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思維應對香港經濟發展問題

以創新思維應對香港經濟發展問題

香港經濟基礎良好,擁有「一國兩制」的優勢,經濟發展前景理應樂觀。圖為香港中環商業區


2016年香港獲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世界競爭力年報》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報告,2016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約2.5萬億港元,於全球排名34位,人均生產總值接近33萬港元,於全球排名17位。此外,香港已連續23年獲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香港經濟基礎良好,擁有「一國兩制」的優勢,經濟發展前景理應樂觀。可是回顧近幾年香港的經濟發展,相信不少有識之士都會慨嘆香港已「迷失10年」,沒有把握時機處理好經濟發展的問題。現在多個困擾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問題,已經迫近眉睫。本文希望探討、展望以及建議,以「創新、互動及協作」的新思維,如何對應經濟結構轉型、配合國家經濟規劃發展、舒緩房屋問題和減少人口老化的影響等多年來困擾香港經濟發展的問題。

在香港,以往政府擔當的角色是「監管者」和「服務提供者」,新一屆特區政府倡議加強政府角色,新增「促成者」和「推廣者」,對應阻礙香港經濟發展的難題。在林鄭月娥上任後,新一屆特區政府強調將以「創新、互動及協作」為座右銘。這種新思維正好針對過往特區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所面對的識別滯後和行政滯後等問題。「創新」可從新角度、新方式去識別不斷改變的經濟環境,有效確立經濟政策的大方向,改善制定政策時識別滯後的問題。「互動及協作」可摒棄因循固有的行政框架,因時制宜調整政策,避免「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行政滯後問題。

以創新思維應對香港經濟發展問題

新一屆特區政府強調將以「創新、互動及協作」為座右銘。圖為Fintech O2O研討會


「去中介化」衝擊「超級聯繫人」角色 

香港經濟結構正在面對發展瓶頸的問題,傳統支柱產業正受到全球性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衝擊,香港固有的經濟優勢正在消失。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指出,眼前世界經濟面臨的最艱巨挑戰,是如何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新的科技突破帶來的「創造性破壞」接踵而來,創新、創科正在打破舊有的經營模式,瓦解傳統固有的經濟優勢,衝擊各層面的經濟活動。

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貿易及物流業、旅遊業、金融業和專業服務的競爭優勢,在於能夠提供優質資訊、專業服務和作為「超級聯繫人」。可惜「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去中介化」,正在衝擊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中介角色。在網絡信息共享的背景下,市場上的產品及服務供應者和需求者可直接聯繫,無需中介或聯繫人。例如上世紀80年代香港人到外地旅行喜歡參加旅行團,旅行社會安排行程、酒店和交通。到了上世紀90年代,自助旅遊興起,旅行社角色因此轉變為幫助客戶預訂機票和酒店。現在去旅行,不少人都會自行在網上預訂機票和酒店,根本無需要旅行社的中介服務。

同樣的情況正在發生於其他行業,這意味着香港作為中介角色的關係網絡,將會喪失其經濟價值。以往優質資訊就是金錢,但人工智能驅動的智能變革,正在以極低成本,極快速地提供優質資訊和專業支持。比如在金融行業,全球很多金融和專業機構,目前都依靠金融科技,提供專業分析和專業服務,然而香港的金融科技卻仍處於起步階段。

由此觀之,香港固有的經濟優勢,將會逐漸被第四次工業革命所瓦解。香港經濟必須轉型,發揮靈活多變的特質,在「創造性破壞」的過程中擠身創造者、創科者和創新者的行列。以往香港的研發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只有約0.71%,遠低於新加坡的2%,日本的3.47%和深圳的4%。在推動創科方面,新一屆特區政府應下定決心,發揮「促成者」及「推廣者」的角色,直接投資支援業界發展創科創新打破現有的困局。

以創新思維應對香港經濟發展問題

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旅遊業發展迅速,不少人來香港除了購物也是為了觀光。圖為香港公園


以創新思維助粵港澳合作

創新科技的發展,需要一個龐大而且穩定的市場。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好獲得了一個總人口約6,765萬,生產總值達到1.3萬億美元的龐大銷售市場。加上連接粵港澳的基建工程,如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如何配合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將會是新一屆特區政府的一個重要課題。當前粵港澳三地的制度、經濟發展的策略和推動創科的政策都各有不同,新一屆特區政府需要透過「創新」思維,「促成」三地企業在創科創新方面,「互動及協作」發揮經濟上的協同效益,發展高增值及多元化的經濟。

從更宏觀的角度分析,香港必須抓緊國家推進「一帶一路」的機遇。「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料高達44億,將會是世界最覆蓋面積最大的經濟帶。正所謂「蘇州過後無艇搭」,「一帶一路」的龐大商機正好提供香港推動創科與創新的必要土壤。如何配合國家經濟規劃發展,減少政治爭拗,降低社會矛盾,就需要新的管治風格,且需要社會和諧穩定。

