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善固執 繼續有爲 力促航運業發展
作爲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性法律的基本法將「一國兩制」原則法律化和制度化,明確香港是一個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但同時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作爲「高度自治」的一項重要體現,香港政府可自行制定經濟政策。其中,基本法第124條明確規定,香港保持原有實行的航運經營和管理體制,並自行規定在航運方面的具體職能和責任。新一届特區政府應堅持「擇善固執」「繼續有爲」,加强香港航運業的全球競爭力。
新一届特區政府應堅持「擇善固執」「繼續有爲」,加强香港航運業的全球競爭力。圖為香港貨櫃碼頭
港航運業光芒漸黯淡
隨着內地經濟騰飛以及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香港過去幾十年作為中國走向世界的「橋樑」和「紐帶」作用逐漸减少已經成爲無可爭議的事實。儘管依舊被視爲「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但隨着珠三角港口的崛起以及生産製造業的轉型升級,香港出入口貿易和航運業的光芒逐漸黯淡下來。雖然外界環境不濟固然影響香港航運業近幾年的發展,但面對周邊其他國家和城市的政府大力扶持航運業發展的情况,香港航運業競爭力不斷下降甚至被指是「夕陽行業」也就顯得無可奈何。就像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去年11月28日以政務司長身份參加論壇致辭時所指出的,作爲香港傳統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的物流航運,港口輸送量已經由過去全球第一持續滑落至目前的全球第五。
在2016年3月公布的國家「十三五」規劃中,中央政府明確指出香港應該繼續鞏固和發展其作爲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三大中心的角色與地位。自從去年4月 「海運港口局」成立以來,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香港航運業得到了特區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在市場推廣方面確實起到了宣傳香港高端航運服務業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初步實現了成立這個新的航運機構的初衷。例如,去年11月舉辦的「海運周」活動中,政府與港航業界一道通過舉辦將近30場不同類型的活動,有效起到了匯聚業界聲音,凝聚廣泛關注的作用。面對回歸20周年的重要時間點,在競選特首期間一再表示「不甘心」的新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如何率領新一届政府「擇善固執」「繼續有爲」,落實其競選政綱中有關爲航運及物流業增值的理念,加强香港在航運方面的全球競爭力,促進本港航運業的持續發展,應該成爲一項工作重點。
海運港口局應成法定機構
海運港口局的成立獲得了港航業界普遍歡迎,而且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廣香港高端航運服務業以及推動航運業群發展的效果。但是,由於該局並非法定機構,亦沒有獨立資金來源,因此缺乏足够且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解决業界發展難題。從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看,新一届政府理應將該局改爲一個獨立運作的法定機構,並允許該機構廣納賢能、用人唯才,吸引更多業界翹楚和人才加入其管理層及參與日常運營,以代表香港航運業群內的不同專業界別及其整體利益。
同時,考慮到航運業自身具有高度全球競爭性的特點,新一届特區政府有必要在充分徵詢各界意見的前提下,考慮分拆目前的運輸及房屋局,從而使得運輸和房屋這兩項基本不相關,但又極爲重要且複雜的領域,能够由不同的政策局專門處理、推動和落實相關政策。當然,無論政府架構是否能够很快重組,特區政府都應該努力從政策制定者和行業監管者的角度,利用海運港口局作爲法定機構或諮詢機構的優勢,携手例如香港船東會等具有廣泛代表性的行業協會,一起成爲香港港口業和高端航運服務業的組織者、推廣者和促成者。
香港國際仲裁中心被評爲亞洲最受歡迎的仲裁機構。圖為該中心舉辦仲裁條款談判演習會
資源取之於航運 應用之於航運
船舶註冊一直是香港航運業的一大優勢和亮點。回歸將近20年,香港註冊船舶數量從400艘左右增長到超過2,500艘,註冊總噸位更達1.072億總噸,穩居全球第四大船舶註冊地(前三位都是方便旗國家)。這一驕人成績與香港海事處和船舶注册處的先進管理規範和卓越服務水平息息相關。
隨着註冊船舶噸數增加,每年通過船舶註冊費貢獻給政府庫房的財政收入自然也是水漲船高。但是,這項收入並未直接分配給海事處和船舶註冊處,用以應對由於註冊船舶數量遞增而與日俱增的工作量。顯而易見,如果海事處和船舶注册處因得不到足够資源而捉襟見肘,影響的將是其對注册船舶提供全球服務的質量,最終就會令船東選擇不在香港注册船舶。
因此,新一届政府有必要考慮將此項財政收入「取之於航運,還之於航運」,包括將船舶注册費、港口使費等航運收入直接分配給海事處和船舶注册處,增加其人手,提高工作效率,更新管理規範,從而維持領先的服務水平。同時,這筆收入還應該作爲運營海運港口局及未來航運法定機構的專項資金,使其在推廣香港船舶注册,發展高增值航運服務業,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以及推動海運服務業群的進一步發展時能够游刃有餘。
此外,在國際航運市場長期持續低迷的情况下,如果特區政府能够策略性地通過稅收優惠政策,爲本港航運企業「雪中送炭」,適當適時减輕稅務負擔,無疑將會緩解香港航運企業的經營困境,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國際競爭力。除了短期稅務優惠之外,政府還應該着眼長遠,吸引和鼓勵本地和海外船東和船舶運營商在香港建立地區總部或運營中心。
培育人才 提升航運「軟實力」
