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澳門獲發展新機遇
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跨省區重大合作平台建設」。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這是廣東、香港及澳門全面提升合作層次的重要嘗試,對於國家發展和開放、粵港澳深度融合,以及澳門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積極的意義。
粵港澳大灣區對於國家發展和開放、粵港澳深度融合,以及澳門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積極的意義。圖為澳門塔石藝文館
大灣區助澳經濟適度多元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主體在發展定位、產業佈局、輻射區域上均有錯位分工,須着重在多維城市格局下的差異化發展,才可最大化發揮粵港澳特色優勢的疊加效應。藉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澳門可鞏固自身優勢和彰顯特色,由此推動澳門特區邁向經濟適度多元。
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澳門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具備優越的旅遊設施、多元的旅客結構、完善的休閒配套的旅遊業態,成為具有精彩旅遊活動及豐富休閒體驗的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在大灣區的城市中,澳門在旅遊業的優勢顯著,未來可以藉着澳門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引領作用,與其他城市共同推出具休閒、文化及教育元素的精品旅遊路線,打造各城市之間的旅客群體及硬件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更好發揮聯動效應。這一切均有助鞏固澳門在國家、區域以及全球的多日旅遊目的地地位。
國家賦予澳門「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服務平台」的重要定位,近年亦出台中葡平台的多項支持政策,包括批准澳門建設中葡人民幣清算平台、中葡合作發展基金總部落戶特區等,大為提升澳門在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及葡語國家商務往來的作用。在大灣區內部,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廣州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深圳是科技研發中心,定位明確,均與澳門的中葡平台呈異質性發展。對比其他灣區城市,澳門具備中葡平台優勢,可發揮「跨洋橋樑」作用,做好「引進來」工作,為大灣區企業配對合作伙伴,並藉「一帶一路」戰略助力企業「走出去」,在企業進軍海外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從中取得自身發展機遇。
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澳門是具有精彩旅遊活動及豐富休閒體驗的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圖為澳門旅遊業者正在表演葡萄牙風情舞蹈
在多城市節點的區域合作體系下,澳門應該重點發揮優勢產業,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會展業是旅遊大業態的延伸鏈條,有助吸引高端旅客群體,並有利提升澳門的城市形象。澳門可以在大灣區中扮演節點角色,強調中葡平台與會展業的有機結合,打造成區內的會議目的地,有利於大灣區整體的經貿合作發展;另外,特色金融亦是澳門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的一大抓手。特區政府近年提出發展融資租賃及財富管理,發揮澳門自由港、低稅制及政治穩定的優勢,推進澳門的金融產業多元化發展。今後,在對接「一帶一路」及大灣區內部的資金融通需求上,澳門可扮演重要的促進角色。另外,澳門的中葡人民幣清算平台建設正在穩步推進,金融業界亦提供多元化的人民幣產品及服務,有利於為珠西地區企業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務。
