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綠營「去中國化」與大陸中華文化復興

大陸的中華文化復興正以氣勢滂薄,不可阻擋之勢向前邁進;而在台灣,「綠營」鼓吹的「去中國化」也正在加速推進。兩岸血脈相承,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又該如何解決?這就需要一個看待中國現當代史的方法論,用宏觀的方法來反思近代以來170年的變局,台灣正是這個大變局中的小變局。如今,大陸已如浴火鳳凰般克服艱困,鞏固自信,可台灣卻越走越遠。兩岸統一雖未完成,卻是即將完成的使命。

台灣綠營「去中國化」與大陸中華文化復興兩岸有割不斷的血脈,文化共融共通。圖為浙江日前舉辦兩岸同祭黃帝活動


列強入侵帶來史無前例變局

一、1840年鴉片戰爭史觀,是中國人如何認識國家百年歷史動蕩的重要方法。

1840年為中國現代內憂外患之始,列強的槍炮帶來3,000年未有之變局,中國被迫進行了痛苦的自我改造,中華民族賴以和諧的內在秩序也由是打亂:變更國體、廢除帝制、改行共和;也懷疑和批判五千年文化傳統,從政治、教育及社會等方方面面都進行激進改變;以拿來主意簡單照搬西方的東西。一個民族內在的和諧秩序被打亂,為這個民族帶來的激蕩有多大呢?這可能需要百年時間才能慢慢知曉。今天的國家尚未統一、思想分歧、價值觀差異等等都由這百年動蕩而起。對此,我們一定要清醒過來,要明白和深刻認識中國人不能內爭,而應該合力應對外侮。惟如此,方能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中華民族在掙紮中奮進,兩岸各自完成時代所要求的使命

在內憂外患的衝擊下,為了獨立與生存,中華民族面對三個嚴峻的時代使命。一個是救亡;一個是現代化;一個是保存自己的文化。不能救亡,則無以保種;不現代化則無以保國。但保了種、保了國而喪失了自己的文化,中國人不再是中國人,那麼保國也將沒有意義。因此還需要保護文化。救亡、現代化和文化自覺,缺一不可。

中華民族是深具憂患意識的民族,仿如天意安排一般,兩岸在分裂分治的數十年裡各自擔負上述三個使命的一部分。如今回想起來不得不欽佩萬分的是,大陸人民前赴後繼、勒緊腰帶、全民動員,正如顏元叔教授所說「一代人吃兩代人的苦」,打贏了美帝、穩定了邊疆。在物質條件極度缺乏的環境下,艱苦卓絕地奠定重工業和國防的基礎,並留下寶貴的科研成果,使中國完成救亡和現代化兩個極其艱難的使命。當前大陸基礎建設居世界前列,社會安定富裕,政府管理有為有能,中國人真正抬起頭來。

而台灣則保存了中華傳統文化,它的成就一是把四書作為高中必修必考的科目,讓讀經保留在正規課程裡;二是建立典章制度,從「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到領導人主持祭孔儀式到現代文官體制,禮樂教化燦然而備。三是大德高僧以走進人間的方式,從事淨化人心的工作,為傳統宗教注入現代活力,使民族宗教成為中華文化斷層之後春回大地的溫柔東風。

台灣綠營「去中國化」與大陸中華文化復興

台灣人民宜光大志向,以自己和自己團體為主體,多到大陸貢獻所學,和大陸14億人民一同重振中華文化。圖為台灣日月潭


三、上世紀末開始,台灣走入「台獨」歧路,成為國家統一的最大憂患。

 正當中華民族到了可以統一的時候,美、日因擔心中國統一,加緊推動台灣的「自由化」「民主化」「本土化」,並且扶植李登輝上台。由於現實上台灣不可能成為獨立主權國家,因此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不斷從法理、心理和文化上進行「去中國化」,以強化台灣的「主體性」,進而使台灣成為一個完全獨立於中國之外的政治實體。這種以不斷篡奪掏空中國在台灣的基礎為目的的路數,可謂中國當代歷史背景下所特有的「『本土分離』模式」。可歸結為三個「去中國化」:

