此,當時有「三腳凳」的講法,港英政府實際也在拉攏新界居民。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新界民選代表,鄉議局表達支持香港和平回歸的鮮明態度,被讚賞為識大體、顧大局,也是維護了新界居民的利益。
基本法起草過程民主科學
記者:您剛才提到您的父親為了基本法第四十條付出了不少努力,能否解密一下當時的情況?
劉業強:由於新界是租借給英國的,新界原居民的傳統和生活習慣有別於香港市區,也保有一些與港島九龍居民不同的權利。對新界居民來講「馬照跑、舞照跳、生活方式不變」的意義,也因此和市區居民有所不同。
家父是新界居民選舉出來的鄉議局主席,又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中唯一一名新界委員,自然要盡全力維護新界居民的權益。
為此,當年家父曾攜帶6本當時的香港法律,向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委員們詳細介紹新界原居民各種合法傳統權益。不僅要和內地草委溝通,香港的其他草委對新界原居民的權益也有不熟悉、不理解的,家父也要和他們溝通,讓所有草委都了解新界原居民的傳統、習俗,理解新界原居民的關切。
從這個角度講,基本法第四十條充分體現了中央政府對新界特殊歷史背景與現實的尊重,真真印證了中央以及起草委員會在制訂基本法的過程中,尊重了港人的意願。同時,這一條款亦有效消除了新界原居民的擔心與疑惑,更堅定了新界原居民對祖國的感情和對中央的向心力。
記者:在新界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中,最受爭議的恐怕是申請丁屋的權利,時至今日仍然爭議不斷。當初起草基本法的時候,是否也曾激烈爭論?
劉業強:新界原居民傳統上就是在村落內或鄰近的農地荒地上建屋居住。英國租借新界以後,這一傳統得以延續,只是以港英政府批「建屋牌」或者換地重批的方式進行。
至1972年,港英政府實施「小型屋宇政策」,規定年滿18歲且父系源自1898年新界認可鄉村居民的男性,每人一生可申請一次於認可範圍內建造一座最高3層(上限27呎高),每層面積不超過700平方呎的丁屋,無需向政府補地價。新界原居民大致有八個方面的合法傳統權益,這是其一。
家父介紹丁權等新界原居民合法傳統權益時,草委們確實有過數次辯論。有觀點認為,隨著時間推移、社會之變遷,新界原居民權益變得模糊,故不應該用法律加以劃分。也有人雖認為新界原居民權益是一種特權,繼續保留是對其他人不公平,也不符合男女平等,但亦表示這樣的權益是百年傳統,現在予以取消會引起新界原居民不滿和反對,也不公平。
新界洲頭村中新舊兩種村屋
香港基本法起草歷時4年零8個月。家父曾多次說過,基本法經過起草委員會的反覆討論,透過「幾上幾下」諮詢港人的意見、進行修改和完善,並經過表決、獲得絕大多數草委同意後,才成功出爐,其制訂過程充分體現了民主協商精神和實事求是精神,十分科學嚴謹。
大灣區、創科園給新界帶來更多機會
記者:您的父親執掌新界鄉議局35年,德高望重、多有成績,並成為香港首位獲得大紫荊勳章的新界原居民。如今您是新一任鄉議局主席,您如何看待新界的未來?
劉業強:新界未來有好大的機遇。香港可開發的土地空間,大部分在新界;粵港澳大灣區,新界處在一個好重要的位置;河套創科園也在新界。這些香港發展的歷史機遇,將給新界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而年輕一代的新界原居民好多都受過高等教育,和市區年輕人沒什麼分別,都可以為新界、香港乃至祖國的發展提供很好的人才支撐。新界原居民中還有大約30萬人居住在海外,鄉議局都有促進他們回流,貢獻香港和祖國的發展。
當然,鄉議局要想帶領新界取得大發展,也要注意化解一些矛盾。除了個別政客為拉選票製造矛盾、激化矛盾外,如今的新界居民的訴求也更多元化。
新界除了原居民,也有因工廠搬遷等搬來的市區居民,以及嚮往田園生活而在新界購地買樓的市區居民、西方人,大家的訴求是不太一樣的。比如新界原居民受過走一天才能走出大山的苦,對修路架橋等發展舉措往往是積極支持的,而一些因嚮往田園生活移居新界的人,則可能更加渴望維護一個安靜的生活環境。這些矛盾我們都要處理得到、和平解決好,最好的辦法還是多做溝通。
座落於新界屯門的「源‧區」,是現今世界最大的污泥焚化爐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