多核心城市驅動大灣區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國之中,存在兩種不同的政治制度,涵蓋三個不同的獨立關稅區,在世界上屬於創新性的區域合作安排。與其他世界著名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以及紐約灣區不同,粵港澳大灣區存在着三個功能各異的超級城市:香港、廣州、深圳,難以定奪誰是龍頭城市。事實上,這幾個城市在發展上各有千秋,定位亦不盡相同,未來大灣區應強調城市之間的分工合作,構建多核心城市聯合驅動的發展模式。
會展業是旅遊大業態的延伸鏈條,有助吸引高端旅客群體,並有利提升澳門的城市形象。圖為澳門舉辦的葡語國家展銷活動
一、大灣區沒有絕對的龍頭城市
如前所述,大灣區的三個超級城市實力旗鼓相當,而定位亦各有側重:香港是國際的金融中心和航運樞紐;廣州是廣東省的首府,是傳統的南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深圳是國家改革開放的首批經濟特區,現為科技企業的聚居地。從國際門戶而言,香港的國際港口及資本市場地位難被撼動;從城市規模而言,廣州的腹地延伸至佛山等城市,具有強大的輻射效應;從創新發展而言,眾多科網巨企落戶深圳,是國家級的科研基地。故此,大灣區內部是多龍頭城市的格局,具備眾多的潛力突破點,有條件建設成為經濟發展速度快、創新能力強的國際級城市群。各城市應當共同瞄准國家「一帶一路」的宏大版圖,在互相錯位競爭中協調發展,打造中國特色的大灣區經濟。
二、澳門是大灣區核心城市之一
在「一個兩制」下,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兩個特別行政區及九個廣東省城市,不同城市主體在經濟建設、創新發展、人文發展等水平均存在各自的比較優勢,形成多核心、多龍頭、多元化的發展格局。澳門特區具備「一個中心、一個平台」的重要定位,在多年的建設下已累積豐富的城市底蘊,是大灣區內部其中一個核心城市。
中央近年出台多項支持政策,包括批准澳門建設中葡人民幣清算平台,著必將助力澳門金融業發展。
形成面向東南亞重要跳板
透過全力參與大灣區的建設,澳門可整合在特區建設中多年積累的優勢,發揮眾多歸僑僑眷的特點,形成大灣區內面向「一帶一路」及東南亞區域的重要跳板;作為大灣區珠江西岸的重要核心城市,澳門結合自由港、低稅收政策等優勢,吸引世界各地的資金及人才等生產要素流入,打造成大灣區中服務珠西地區的對外開放平台。再者,隨着內地資本市場逐步開放,以及國家鼓勵內地企業「走出去」,跨境金融業務的需求將應運而生,澳門可以在融資租賃、人民幣清算等業務上精準發力,與香港金融市場形成互補體系。透過上述路徑着力,澳門可以與香港、廣州及深圳等核心城市共同帶動和輻射整個大灣區的發展。
為灣區城市提供優質旅遊培訓
「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持續建設,促使澳門的旅遊服務能力躋身全球頂尖水平,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目的地,亦推動澳門的旅遊培訓水平不斷提高。現時,澳門已是亞洲領先的旅遊培訓基地,持續為海內外的旅遊從業員提供培訓服務。未來,澳門應該以旅遊培訓作為重要支撐,融入大灣區發展,為灣區城市提供優質旅遊培訓服務。
一、旅遊業是全球經濟的新增長點
在全球旅遊需求快速增長、跨國旅遊設施不斷完善、旅行成本越發降低、各國簽證更趨便利等因素的共同推動下,旅遊經濟增速顯著高於全球經濟,對實體經濟起到重要拉動作用。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亦提出要利用旅遊作為經濟增長的持久拉動作用,並提出有關全域旅遊的概念,發展以旅遊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模式。由此可見,旅遊業是全球及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有利於社會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澳門已是亞洲領先的旅遊培訓基地,持續為海內外的旅遊從業人員提供培訓服務。圖為澳門旅遊局正在舉辦培訓課程
二、世界對旅遊培訓的需求殷切
在旅遊經濟興起的同時,世界對旅遊培訓的需求漸見殷切。縱然部分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及人文旅遊資源,惟由於旅遊服務質素、發展定位、配套設施等問題,使得旅遊業發展停滯不前,亦對其國際形象帶來一定負面影響。隨着內地居民的收入增長,大眾出遊模式亦開始轉變,更為看重目的地的旅遊服務質素、軟件配套等因素。因此,借助旅遊培訓,可以提升海內外的旅遊從業員質素,強化旅遊輔助性配套,提高旅遊目的地競爭力,為當地的旅遊服務業達致可持續發展。
三、澳門旅遊培訓於亞洲領先
