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紅:至2050年,「一帶一路」將使30億人將躋身中產行列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庫總監楊志紅在最新一期《紫荊》雜誌撰文中說到,至2050年,預計高達八成的全球生產總值增幅將來自「一帶一路」國家及地區,當中30億人將躋身中產行列。「一帶一路」不單是國家的大戰略,而且是香港的大機遇。

回歸後,香港每一場選舉都依法有序進行。圖為林鄭月娥參選行政長官期間,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

文|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庫總監 楊志紅

二十年櫛風沐雨 「一國兩制」砥礪前行

香港回歸祖國是中華民族百年的期盼和夢想,最令我難忘的是,香港回歸交接儀式的當天,終日大雨滂沱,似乎意味著洗雪百年國恥。1997年7月1日,已經永遠載入了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史冊—這一天,闊別祖國百年的香港,像遊子一樣回到了母親溫暖的懷抱。

(向下滑動閱讀全文)

回歸之夜滂沱大雨洗雪百年國恥

這一天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作為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象徵,在滂沱大雨中和平進駐香港,擔負起護衛香港繁榮穩定的神聖使命,受到香港市民的熱烈歡迎。在那莊嚴和歡騰的時刻,我在香港市民熱烈歡迎解放軍進駐香港的行列中,掌聲、鑼鼓聲像潮湧般從歡迎的人群中爆發出來。我和上萬香港同胞在瓢潑大雨中手持國旗、彩旗、鮮花夾道歡迎。幾百隻醒獅齊舞,上千面鑼鼓共鳴。幾十台花車緩緩與軍車同行,一條長幾百米的巨龍,在公路一側飛躍歡騰。滂沱大雨混合著我的熱淚,在臉頰上歡快地流淌……

回歸20年來,香港櫛風沐雨,在風雨中前進,各種困難一次次衝擊和考驗著香港,香港也一次次克服困難,化險為夷。不管順境逆境,中央對香港的關懷始終如一。在香港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中央都給予香港及時的支持,為香港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回歸後香港這枝植根祖國懷抱的紫荊花開得更加豔麗

20年來,香港經濟保持平穩發展,民生得以改善,失業率長期維持在低水平,堪稱全民就業。雖然20年「一國兩制」實踐也出現了不少困難、矛盾和問題,但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堅定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和決心,攜手奮鬥,經受了種種考驗。在中央鼎力支持下,在歷屆特區政府和香港市民的群策群力下,香港這枝植根祖國懷抱的紫荊花開得更加豔麗,這顆太平洋岸邊的東方之珠更加璀璨。

回歸20年,香港在與祖國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寬廣道路上砥礪前行。香港在中央政府和內地大力支持下,成功抵禦亞洲金融危機、非典疫情和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經濟總體保持了良好發展態勢。

中央推出一系列「挺港」措施,包括開放個人遊、開放人民幣業務、簽訂CEPA及補充協議、推動粵港合作和泛珠三角經濟區域合作、推出促進兩地合作的「36條」政策措施、重視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等等。中央大力度、高密度、寬範圍地出台支持香港發展的舉措,充分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的重視和對香港同胞的關懷。

香港回歸後,傳統優勢產業不斷鞏固和發展。貿易及物流、旅遊、金融、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四大支柱產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還著力培育和發展文化及創意、創新及科技、檢測認證、環保等產業。從1997年至2016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實質增長3.2%,人均本地生產總值按美元累計增長39.3%,在發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

20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巨大成功

香港回歸後,香港的營商環境和競爭力被世界銀行、美國傳統基金會、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等多個國際性機構評為良好或是最自由經濟體。當然,目前國際經濟金融形勢錯綜複雜,西方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香港也面臨著新的困難和挑戰,在經濟、社會和民生領域,也存在不少深層次問題和矛盾。但香港具有良好的基礎和特殊的優勢,背靠祖國,具備克服困難、迎接挑戰、化危為機的有利條件。

