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船王董浩雲與香港航運

香港開埠後不久,英國殖民者就將其闢為自由港。雖說香港只是彈丸之地,但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的便利,轉口貿易的發展帶動了其他產業的勃興,其中航運業應運而起。特別是到了上世紀的60年代至70年代,香港的航運事業更是突飛猛進,出現了多位聞名全球的世界級船王,而董浩雲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世界船王董浩雲與香港航運

董浩雲一生的奮鬥與追求,正是中國現代遠洋航運事業發展的真實寫照


香港開埠後,航運業不斷發展壯大,很快便成為中國內河、沿海和遠洋航運中心,並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繁榮的重要力量。長期以來,香港的航運事業一直為外資所壟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由於國際和國內形勢的演變,香港的華資航運業崛起,並逐步取代傳統的外資地位。董浩雲一生的奮鬥與追求,正是中國現代遠洋航運事業發展的真實寫照;他事業的成功也推動了香港航運業與社會經濟的繁榮與進步。


1941年與香港首結緣

董浩雲(C. Y. Tung,1912-1982),原名兆榮,浙江定海人。16歲時便投身社會,從此他的一生就與航海事業結下不解之綠。1931年年底,董浩雲應聘前往天津航業公司任職,很快便顯示出他的精明與才幹,相繼擔任天津市輪船同業公會常務理事、副會長。1936年,年僅24歲的董浩雲就向國民政府交通部呈交了一份《整理全國航業方案》,這一方案雖遭婉拒,但他並不灰心。經他多方籌劃,中國航運信託公司以英國注冊公司的名義於1940年在上海宣告成立,旗下「雷夢娜」輪聘請中國人駕駛,往返於遠東與美國西岸,揭開中國遠洋航運史上的新篇章。

世界船王董浩雲與香港航運

董浩雲一生的奮鬥與追求,正是中國現代遠洋航運事業發展的真實寫照


1941年3月,中國航運公司再向香港政府注冊,利用香港為掩護,懸掛外國國旗的船隻在中國沿海以及香港、海防、西貢等各港口之間進行運輸,公司不僅獲利甚豐,亦因承攬大批貨運,紓緩內地與後方物資運輸的燃眉之急。然而好景不長,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香港即告淪陷,中國航運公司所經營的船隻被日軍所擄,而公司亦被認定為敵產而被迫宣告停業。董浩雲此次來香港的時間雖然不長,卻是他與香港的初次結緣,並為他日後將香港作為其事業的發展基地打下了基礎。


上海經驗助香港華資航運發展   

抗戰勝利後,董浩雲即以民營航運業的代表接受國民政府交通部委派,從重慶飛往上海參加接收。他一方面積極配合政府與英、美軍方聯絡戰後恢復交通的工作,同時致力於中國航運公司的復業。他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置了多艘舊輪,將從事國際海運確定為公司經營的主要方向,旗下的「天龍」和「通平」兩艘船隻更相繼橫渡大西洋、太平洋,從而揭開了中國遠洋航運的新篇章,也開啟了中國民營公司經營遠洋航運的歷史。

世界船王董浩雲與香港航運

董浩雲一生的奮鬥與追求,正是中國現代遠洋航運事業發展的真實寫照


正當董浩雲的航運事業蓬勃發展之際,中國正處在一個巨大的歷史轉折中,在這關係到中國前途和命運的關鍵時刻,董浩雲也同樣面臨着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擇。最終,董浩雲舉家從上海遷到香港,從此香港便成為他的第二故鄉,同時也成為他事業發展的基地。

來到香港後,上海的航商發現同業之間缺乏溝通和聯繫,甚至培養和招募船員都很困難。因此他們的首要工作就是借鑒上海航運業的經驗,迅速召集同行,組織成立香港船業同業公會,程餘齋、董浩雲、李志一等上海航運界的知名人士進入理事會的領導層,並參與制定公會章程,可以說是把上海同業公會的經驗完整地移植到香港,由於上海航商本身所具有的豐裕資金與管理技術,為以後香港華資航運業的鞏固和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董浩雲也決定以香港為基地,並不斷向海外拓展,逐漸實現他發展遠洋航運事業的宏圖大計。

