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治發展應汲取台灣教訓
香港和台灣,作爲中國的兩個地區,是彼此不可多得的一面鏡子。對於香港,在回歸20周年和第五任行政長官就職之際,通過對照台灣,特別是從台灣的發展歷程中汲取教訓,是解讀和思考承上啓下的關鍵5年,乃至未來30年的發展定位的一個方向。
通過對照台灣,特別是從台灣的發展歷程中汲取教訓,是解讀和思考香港承上啓下的關鍵5年,乃至未來30年的發展定位的一個方向。圖為行駛在維港的天星小輪
台政壇激鬥 陷惡性循環
上世紀90年代李登輝上台後,一手把台灣推上了「台獨」之路,同時一手把國民黨推上了分裂之路,最後的結局是自己被國民黨開除,一手組建的「台聯黨」也被徹底邊緣化。此後陳水扁執政8年,其表現以TVBS民調中13%的滿意度和69%的不滿意度慘淡收官,他本人還因貪污入獄。2016年馬英九卸任時,《聯合報》「對馬英九施政八年的表現」的民調顯示,滿意度和不滿意度分別爲23%和58%。此外,馬英九執政期間,曾爆發過「馬王政爭」和學生佔領「立法院」事件,一度令「對馬英九的施政滿意度」跌至9.2%和13%之低下。至於蔡英文, TVBS「對就職周年的滿意度」民調顯示,對其滿意度從上台之初的68%直降至28%,不滿意度從8%飆升至56%。與前三任相比,蔡英文就職周年民調滿意度最低。可見在四位台灣領導人和兩次政黨輪替中,台灣民衆歷經的是「期待-失望-再期待-再失望」的循環,對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不說是更加悲觀,至少也是難以樂觀。
根據TVBS從2004年到2016年中「對未來一年台灣整體發展,樂觀還是悲觀」共10次相對連續完整的民調來看,台灣民衆樂觀大於悲觀的只有3年,最樂觀是2011年,樂觀57%、悲觀30%;最悲觀的是2012年,樂觀28%、悲觀62%。10年的樂觀和悲觀總和分別是392%和462%。2017年1月最新一期的調查顯示,悲觀50%、樂觀34%。
從國民黨方面看,執政能力差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無法統合黨內不同派系,乃至出現多次分裂。這不僅削弱了其自身的執政根基,更給了民進黨壯大的機遇和條件。國民黨分裂一次,民進黨就壯大一次。陳水扁正是利用國民黨的兩次分裂獲得上位機會。然而馬英九執政時,內外環境空前有利:內部完全執政,他不僅兼任黨主席,且國民黨在「立法院」議席過半甚至超過四分之三,縣市首長的數量也是藍大於綠,兩岸關係亦良好發展。可就在如此有利條件下,還是出現了「馬王政爭」及「換柱風波」,致使國民黨「九合一選舉」慘敗。
香港近年方方面「泛政治化」嚴重,反對派不斷煽動對立,製造政治鬥爭,這一點與台灣有相似之處。圖為香港街頭的選舉廣告
民進黨擅內外鬥 選票高於一切
相比國民黨「團結中的內鬥」—內鬥內行、外鬥外行,民進黨的最大優勢就是「內鬥中的團結」—內鬥很內行、外鬥更內行。不論在野在朝,民進黨的政治文化始終是「政權高於百姓利益」「政權高於台灣前景」「重鬥爭、輕建設」「樹敵人、搞對立」「爲了騙選票、承諾無上限」「爲了騙選票、鬥爭無下限」「只問敵友、不問對錯」「對敵對友、兩套標準」。從贏得政權角度看,民進黨比國民黨會「鬥選票」;但從執政能力角度看,民進黨未必比國民黨也强,甚至更差。正因此,民進黨把鬥爭文化從「不會做、會批評」轉變為「不會做,加緊鬥」。
陳水扁執政8年,通過製造對立、渲染抹黑的方式污衊國民黨和大陸,但終因不懂建設台灣和貪污腐敗而灰頭土臉的下台。馬英九執政期間,民進黨除了加大對立、抹黑外,更是大力擁抱政治團體,只要在政治上有助騙取選票的,各式訴求幾乎照單全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學生佔領「立法院」事件,其不惜限縮未來執政能力、損害體制權威和法治底線,而將程序透明的標準片面化、絕對化,甚至默許、慫恿、偏袒學生衝擊「立法院」「行政院」。民進黨在野時,「承諾一切」「鬥爭一切」「文鬥武鬥齊飛」「爲反對而反對」尚不至於功虧一簣。但蔡英文上台後,不僅民進黨執政能力缺失和鬥爭型政黨的本質原形畢露,而且被迫立刻吞下自己在野時亂發空頭支票和惡化執政環境的雙重惡果。