香港航運業發展面臨的一項嚴重瓶頸是人力資源短缺,而人才又是支撑一個行業的根本。爲了支持香港海運和航空業的長遠發展,政府在2014年成立了一個1億元的「海運及空運人才培訓基金」,希望優化現行培訓和獎學金計劃從而建立具有競爭力的專業和技術人才庫。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但在面對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從傳統資本密集型向高級的知識密集型轉變,着力打造航運「軟實力」的發展過程中,依舊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新一届政府應該考慮積極推出優惠政策,營造吸引高端航運服務相關人才的良好環境,鼓勵優秀航運人才向香港航運業集聚,構築香港航運人才高地。同時,政府更要重視本地航運人才的培養工作,儘快制定鼓勵本港年輕人才加入航運業的方案。
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海洋大國,隨着「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許多關於香港如何利用自身優勢,發展成為區域性航運樞紐的議論紛紛湧現。香港除了扮演「超級聯繫人」角色,協助中國企業通過併購「走出去」,並將西方跨國企業「引進來」之外,還可以通過利用其制度與歷史優勢,發展成爲一個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
加强香港在航運方面的全球競爭力,促進本港航運業的持續發展,應該成爲一項工作重點。圖為亞洲物流及海海運會議現場
解决爭議的「超級聯繫人」
香港仲裁水平蜚聲國際,位於巴黎的「國際商會」以香港作為其首個亞洲分會所在。此外,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及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也決定在香港設立其首個在內地以外的仲裁中心。
國際商貿界對香港的法律和解决爭議制度一直給予高度肯定。英國倫敦瑪麗皇后大學於2015年10月公布的國際仲裁調查中,香港獲排行全球第三最受歡迎的仲裁地,僅次於倫敦和巴黎。在仲裁機構方面,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在全球最佳仲裁機構排名中同樣排名第三位,更被評爲亞洲最受歡迎的仲裁機構。2012年,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共處理272件仲裁案件,其中18%涉及海事爭議。除此之外,衆多國際知名仲裁機構在香港都設有辦事處,包括國際商會國際仲裁院和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及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爲一個極具吸引力的仲裁中心,香港仲裁的聲譽也獲得全球司法界的廣泛認可。2015年,英國高等法院在審理“ShagangSouth-Asia (HK) Trading Co Ltd v Daewoo Logistic Corporation”一案時明確指出,香港是進行有關仲裁的切實可行得司法管轄區,因爲「毫無疑問,香港的地理位置方便,而且是一個享負盛名及備受人們尊重的仲裁地,並向以中立見稱,特別是其監督法院。」英國法院的這一認可清楚表明香港不但是一個獲得公認以及具有良好聲譽的仲裁地,而且它也具備良好條件足以成爲進行國際海商事仲裁的合適地方。
解決法律爭議 港深合作空間大
雖然香港具有成熟的條件可以充分扮演仲裁樞紐的角色,但切不可以自滿和固步自封。除了確保香港法治的中立和公正性外,在制訂强而有力及具連貫性的海事仲裁策略方面,各持份者(包括香港政府、法律界人士、享用該等仲裁服務的企業等)都應該扮演積極的角色。
在國家「十三五」規劃的港澳專章中,中央政府明確支持香港建造爲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决中心。香港在基本法框架下,沿用國際商貿界熟悉的普通法制度,特別是與「一帶一路」沿綫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法律體系相近或相同,在「一帶一路」建設上可以發揮國際仲裁中心的獨特角色。張德江委員長早前在香港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提及香港的服務業專業化優勢時,特別提到香港是全球最受歡迎的仲裁地之一,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加强與內地合作,在支持香港的專業服務和國際化人才方面深化與沿海省市的合作,創新合作模式,共同開拓「一帶一路」市場。因此,當內地企業進行跨境商貿和投資活動時,香港可以協助企業處理相關的法律風險,解决跨境商業和投資的爭議。在這種大環境下,深港兩地在國際仲裁及其他爭議解决方面就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內地與香港在航運方面的合作空間很大。圖為中國國際海事展
香港應該主動和積極地推廣自身作爲一個國際仲裁中心的地位,積極且廣泛地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例如,香港可以積極促進內地和香港的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有關的涉外合同中,加入適用香港法並在香港進行仲裁的標準格式爭議解决條款。如果將香港推廣成爲一個理想的仲裁地,無論是中國的當事方或其涉外合作方都能同樣受益。
此外,就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及「絲路基金」有關的合同及協議所進行的談判而言,由於中國在當中所擁有的相對實力,因此香港應爭取在此等協議中,載入於香港進行仲裁的爭議解決條款。此舉將可使中國當事方在爭議解决過程中得到實質性的便利,而外國當事方亦能在香港這個具有良好聲譽的仲裁地尋求有效解决辦法。
倘若上述主張獲得接納,當亞洲及「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的當事方出現爭議時,香港作爲其首選海商事仲裁地的機會,將因此得以大大提升,而香港擔任國家「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亦將得以成爲事實。
香港航運業界普遍期望新一届政府能够繼續有所作爲,在繼承相關良政善策的同時,儘快制定促進航運業整體持續發展的中長遠規劃,積極扮演領導角色,帶領業界携手同行,鞏固香港作爲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
作者係禮德齊伯禮律師行航運部高級律師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