世界船王董浩雲與香港航運

董浩雲經常登船在甲板或輪機艙里與船員討論問題,幾乎記得所有船長及船員的名字


先聲奪人建貨櫃船隊

上世紀50年代初期,日本、香港等地的經濟也開始恢復和發展,出入口貿易的急速增長帶動了航運業的需求。董浩雲充分利用香港的金融活力以及工資低廉等優勢,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在短短的幾年內便在航運界站穩腳跟;此時日本的經濟開始復興,其中造船業更是發展迅速,於是董浩雲便將其業務的重心放在日本;1956年10月,埃及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引發了第二次中東戰爭,導致世界經濟對航運業的需求大增,董浩雲立即抓住這個機會大展拳腳,旗下船隊規模不斷擴大。以後無論是60年代的越南戰爭,還是70年代的全球石油危機,董浩雲都能憑藉他敏銳的洞察力,迅速抓住商機,通過租船、買船乃至於造船等各種方式,不斷汰舊換新,擴大船隊規模,同時積極開闢新的航線,爭取貨單,培訓船員,實現了董氏集團的戰略轉變。

董浩雲勇於開拓,不斷採用新的科學技術,在世界上率先採用「半潛式」船體,以達到減少阻力、增加航速的目的;最早使用NST-14型再熱蒸氣渦輪機,為遠洋航運節省能源。同時他還注意實行科學的管理方法,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營業效率。特別是他與時俱進,緊跟世界潮流,自1956年開始造船以來,就注意到國際市場對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不斷興建超級油輪。上世紀60年代末,正當貨櫃業剛剛興起之際,董浩雲便敏銳地覺察到這是航運業劃時代的一個巨大轉變,他即決心「準備迎接大時代,建立貨櫃船隊」。董浩雲以先聲奪人的姿態,先是將旗下的乾貨輪改裝為全貨櫃船,緊接着開始有計劃地建造全貨櫃輪,從而與國際航運業先進國家並駕齊驅,奠定了董氏集團全球貨櫃化運輸業的深厚基礎。在短短的20年間,董氏集團旗下的船隻種類齊全,其中包括油輪、客貨輪、散裝貨輪、集裝箱輪、汽車運輸輪、石油鑽探船、液化氣運輸船、豪華郵輪等,應有盡有,乃至載重量高達56萬餘噸的世界最大油輪「海上巨人」。

世界船王董浩雲與香港航運

東方海外貨櫃航業公司是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定期航班和貨櫃輪船公司。圖為該公司旗下「東方深圳」號正在公海航行


與此同時,董浩雲還先後開闢了美洲、歐洲、澳洲和非洲等多條定期航線,塗有梅花標誌的董氏集團船隻航行於世界各個海域,實現了他多年來的夙願,亦即他在日記中所說的「願為國人航運史開一紀元」。據統計,董氏集團最高峰時旗下擁有的各類船隻數目達到150多艘,總噸位超過1,100萬噸。1970年8月美國Forbes以「世界船業大王」為專題,排列了當時世界上航運業的著名人物,董浩雲名列第一,名符其實地成為享譽全球的世界船王。


助香港躋身世界貨櫃運輸中心

董浩雲一生從事遠洋航運,早年曾親自創立中國航運信託公司、金山輪船公司,抗戰勝利後又成立中國航運公司,並參與創辦復興航運公司,同時還是天津益記輪駁公司、大振航業公司、壽康輪船公司的股東和董事。上世紀50年代起,他以香港為基地,逐漸將其事業推向世界,先是在香港成立中國航運公司香港分公司(1950年),後來又將金山輪船公司改在香港注冊(1952年)。隨着董氏集團船隊規模的擴大,1961年董浩雲將旗下公司予以重組,正式在香港注冊成立東方海外航運公司(Orient OverseasLine,簡稱OOL),並於1964年開始營運定期航線。1967年,又在其基礎上成立東方海外貨櫃航運公司(Orient OverseasContainer Line,簡稱OOCL),並於1973年4月正式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定期航班和貨櫃輪船公司,為香港躋身世界貨櫃運輸中心創造了條件。