從回歸那一刻起,「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變成生動現實。在每5年一個輪迴的選舉周期內,香港至少舉行五場大的選舉,每一場選舉都依法有序進行。香港問題的本質,是爭奪管治權的問題。基本法規定的特別行政區制度,是國家對香港行使主權、實施管治的具體制度,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國家治理,更好地實現包括香港居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根本福祉,而不是為了給反對派和某些勢力提供一個舞台,讓他們有機會奪取香港管治權,進而把香港變為獨立政治實體或者改變國家的根本制度。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本人長期在社團界任職的工作之一,是協助愛國愛港參選人參加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在每次選戰中,無論烈日炎炎,還是狂風暴雨,本人都組織愛國愛港助選團,深入屋邨,為愛國愛港候選人爭取支持,凝聚票源,在支持愛國愛港力量打贏每次選戰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

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會見香港特區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時指出:「20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巨大成功。」這句話既是中央對「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情況作出的高度評價,也表達了港人的心聲。

祖國支持香港 香港以赤子情懷回報祖國母親

香港與祖國內地在各個領域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互利共贏的趨勢更加明顯。香港在內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憑藉「一國兩制」的獨特地位、健全的法制、充裕的資金、先進的技術以及成熟的金融市場,香港一直是中國走向世界、世界進入中國的視窗與平台。 

香港始終如一的赤子情懷回報祖國母親,港人熱心支持祖國各項事業發展,內地每遭災害,香港同胞總是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充分體現了血濃於水的深厚情誼。在兩地血濃於水的深厚情誼中,本人也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內地落後地區發展教育,幫助貧困地區的少數民族婦女發揮特長自強、自立,支援她們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加經濟收入。

讀懂「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就能了解世界

 

香港回歸祖國兩年前,美國《財富》雜誌曾預言「香港已死」。香港回歸10周年時,該雜誌發表題為《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承當年的預言完全錯誤。而在2012年它的姊妹雜誌《時代》周刊創造了一個新名詞——「紐倫港」,認為紐約、倫敦與香港已構建了一個能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金融網:「如果你讀懂了『紐倫港』,你就能了解當今世界。」

但是,《時代》周刊的這樣論斷還須與時俱進。到今天應該說:「如果你讀懂了『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你就能了解當今世界。」為什么這樣說呢?請看「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的豐富內涵——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和強烈共鳴。

「一帶一路」譜寫出願景高遠的環球經濟發展藍圖,揭示未來世界新秩序。「一帶一路」延續古絲綢之路革新國際商貿交流模式的精神,為21世紀提供了促進共享增長、推動持續發展的前瞻方案。至2050年,預計高達八成的全球生產總值增幅將來自「一帶一路」國家及地區,當中30億人將躋身中產行列。

「一帶一路」不單是國家的大戰略,而且是香港的大機遇。香港積極投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能夠為香港長遠發展注入新動力。香港應充分運用「一國兩制」的優勢,發揮香港所長、配合國家所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找到明確定位,更好地為「一帶一路」建設服務,也為香港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央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這是香港未來發展面臨的又一次難得歷史性機遇。國際一流灣區如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東京灣區等,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相比起世界其他「灣區經濟體」,粵港澳大灣區還具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將可全面提升三地的國際競爭力,是在「一國兩制」下通過創新區域合作模式、謀求互利共贏的重要舉措。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其經濟總量佔全國的13%,香港作為大灣區中最具國際性的城市,又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完全可以在其中成為與國際溝通的超級聯繫人,發揮好龍頭作用。

20年的實踐,證明「一國兩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只要我們勿忘初心、保持耐心、堅定信心,砥礪前行,定能戰勝在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推進「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更大成功!

楊志紅:至2050年,「一帶一路」將使30億人將躋身中產行列

回歸後香港這枝植根祖國懷抱的紫荊花開得更加豔麗。圖為2017年5月4日,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紀念「五四運動」98周年,全港各界青少年活動委員會在香港維多利亞港畔的金紫荊廣場舉行升旗禮,約2000名香港青少年參加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