推租務管治等措施助安居

樓價瘋漲已經困擾香港多年,樓價與市民大眾的負擔能力也已經脫節多年,當前的樓價約等於一個中等收入家庭不吃不喝10餘年的負擔。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私人住宅各類單位售價指數顯示,樓價指數由2006年的92.7上升至2016年的286.1,過去10年間累計上升達309%。樓價上升亦同時帶動租金上升,私人住宅各類單位租金指數,由2006年的91.6上升至2016年的168.2,期間累計上升達184%。政府雖然頻頻出「辣招」上調交易印花稅率,希望能遏止樓價上升,可惜「辣招」越辣,住宅物業的相對流動性愈底。加上政府覓地建屋遭遇重重困難,市民預計樓宇將持續供不應求,樓價將會漲不停。因此市民和投資者都瘋狂追逐樓市,結果導致樓價愈升愈高。

從一個新角度考慮安居置業問題,可以說安居不等於置業。對於擁有自置居所的市民,樓價上升會帶動其居住物業增值。雖然只是紙上富貴,但總比需要租住物業,捱貴租的市民好。因此短期應該幫助需要租住物業的市民安居,遏止租金跟隨樓價瘋狂上升,推出租務管制和租金津貼等措施。中長期措施自然是重建「置業階梯」,幫助首次置業人士「上車」。亦要提升香港作為「宜居城市」的素質,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活環境,綠色的郊野和清潔美麗的海港等。

要達到重建「置業階梯」的目標,必須尋求社會共識,開拓足夠土地。短期而言,可透過「創新」規劃、審批和建築技術的提升,更有效運用現有的土地資源。香港雖然面對人口老化,統計處推算家庭住戶將會繼續增長,直到2044年家庭住戶數目始會下降。長遠而言,無可避免要透過「互動及協作」考慮填海、棕地和發展偏遠郊野公園來增加土地供應。

以創新思維應對香港經濟發展問題

人力資源是香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因此人口老化是影響香港經濟發展最嚴重的問題


推廣聘請長者釋放勞動潛能

人力資源是香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因此人口老化是影響香港經濟發展最嚴重的問題。政府在去年發布的2015至2064年香港勞動人口推算報告上指出,香港勞動人口將於2018年到達到365萬後便會見頂,之後逐步下降至2041年的341萬。而勞動人口參與率亦會由2018年的59.1%,降至2041年的49.5%,令勞動人口參與率不足50%。人力資源下降,經濟活動自然跟隨減少。要確保經濟活力,只有提升人才的素質,而優化教育和培訓正是提升人力資源的最有效方法。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後,即時增加每年50億港元的教育經常開支,透過「互動及協作」,與各持份者共同處理教育問題。透過「創新」的新思維,促成商界與大專院校合作,為大專學生提供職場實習培訓,是有效提升人力資源的方法。

人口老化所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撫養比率上升,每一千名勞動人口要供養的長者將由2016年的216人,上升至2041年的497人。到了2041年,香港每3人便有1人是長者。勞動人口減少,政府稅收亦同時減少,但醫療和福利的開支卻大大增加,對公共財政造成很大壓力。近幾年社會集中討論對應人口老化的方案,包括全民退保、取消強積金對沖和公共年金等。這些方案希望透過財政支持,讓長者能夠安享晚年。可惜要解決「錢從何來」的問題,需要大量「互動及協作」,否則很難達致共識。如果以「創新思維」考慮問題,可重新檢視2015年政府的人口政策報告,以釋放本地勞動潛能為基礎,提升長者勞動人口的參與率。發揮政府作為「推廣者」和「促成者」的角色,向僱主「推廣」增加聘用年長人士,「促成」年長人士參加培訓和向在投保年長人士勞保時遇到困難的僱主提供協助等。長者能夠繼續服務貢獻社會,除了獲得工作上的滿足,亦有助提升香港經濟活力,減低公共財政的壓力,可謂一舉多得的方法。

以創新思維應對香港經濟發展問題

在推動創科方面,新一屆特區政府應下定決心,發揮「促成者」及「推廣者」的角色。圖為市民試玩VR產品


加大投入合理利用財政資源

香港財政儲備豐厚,2016/17財政儲備高達9,357億港元,總儲備更超過3萬億港元,足以支付港府運作超過8年,冠絕全球。理應有足夠資源,在財政上支援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可惜歷屆特區政府的理財哲學都十分保守,雖然年年有餘,財政儲備滾存豐厚,可是錯過了投資未來推動經濟的時機。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論政策如何美好,計劃如何完善,沒有充足的財政支援,一切都只是空談。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後,即時增加每年50億港元的教育經常開支,可見新一屆特區政府明顯有新的理財哲學。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是政府理財的基本哲學,問題在於如何用?過往特區政府在運用財政資源時,守株待兔等待「天時、地利、人和」,等待「政策成熟時」,始投放資源配合。新一屆特區政府應更有前瞻性地運用財政資源,創造「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有效運用財政資源對應人口老化問題,可減低因政策延後而帶來的額外醫療和社會福利開支。策略性運用財政資源舒緩房屋問題,可減低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創造「人和」。財政支援創科創新,可促進經濟結構轉型,提高經濟增長,增加政府未來財政收入,創造「天時」。及時投放財政資源,配合國家經濟規劃發展,可把握時機,投資未來,創造「地利」。期許新一屆特區政府能透過創新的管治理念,前瞻性的理財哲學,通過互動和協作的政策,為香港創造未來。

袁偉基係樹仁大學經濟與金融系副系主任及助理教授

朱蘊齡係樹仁大學經濟與金融系助理教授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