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雄:新一屆特區政府「教育先行」

新一屆特區政府行政長官以「教育先行」, 在履新前已直接聆聽教育界持份者的意見,而我和教育局同事亦積極聯繫相關界別,進行互動溝通,共商教育政策措施。在施政新風之下,我期望落實與民共議的精神,與社會各界攜手提升香港的教育及人才質素。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楊潤雄

特區政府重視教育,我很榮幸獲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教育局局長,在新崗位上為香港服務。新一屆特區政府行政長官以「教育先行」, 在履新前已直接聆聽教育界持份者的意見,而我和教育局同事亦積極聯繫相關界別,進行互動溝通,共商教育政策措施。在施政新風之下,我期望落實與民共議的精神,與社會各界攜手提升香港的教育及人才質素。

文|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 楊潤雄

新一屆政府重視優質教育

行政長官在政綱中率先承諾增加每年50億元﹙港幣,下同﹚教育經常開支,以推行一系列優先措施,處理教育界面對的一些資源問題,並一起推動優質教育。

新一屆政府於7月1日宣誓就任,旋即履行承諾,在7月5日公布了首批共八項「優質教育新資源」措施。我和教育局同事隨即與不同團體及立法會議員就有關措施會面交流,凝聚共識,大大小小會議共20多場。我十分感謝各界給予支持,雖然議會曾經出現一些與教育無關的波折,但有關措施及撥款申請最終仍能以歷史性速度,於兩星期內先後獲得教育事務委員會及財務委員會通過,可以在2017/18學年立即落實推行。

八項優先措施惠及全港師生

這八項優先措施涵蓋專上教育、中小學教育,以至幼稚園教育,包括:

專上教育。 (一)向修讀香港合資格院校開辦的全日制經本地評審本地及非本地自資學士學位(包括銜接學位)課程的合資格學生,提供每年30,000元的免入息審查資助;(二)向修讀內地合資格學士學位(包括銜接學位)課程的合資格學生提供每年5,000元的免入息審查資助。

中小學教育。(一)公營中小學(包括特殊學校)的教師與班級比例劃一增加0.1,為學校提供額外的教學人手,推動各項教育措施; (二)提供經常現金津貼,加強所有公營中小學(包括特殊學校)的資訊科技人手支援,以實踐電子學習,並推行各項與資訊科技有關的教育措施;(三)把關愛基金下的「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試驗計劃」恆常化,在三年內分階段於每一所公營普通中小學增設一個教席,以便學校安排一名專責教師擔任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支援融合教育;(四)增加特殊學校的教學人手和專職醫療人員,並增撥資源,以加強對特殊學校學生的支援。

幼稚園教育。(一)由2018/19學年起,根據公務員每年的薪酬調整幅度,按學年調整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計劃下與教師薪酬相關的資助(以及教學人員薪酬範圍); (二)把為期兩年的過渡期津貼延長三年(即合共為期五年,由2017/18至2021/22學年),讓參加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計劃而聘有資深教師並參照計劃下的薪酬範圍提供較高薪酬的幼稚園,可挽留這些教師。我們會檢視新政策的推行情況,研究幼稚園教師的薪酬安排,以探討設立幼稚園教師薪級表的可行性。 

總結而言,這八項優先措施共涉及36億元經常教育開支及約7億元有時限開支,並會增加3,219個教席、1,000個資訊科技人員及87專職醫療人員的就業機會,讓教育界有更豐富的財政及人力資源提升教育質素,惠及全港師生。

有誠意繼續跟進教育問題和需要

優質教育新資源」措施的背後有四個重點,就是以優質教育為政策目標,以經常開支而非一次開支進行長遠投資,以互動溝通與持份者達成共識方案,並以誠意繼續跟進教育問題及制定中長期措施,包括餘下涉及14億元教育經常開支的承諾,以及進一步的承擔。

我們會繼續檢視其他教育範疇的問題和需要,例如: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包括建立教學專業階梯;檢視課程安排,加強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和世界視野、提供學生多元發展機會,包括文化、藝術、體育、STEM等,並啟發學生的創新意念;檢視全港性系統評估制度和校本評核,改善教與學水平;推廣職業專才教育,配合學生的能力和興趣,並透過加強商校合作,回應人力需求;以及探討自資專上教育院校的角色和定位,促進高等教育的全方位發展。

此外,我們又會致力按「校本管理」精神,為教育界「拆牆鬆綁」,騰出更多教育政策研究和交流的空間;並且重視家長教育和改善家校合作,藉此減少過度競爭的文化,照顧兒童的健康、愉快成長。

楊潤雄:新一屆特區政府「教育先行」

7月20日下午,楊潤雄局長出席回歸盃第七屆全港學生中國國情知識大賽啟動儀式(《紫荊》雜誌記者 許上福 攝)

努力為香港培育多元人才

教育局將與各持份者繼續同行,冀能為老師及學生創造一個穩定、關懷、具啟發性及富滿足感的教與學環境,以及培育多元人才的階梯。

世界發展一日千里,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角色日益舉足輕重,而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我期望在未來五年透過與民共議、全民合作,以創新的思維及態度繼續制定及落實優質教育措施,培養香港的青年人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對社會有承擔、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讓香港再創輝煌。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