(一)法理「去中國化」。所謂法理去中國化或法理「台獨」,不是簡單以修法來「台獨」,它是指借助政府行為或制度、公文、稱謂的改變,使之產生「台獨」的法律想像或意涵。比如1991年,李登輝修改「憲法」使「國民大會」和「立法院」可以由台澎金馬居民選舉產生。又比如今天,蔡英文稱台灣派駐美國、日本的人員為「大使」,它的法律意涵就是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從國際法角度看,台灣並沒有獨立,可是從台灣法律的角度看,台灣已經完全獨立於中國之外。

(二)心理「去中國化」。李登輝1994年就千島湖事件拋出的「土匪論」;接受司馬遼太郎訪問發表《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的「悲哀論」;藉由「二二八」事件,論述「外來政權論」;妄稱台灣人血統為包括西班牙、荷蘭、日本七族的「七民族論」;藉《舊金山和約》在國際法上的含糊不清,建立台灣「地位未定論」等等。這種種論調和宣傳雖無任何法律意義,卻是一種心理形塑,造成台灣人民在心理上疏離祖國、厭惡祖國,與祖國為敵。

(三)文化「去中國化」台灣的中學從1994年開始教授台灣史,把台灣放在同心圓的核心,把中國史排擠出去。2015年,民進黨又激起年輕人反對修改課綱,堅持保留媚日史觀。歷史論斷是一個國家、民族絕續存亡的生命線,「台獨」分子拿「皇民化」抗拒「中國化」,欲亡中國。其中加緊文化中的意識形態改造,是「台獨」勢力搞文化「去中國化」的重點。「台獨」政客和「台獨」學者往往肆意偷換概念,以按照他們解釋的西方「民主」「自由」「人權」置換中國的四維、八德。


中國人將活出中國人真正的樣子

四、保存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落到神州大地。

如今大陸正從政府到民間積極追溯文化根脈,接續民族的歷史,學習先祖的智慧。今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傳發展工程的意見》,這份文件的頒佈,表明中國百年來西化的狀態已不復在。從此,中國人民在完成了救亡和現代化兩個重要任務以後,文化自信的重整也必將完成。由於國力強盛,大陸可以在文化傳承上擁有獨立的話語權,直接祖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不需要在西方設定如自由、民主、人權或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這一類框架下局限地探討傳統文化命題。中國人將活出中國人真正的樣子。

台灣綠營「去中國化」與大陸中華文化復興台灣民眾並沒有因為政府當局的「去中國化」而放棄文化傳統。圖為在福建舉行的海峽兩岸龍舟文化節


護中華文化 兩岸同擔責

傳統文化的復興最重要在兩方面,一方面是讀經回歸於正規教育。一方面是祭祀回歸國家儀典。讀經放在正規教育中,是當年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先見之明;祭祖、祭孔、祭天地以樹立民族終始、政治倫理和人倫綱常,是中華歷代國家領袖的必然責任。如今這兩端都在大陸逐步完善。傳統文化「入校園、進課程」正由教育部規劃,而禮樂典章也正在專家積極整理之中。台灣過去70年有良好的讀經傳統,有規範的禮樂儀典,有學問扎實的國學老師,有活力蓬勃的民族宗教。台灣人民並沒有因為政府當局的「去中國化」而放棄文化傳統,傳統文化融入人民的生活,不少老師、教授、團體領袖對弘揚傳統文化負有責任。

錢穆先生在中華民族風雨飄搖、中華文化花果飄零的時候,在台北素書樓著書立說,始終堅信中華文化強大的生命力。文化,是最溫柔的,也是最剛健的,它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頭。台灣民眾勿以當局的「去中國化」為囿限,宜光大志向,以自己和自己團體為主體,多到大陸貢獻所學,分享經驗,佈施悲懷,和大陸14億人民一同來續中華文化的慧命,把中國現當代面對的三大任務之一──保存自己的傳統、重振自己的文化,一同承擔起來。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