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霍震寰:香港與內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畢業回來的時候,有人問我,要不要申請居留加拿大的權利。那時候居留權利好容易申請到。但是我就不要申請。因為那裡不是自己的地方。」40多年前,面對比當時的香港殷實得多的北美國家的居留權,在加拿大求學的霍震寰毅然回到香港。
霍震寰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
在如今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時,他成為了一位愛國愛港情切的商界領袖和全國人大代表,繼續深度參與內地和香港的發展建設。每每談及祖國和香港,他都充滿深情和信心。
文|本刊記者周馬麗
香港每一個階段如何發展,中央都好關心
記者: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您留學歸來后,一直生活在香港,可以說經歷了香港回歸后的所有重大事件。可否請您談談香港回歸20年來的體會?
霍震寰: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就是,香港的每一個階段如何發展,中央都好關心。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風暴,中央政府大力支持港元,宣布不惜為此動用外匯儲備。諸如此類的舉措,為特區政府應對金融風暴提供極大信心和堅强後盾。2003年,SARS爆發,香港幾乎成了一座空城,即使疫情被徹底消滅後,人們仍心有餘悸、來都不敢來,本地經濟愈加慘淡。中央政府又及時出台港澳自由行政策,鼓勵內地遊客進入,刺激本港經濟恢復;隨後又出台《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計劃,加強兩地經貿聯繫,令人們對香港商業更有信心。
此後,中央政府繼續一如既往支持香港經濟發展,除港澳自由行、CEPA等政策外,還不斷支持鼓勵內地企業來香港上市、融資、進入股票市場,陸續推出「深港通」、「滬港通」等機制,從政策等各方面支持香港、發展香港。
在我看來,與香港相比,沒有哪個地區具備這般安定的環境和優惠條件。比如新加坡,因為周邊鄰國眾多、關係瞬息萬變,經常沒有安全感、需要時刻警惕戒備;在經濟發展方面,也很少有來自他方的政策支持。我們中華總商會到東南亞訪問時,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人會說,「香港真是好,你看你背靠祖國,樣樣事都幫著你」。
現在是祖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記者:您所提到的這些歷史,一些香港青年人可能並不了解,他們對祖國和香港的關係也存在較為模糊的認識。您對此怎麼看?有什麼建議?
霍震寰:現在一些香港青年人對祖國有些微辭,在我看來,這是由於現時的媒體導向偏頗和歷史教育重視不足,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年輕人對內地發展不夠了解。如果大家多看些歷史,就知道中國近百年遭受過很多痛苦。我們那個年代,大家都聽父母講過日本在佔領香港的「3年零8個月」裡做了什麼,大家就都好希望國家強大,讓自己不會再受人欺負。而現在的年輕人覺得這些太遙遠、沒感覺了,只覺得日本是旅行的好去處。我不是要求大家只停留在歷史中,但對歷史全無了解,就會失偏頗,就會失去做人之根本。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前的內地,真的窮到什麼都沒有。當時的水果攤,只擺幾個爛蘋果在那裡賣,家家戶戶常常吃不飽飯。我留學回國后,適逢國家改革開放,取得諸多科技、藝術、體育方面的發展,我同一批留學生都希望為國家做些貢獻。我有幸年少時多次隨父親前往內地,得以對內地有充分了解,幾十年來我見證了祖國從積貧積弱奮發成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由衷深感驕傲自豪。
了解歷史、到外國讀書,會對自己國家有更多了解,眼界更開闊、看法更全面,也會更希望國家強大;而每天待在家裡,就容易只看到問題、看不到優點,不僅不夠全面,也易受環境影響。加上現時香港媒體「好事不算新聞,負面才算新聞」的報道傾向,更令青年人難以體會和認識祖國近些年來的蓬勃發展、產生自豪感和對祖國的情懷。
在我看來,中國從當時那樣一種積貧積弱的狀態,到如今這樣的經濟生活水平,人們的幸福指數提升了太多。現在是我們祖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取得的巨大進步不可思議。
當年由霍震寰之父、香港愛國商人霍英東與廣東省政府投資合作興建的廣州白天鵝賓館,是內地首家五星級酒店
青年人是未來,所以我建議青年多到內地走走、看看,多到外國體驗和生活,才能全面地感受到現在祖國在全球的發展水平,能夠不僅看到不足,更看到以前未曾體會到的自豪之情。現在已經有不少香港青年北上內地就業或創業,有些發揮香港服務業優勢、進入酒店成為高層管理人士,有些則緊跟內地科創熱、進行科技研發等,都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和滿足感。這些都是香港青年下個20年可以著眼的方向。
香港的發展,下一個20年會更好
記者:對於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您認為香港在其中能夠獲得怎樣的發展機遇?您對香港未來20年的發展,有怎樣的預期和期待?
霍震寰: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合作中,香港擁有明顯的優勢。香港在「一帶一路」合作中的優勢主要在兩方面,一是與東南亞的商貿互通優勢,二是香港的國際金融優勢。東南亞是「一帶一路」沿線最近的地區之一,而香港和東南亞的關係一直都很密切。很多香港人多年來一直與東南亞有業務往來、人脈關係牢靠,這是香港的商貿互通優勢。
在「一帶一路」金融交往中,法律是最複雜的一個方面,如法律文書、文件等。而香港對國際法律接觸的多、熟悉的多。這是香港的國際金融優勢,香港也應該在這方面幫助國家。
和「粵港澳大灣區」周邊區域相比,香港優勢明顯,如法制、知識產權完善,信息流通順暢,服務業強等。前陣子深圳有一個座談會,談科技創新創業合作。深圳人都說香港有很好的發展條件,就是知識產權領域。目前全中國面臨老齡化,未來不可避免將需要大量藥物,如果全部依賴進口,將十分被動。而如果自主研發,人們還是對香港的知識產權比較有信心。
另外,周邊區域的優勢也對香港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最近在香港設立了一個研究院,選址香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靠近深圳。因為深圳的高科技製造能力很強,有這樣的製造基礎。所以這也間接成了香港的一大優勢。
「大灣區」的發展,更重要是區域間互相取長補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廣東省的製造業發展得好,機械人、電商也是下一個發展目標,但廣東省在服務業方面卻缺少資源,恰恰香港這方面非常強。大家在這一點就能合作。澳門也有特別的葡語優勢,所以這一區域大家如何發揮各自所長,最終有機融為一體,非常重要。高鐵、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就接通了「粵港澳大灣區」這個「1小時生活區」,下一步就是如何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霍震寰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重在區域間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圖為2015年3月11日,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到南沙新區考察,聽取有關當地建設的介紹
有些人認為這片區域的潛力可能並不那麼可觀,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有至少6千萬人口,全區的GDP很大,各方面機會會有很多。如果能發展成功,已經很不得了了。
我認為,在「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等帶動下,香港的發展,下一個20年會更好。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