澳門擁有國際認可、亞洲前沿的旅遊培訓課程,以及世界上罕有的旅遊休閒建築群作為優越的學習實習培訓環境,還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經驗豐富的休閒酒店高層管理人才,鞏固了自身的旅遊培訓地位。澳門旅遊學院於QS 2017年世界大學排名榜中,躋身款待及休閒管理學科的亞洲第二位;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在澳門設立「世界旅遊教育及培訓中心」,為「一帶一路」國家學員提供旅遊專業培訓;澳門旅遊局已與部分葡語國家簽訂合作協議及備忘錄,為當地的旅遊部門人員提供培訓,助力澳門建設「一個中心、一個平台」。上述事實均表明,澳門的旅遊培訓發展,已築成良好的基礎。
四、澳門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旅遊培訓基地
澳門旅遊學院已與廣州及珠海的高等院校合作,在內地提供旅遊酒店方面的專業技術培訓,輸出澳門的旅遊培訓標準。這正是澳門旅遊培訓優勢的有力例證,造就了旅遊培訓在大灣區的領先地位。因此,筆者建議澳門可借力自身優越的旅遊硬件設施,以及眾多酒店、零售及服務等配套,將自身打造成旅遊教育訓練基地和實驗室,向大灣區內的城市提供高等院校學額,以及為旅遊從業員開設在職培訓課程,推動澳門成為大灣區城市群的旅遊服務及培訓平台,以切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
大灣區建設的最終目標始終是造福區內居民,這應是大灣區建設的應有初心。圖為澳門街頭
大灣區建設要注重居民獲得感
粵港澳大灣區旨在促進三地經濟的聯動協調發展,提升三地升級發展的動力,但其最終目標始終是造福區內居民,這應是大灣區建設的應有初心。因此,在致力提升地區整體實力的同時,大灣區建設亦要注重居民獲得感,使參與各方能夠受惠其中。
一、大灣區建設應注重提升居民獲得感
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是宏大的系統工程,總體建設成果不僅要體現區域的經濟融合,還要實現民心融合,體現以人為本的重要精神。社會及居民是大灣區城市群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因此要致力提升他們的獲得感,要讓大眾感受到大灣區建設所帶來的就業創業機遇、出行通訊便利、生活水平提高等各方面獲益,從而加強港澳特區居民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二、加強養老通訊及服務人才合作
現時,廣東、香港及澳門三地在經濟合作層面上,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惟在醫療養老合作、社會公共服務、建設綠色生態灣區方面的合作仍與居民期望有一定的落差。為此,筆者建議三點:第一,建議內地逐步開放社會服務,以新社區建設方式,將港澳的醫療、養老等社保福利對接過去,使內地居民及港澳居民共同受益。在開展合作中,亦有助於內地醫療養老模式的改革創新,雙方學習互鑒,共同提升整個大灣區的醫療衛生水平和養老質素;第二,建議粵港澳三地相互之間降低或取消電話漫游費用,降低通訊成本,達致通訊無阻;第三,建議內地在例如律師、城市規劃的專業人員領域上,向港澳居民實現逐步開放,令他們可以更好參與大灣區的內部建設。
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澳門可憑自身獨特優勢,充分發揮好「精準聯繫人」的角色,共同引領區域發展,引進更多商機,為青年搭建更大平台。圖為澳門國際龍舟賽
三、澳門青年要有貢獻感及參與感
澳門青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建設者。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澳門可憑自身獨特優勢,充分發揮好「精準聯繫人」的角色,共同引領區域發展,引進更多商機,為青年搭建更大平台。為此,筆者建議三點:第一,建議打造澳門成為大灣區創新創業的樂土,鼓勵「大灣區」各市的青年來澳合作創業,將澳門發展成大灣區的離岸創新創業中心,加強青年的雙邊或多邊商業聯繫;第二,建議透過豐富交流與體驗形式,將澳門大專院校及青年服務機構交流活動延伸至大灣區,例如交換生和交換學者計劃、工作實習計劃,以至義工服務計劃等;第三,建議設立大灣區獎學金,鼓勵澳門與大灣區各城市共同組織優秀青少年到葡語國家和東南亞沿線國家學習實踐,促進彼此交流,推動澳門青年一代了解、支持和投身大灣區建設。
作者連信森係澳門學者同盟監事
作者邱志樺係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理事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