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香港的风流:那些浪漫充满情怀的旧戏院 | 知香江
点击上方蓝字“知识传媒”一起玩耍~
关于对旧戏院的兴趣,源自不久前小编看的一部电影,嗯……鬼片…..

——《魔宫魅影》。
说的是在一间发生过火灾的老戏院里上演的爱恨情仇。演员阵容很强大,林心如、杨佑宁、任达华,电影情节很…..狗血……
但情节并不是今天小编想要讨论的主题。上面说了,这部电影虽然差强人意,但却勾起了小编对上世纪旧戏院的好奇心。浓墨重彩的颜色,富丽堂皇的装饰,以及充满上世纪复古文艺的腔调,“旧戏院”这三个字,在现如今很多人看来,就等于情怀。
那么,香港这么一个中西文化极致合璧的城市,既是最现代化的金融中心,又保留最古旧的文化气息,这样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大概就是许多人对香港念念不忘的原因。

“
“要跳就跳
叫我油脂仔
油脂女,油脂仔
成批批,零舍好睇
自创舞姿
使我哋更着迷”
”
张国荣哥哥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一首叫Monica的歌。
这句歌词很多人都听过,而这首《油脂热潮》则是他第一张专辑里十分动感的一首。

70年代末,宝丽多唱片公司(环球唱片前身)为哥哥推出了《Day Dreaming》及《情人箭》两张专辑,《情人箭》是哥哥首张粤语唱片,碟内十一首歌曲多为电视剧的主题曲或插曲,整张碟充满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的风格(也就是所谓的disco风格)。
“油脂热潮”乘着70年代末的油脂热潮而来,充满年轻人的味道。欲离家外闯心理的“三岁仔”,在亚热带丛林的傍晚喝着鸡尾酒,听着海风。

那个时候年轻的港人,除了去的士高,就是去戏院了~香港所谓的戏院,指的就是电影院。如香港电影百年一样,香港戏院也有着一个世纪以上的岁月,也同样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香港开埠初期,中环一带已有街头戏曲表演,这些表演大多是在临时搭建的戏棚进行。随着经济活动渐趋活跃,市民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愈加旺盛。在华人主要聚居的上环、西环区,娱乐事业更是兴旺,戏曲演出不单在临时搭建的戏棚进行,专门演出粤剧的戏院也陆续在上环、西环一带落成。这些戏院的设施较戏棚完善,并逐渐成为华人重要的娱乐场所。
踏入二十世纪,经济稳步上扬,人口持续上升,戏院业也进入了长足发展的年代。
1904 年位于西环的太平戏院开始营业,与高升戏院和重庆戏院(前称“同庆戏院”)同时鼎立于上环、西环区。在香港人口逐渐向东迁移的过程中,专门演出粤剧的戏院亦陆续在香港岛的东面落成,包括香港大戏院(又称“香港大舞台”)和利舞台等。
九龙区著名普庆戏院、北河戏院和东乐戏院相继落成,成为粤剧戏班经常演出的场地。

香港戏院的光影岁月,已足足超过一世纪。说到“留名港史”的,要数以下几间。

高升戏院
建于1870年代,位于西营盘,以演大戏为主,楼高两层,舞台前设长板位,最特别的是二楼正中设有女士席,还有“企位”(“企”在广东话里是“站”的意思,即“站位”),有“五百罗汉位”之称。经过多次重修之后,1971年拆卸。
如今高升戏院已经成为传说,但有传说的地方就有故事。香港一位女作家深雪曾在1991年某本杂志上刊登过一篇短篇小说《鸡人》。故事讲述1930年代高升戏院后巷有一个小帐幕,每晚都会上演残忍的“鸡人表演”。就是将拐卖来的小孩,割掉手脚舌头,再全身插上鸡毛的残忍表演,用以做噱头吸引观众买票观看。有网友将这篇小说“一字不差”地放上网,然后发酵成绘声绘色的都市传说,被评为“十大香港都市传说”。后来深雪本人在网站澄清该故事纯属虚构,唯一真实的就是高升戏院的确存在。


太平戏院
与高升戏院大约同期兴建,位于石塘咀,可容纳上千观众,分前、中、后座,楼上设超等级包厢,气派非凡,很多大老倌也曾在此粉墨登场。太平最贵的“贵妃床”票价12元,每床共有4个座位,最便宜的普通板位只需2毫。而在当时,一般大众月薪也只不过十多二十元左右。
1981年,太平戏院关门停止营业。

从德辅道西进入太平戏院的范围,是一条微斜的长廊,走到露天处,向右走,会到达前、中座的售票处,这是一个简单的售票窗口。再向前走,便有几级石级,从这里可以走进太平戏院的正门大厅,后座和楼上超等售票处便设在这里。大堂里沿着墙壁悬挂著玻璃厨窗,贴着电影的海报和剧照。大堂面向皇后大道西,地势比德辅道西高出不少,因此从大堂要进入后座,便要拾级而下,大概要走石阶二十级左右,才可以到达挂了两层黑绒布门帘的入口。
从德辅道西经过太平戏院的长廊,向左走,经过长长的斜坡,再上三十级以上的石级,便登上太平戏院的后门,这里便是三楼的售票处,也是三楼的入口。这里有一片空地,可以从高俯览德辅道西一列店铺的后门陋巷,由于陋巷也种植了不少树木,为这片小空地营造了小公园的气氛。
从太平戏院的大堂向右走几级石级,可以登上二楼超等座位的入口处,在这里撕了戏票联根,又要再走几级石阶,才正式到达二楼。若在入口处抬头一看,便可以看到一幅巨大而又色调柔和优美的壁画,画中是希腊神话为题的裸女和天鹅,相信它是当年西区小朋友性启蒙的符号。