世界船王董浩雲與香港航運

董浩雲曾為香港理工學院捐資設立「智海實驗室」。圖為香港理工大學董浩雲國際海事研究中心


關注航運文化養航運人材

董浩雲在一生的打拚中深深地體會到教育的作用,他不僅在工作中自學成才,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極為關注和推動香港的航運文化,致力於提高航運人士的專業水平。董浩雲關注和推動航運文化的一大創舉就是在香港斥資創辦中文《航運》雜誌,並堅持30餘年,分贈給台灣、香港及其他地區的華人航商。董浩雲創辦雜誌的宗旨為「介紹世界最進步的航運技術,報導世界最翔實的航運消息」,這本雜誌得到航運界的一致好評。

為了推動香港本地航運事業的發展,董浩雲經常在香港發表演講,介紹世界航海事業的現狀;他曾在香港連續出版四冊董氏航運叢書,內容涵蓋各個方面,既有對中國航運事業歷史的回憶,也有展望世界航運未來的文章;他曾在香港多次籌辦學術會議,積極介紹先進的科學技術。1982年4月,當56萬噸的「海上巨人」這艘世界上最大的油輪建成下水後不久,董浩雲又在香港理工學院組織專門的學術討論會,並發表演講。所有這一切,都對提高香港的學術地位有所貢獻。

為了提高香港本地海員的素質,董浩雲經過多年籌劃,以金山輪船公司的名義與香港華聯書院合作,開設高級船員訓練班,後又在其基礎上成立金山航海學校,為香港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素質的高級船員。

世界船王董浩雲與香港航運

位於上海的董浩雲航運博物館介紹了中國航運歷史和董浩雲生平


購著名郵輪 打造海上學府

董浩雲關心教育更表現在他創辦海上學府這一偉大的創舉之上。他曾在日記中多次寫道:「舉辦海上大學是我夙願,望實現之」;「我希望能將『海上學府』辦成,於願足矣」。經過多年準備,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1970年,他斥資購買世界上最著名的郵輪「伊莉莎白」號,聘請著名教授在船上授課,創辦「海上學府」。他的計劃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要讓學生們在船上邊學習,邊考察,遊覽世界各地,增添實踐經驗。正當「海上學府」在香港的海面上改裝即將完畢時,一場莫名大火將這艘巨輪燃燒殆盡。董浩雲聞此噩耗,五內如焚,欲哭無淚,然而他首先想到的不是經濟上的損失,而是理想的受挫。他在日記中寫道:「吾之教育計劃因而受挫,世界失此人類唯一巨輪,損失實無可彌補,為之痛心疾首。」董浩雲雖然遭此挫折,但他並沒有放棄推動教育的念頭,很快他又購得另一艘郵船加以改裝,命名為「宇宙學府」,繼續實現他的偉大理想。

為了推動香港的航海教育和科學研究,董浩雲還熱心贊助研究經費,其中數目最大的是為香港理工學院捐資400萬元港幣,設立「智海實驗室」。1982年4月2日,時任香港總督麥里浩蒞臨主禮揭牌儀式,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注意。然而僅僅13天之後,董浩雲就因心臟病猝發,醫治無效而告別人世,為世人留下的則是對他無盡的緬懷和思念。

戰後香港因應國際局勢的變化,社會經濟不斷進步,其中貿易和航運一直發揮着重要的先導作用。毫無疑問,香港之所以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之一,與香港航運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關連,而香港航運事業的發展更是與華資航商的崛起密不可分。自上世紀50年代起,以董浩雲、包玉剛為代表的華資航商實力迅速上升,他們的船隊數目不僅遠遠超過了英國船商,而且在國際航運事業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成為世界船王。因此以董浩雲為代表的以香港為基地的世界船王為香港的航運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們的成就也推動了香港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