首先,蔡英文「一例一休」等問題上大搞「髮夾彎」。先前大力支持民進黨的政治團體發現,蔡政府「翻臉比翻書還快」「翻臉無情」,自己只是民進黨的選票機器。其次,號稱「最會溝通的政府」,對待年金改革政策的抗議者竟然威脅加重提告,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蔡英文政府在掌權之初就對參加佔領「立法院」的學生進行了撤告。在民進黨眼中,前者是親藍的,後者是親綠的。再次,在「勝選」之夜對民進黨全體黨員發布第一條訓令「謙卑、謙卑、再謙卑」的蔡英文,却緊抓國民黨的「原罪」,以轉型正義的大帽子,通過追查黨産等手段,欲致國民黨於死地。在兩岸關係上,說一套做一套,大力推進「去中國化」、抹黑大陸、投靠美日。最後,在台灣面臨財政和發展前景極大困境的情况下,對內搞名爲前瞻實爲固樁的投資計劃,對外搞名爲開放實爲閉關的南向政策。
在選舉政治和政黨政治下,執政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現爲說服選民、獲取選票的能力。這一能力分為兩種,一種是提升自身執政能力和威信、獲取正面選票,另一種是互相打擊對手的執政能力和威信、獲取負面選票。目前台灣的情況是,正面執政能力嚴重缺失,惡鬥攻擊的負面競爭橫行。「承諾一切」與「鬥爭一切」取代了「理性承諾」「正面建設」,良幣政治家逐步被劣幣政客驅逐出政治市場。在「承諾一切」將人民期望拉升至「冷天堂」和「鬥爭一切」將執政環境燒成「熱厨房」雙重惡化下,執政能力與人民期望愈發背離。慾望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環境建設維護難、毀壞糟蹋易,最終台灣陷入了冷、熱、鬥的惡性循環。
惡劣的政治文化、缺失的配套制度是台灣惡性循環的根源。圖為台灣高雄85大樓
台政治文化及配套制度日漸失能
與其他同樣采用選舉政治,也面臨正面執政能力不足却沒有陷入惡性循環的國家或地區相比,惡劣的政治文化、缺失的配套制度是台灣惡性循環的根源。或者說,政治文化的日益衰敗與配套制度的日漸失能才是惡性循環的本質。
民進黨、親綠社團和親綠媒體不分是非、沒有底線、黨同伐异的政治文化,在綠營選民特別是深綠選民中,得到了普遍的理解和支持。四者融爲一體、相互促進。藍營選民厭惡爭鬥、不善爭鬥的政治文化,難以招架綠營的惡鬥。司法、監察等配套制度缺乏獨立自主性,難以發揮應有的制衡作用。作爲既是政治文化又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間選民、中立社團和中立媒體等糾偏防激力量嚴重缺失,更是令台灣失去了避免陷入惡性循環的刹車閥和校正器。
港理性聲音及糾偏力勝台灣
香港近年方方面「泛政治化」嚴重,反對派不斷煽動對立,製造政治鬥爭,這一點與台灣有相似之處。比如台灣學生佔領「立法院」,香港則出現非法「佔中」。台灣搞新南向,香港「反水客」。台灣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搞「去中國化」、搞「台獨」;香港激進勢力對抗「一國兩制」,搞「本土意識」、搞「港獨」。台灣民進黨投靠美日;香港反對派拉攏美英。「台獨」勢力借香港問題,拓展「台獨」的戰略空間;香港激進勢力試圖藉「台獨」,拓展戰略空間。台灣當局被稱作「熱厨房」、香港媒體上亦出現「厨房熱」一詞。香港政治尚未陷入惡性循環,且與台灣相比,存在諸多防止惡鬥乃至正面轉圜的因素:
第一,兩岸之間的「九二共識」終究不是兩岸的最終關係,而且國民黨的「九二共識」還附帶「一中各表」,民進黨更是堅決不承認「九二共識」。然而「一國兩制」不僅從制度上確定了特區與中央的關係,也通過基本法固定了下來,且得到了內地、香港和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和支持。與兩岸隔絕、敵對半個多世紀相比,香港與內地一直未間斷聯繫。香港在歷史中形成的連接境內外的橋梁角色依舊重要,香港的獨特優勢和價值以及兩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空間仍然巨大,這是同爲「亞洲四小龍」的台灣所不具備的。
第二,與台灣已經過兩輪政黨輪替相比,香港的管治權至今仍掌握在愛國愛港陣營。此外,在現有政治制度下,建制派的選票必然來自於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正面積極力量。與台灣藍營相比,香港的建制陣營雖也有分歧,但總體仍是團結的,競爭力還是强於藍營,這對於香港在發展大方向上不至於迷失和走彎路具有强大的護航作用,保證香港能夠保持開放,而不至於被反對派誤導而走向封閉。
第三,與台灣媒體非藍即綠和互不傾聽相比,香港尚存中間聲音。與台灣「大選」七八成的投票率相比,香港只能算泛政治化。非法「佔中」最終慘淡收場,港人保守務實的政治文化底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壓艙石、糾偏閥的作用。從配套制度看,對待學生佔領「立法院」的違法行爲,台灣的處理是政治大於司法;對於非法「佔中」,香港基本守住了法治的底線。香港廉政公署與台灣「特偵組」的對比表明,香港的配套制度在發揮應有的效能,多數港人相信司法公正,香港的理性聲音與糾偏調合能力遠强於台灣。
香港政治尚未陷入惡性循環,且與台灣相比,存在諸多防止惡鬥乃至正面轉圜的因素。圖為灣仔茂蘿街
香港的發展站在十字路口
香港政壇不會走入惡性循環優勢當然不止上述三點,但值得高度警惕的是香港近年出現的高樓價、高物價、社會貧富加大以及經濟缺乏新動能等問題,正在逐漸引發社會矛盾,可以說比台灣更甚。所以處在不進則退的十字路口的香港,需要深思其發展定位。
香港目前的政治生態可說尚屬良性,但卻是脆弱的,從汲取台灣發展的經驗教訓看,香港要繼續保持繁榮穩定,應確保兩大發展方向、守住兩大發展底線、慎思兩大發展問題。
首先,香港無論如何發展,大方向絕不能偏離「一國兩制」。「一國兩制」不僅是過去的最大公約數,也是未來的最大公約數。台灣陷入惡性循環、優勢逐漸喪失的重要因素在於未能找到一條與大陸的相處之道。而香港一直是內地連通世界的橋樑,只有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才有繁榮穩定的可能和基礎。開放是香港立城之本、橋梁是香港立命之本,在開放中尋求解决矛盾是香港的唯一出路,這一大方向不能變。台灣興於開放,死於封閉。香港萬不可走向封閉,一旦走向封閉,就是惡性循環開啓之日。
其次,香港管治權須牢牢掌握在愛國愛港陣營手中。從台灣兩次政黨輪替來看,香港要想確保香港不偏離「一國兩制」和開放的大方向,就不能讓不顧前景只看選票的人掌權。法治底線是香港發展的基石,在台灣,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均缺乏權威的結果,是解决矛盾和分歧被帶上了政治化的鐐銬,社會對立、撕裂難以避免。對於香港,決不能讓政治紛爭干預司法,守住法治底線和司法權威,對於香港的繁榮穩定是不可或缺的。
法治底線是香港發展的基石,決不能讓政治紛爭干預司法,守住法治底線和司法權威,對於香港的繁榮穩定是不可或缺的。圖為香港高等法院
最後,選舉政治未使台灣發展更好反而陷入惡性循環,政治文化不匹配,特別是中間力量的嚴重缺失是最重要原因,香港如何防止政壇兩極分化的趨勢蔓延下去需要慎思。此外,近年政治逐漸兩極對立的香港,要慎思何種選舉制度適合香港的內外條件。如何培育、鞏固、拓展中間力量,需要重點考慮。
作者係智庫學者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