太平戏院内部
太平戏院有两个特色,其一是有“位仔”之设,那是铁做的小椅子,连接在整排座位的旁边,让买了最旁边座位的观众,有一个免费的小位子去安罝他的孩子。其二是有三楼之设,不过三楼安装的座位是铁条做的,坐的很不适服,主要的原因是避免1950年代猖獗的木蚤。
太平戏院本为粤剧演出而建,舞台装饰和利舞台相媲毫不逊色。两旁有一对联:“太古衣冠做出戏假情真借此堪作人惩劝,平台歌舞动谓曲高和寡无非欲骇俗见闻”; 在太平戏院办公室另有对联一副: “太古衣冠犹慕汉,平台歌舞足移人”。
太平戏院文物涵盖范围宽广,历时久远,数量庞大而且完整,无疑是对研究本地戏院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整体而言,太平戏院的文物可分为以下几类:“契约”、“书信”“剧本”、牌匾、油画、相片、座位表、戏票、建筑图则及书籍杂志等,充满怀旧气息。


利舞台戏院
1925年开幕,利舞台原是香港一间著名戏院,位于铜锣湾波斯富街99号,即波斯富街与霎东街交界,面向礼顿道。主要用作粤剧、歌剧及演唱会等表演,及放映电影等用途,曾经是香港的高尚娱乐表演场地。利舞台在1990年代拆卸,改建成利舞台广场。既演粤剧也放映电影,更是选美大舞台。1973年由香港无线电视举办的首届香港小姐竞选就在此举行,1976年环球小姐在香港举办,同样以此作场地。1991年拆卸,变身今天的利舞台广场。


碧丽宫戏院
碧丽宫戏院其实就是现在铜锣湾世贸中心地下至五楼商场的原址。获誉为香港最豪华的戏院,建于1979年,由碧丽宫夜总会改装而成。共有1060个座位,座位宽敞,更设情侣位。首部放映的电影是《异形》。1981年放映由扮演“超人”的克里斯托弗·里夫主演的《时光倒流七十年》,映期长达223日创下纪录。碧丽宫戏院于1994年关张。
那时候,一般超等票价是10元整,而碧丽宫最低堂座票价是12元。碧丽宫吸引之处是一个超级豪华大堂和一班中高产阶级的客人,令来看电影的观众初享受到豪华高级戏院在香港的诞生。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戏院有一个很大的等候大堂,当遇上如《乱世佳人》般长片需要中场休息之时,也可提供一个甚佳的环境等候。

1970至1980年代,香港地价不断攀升,吸引不少戏院院主出售戏院,大型的粤剧戏院,如东乐戏院、高升戏院和太平戏院等相继拆卸,土地改建为商厦或住宅。
城市发展的代价,就是旧景物难免被新面貌取代。香港电影院发展迅速,当那些“老”戏院不再的同时,也不断有现代电影院补充进来,不变的依旧是“戏院”的名称。

截止去年,香港共有48间戏院,约3.6万个座位,其中也包括经过活化、再度亮相的香港老戏院:

新光戏院
坐落于有“小上海”之称的北角英皇道,1972年开业。上世纪90年代,粤剧逐渐成小众艺术,新光戏院一方面播放热门电影,一方面继续推广粤剧文化。是香港少数现存的大型粤剧表演场地,多为粤剧名伶均曾在该处登台,包括1984年,香港粤剧红伶新马师曾连同京剧名家袁仕海合演的《华容道》,分饰关羽和曹操。1993年,林家声于新光戏院告别演出,一连38场林家声舞台艺术汇演座无虚席。因此有“香港粤剧殿堂”之美誉,成为香港著名的粤剧表演场地。而到新光戏院欣赏传统粤剧更成为了于2009年11月的美国《时代杂志》网站投票选举中,25项“游客不容错过的亚洲体验”中的第七位。
在2012年初要宣布关张时,“盛世天戏剧团”创办人李居明先生一力承办,续约4年,知道去年再获续租6年,使新光——这粤剧伶人的摇篮得以保存下来下,并更名为“新光戏院大剧场”。


油麻地戏院
建于1930年,是香港市区唯一仍然屹立的二战前戏院建筑,上世纪70、80年代,不少港片都在此上映。于1998年关门,后被香港特区政府列为二级历史建筑物。
2007年,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活化油麻地戏院以及与其一街之隔、被列为一级历史建筑物的红砖屋。耗时4年,2012年,翻新后的油麻地戏院重现市民眼前。
油麻地戏院和红砖屋经活化为演艺场地,为粤剧新秀和新晋剧团提供演出、排练和培训设施,延续油麻地赏戏、唱戏的地道文化。在这两栋历史建筑里重温往日情怀之余,也能欣赏粤剧新秀和新晋剧团的表演。

很多代表着上世纪香港风情的建筑都在经济发展、时代变迁中被大刀阔斧地改变,剩下一些仍旧留在人们心中的怀旧的气氛。它们是真真实实存在过的,在香港这个城市里,代表着那个时代香港的文化气息,深深扎根于人们心底。
文、整理/实习编 曹琳
图/来源于网络
往期推介
受精只需一颗精子,为啥男人一次要射好几亿“小蝌蚪”? |涨知识
知识日日鲜 | 新华社又推“神曲”!这次是说唱“一国两制”!
品读之后,
愿享同感。
本文允许转载,转载请联系小编。
by.知识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