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在港發展機遇及前景

共享經濟在港發展機遇及前景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共享經濟也很切合城市的特點。圖為近日在香港出現的共享單車


共享經濟近年來在全球迅速發展,不斷刷新人們對資源配置的思路,不斷給予人們新的體驗。截至2016年,共享經濟在內地各行業的累計註冊用戶已超過31億人次,累計參與人數超過5億人。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共享經濟也很切合城市的特點,但相比於內地,香港的共享經濟發展步伐略慢。事實上,香港在共享經濟領域獨具優勢,並且潛在市場巨大,應緊隨潮流,推動共享經濟在港發展。

香港部分共享模式領先內地

Uber和Airbnb在全球範圍內均很受歡迎,目前已分別成為全球估值第一和第三的創業公司,也是最早在香港出現的共享經濟產品,但兩者在香港的運作並不是一帆風順。前者在被香港法院裁定非法後,逐漸式微,並且已經開始轉型。而Airbnb一開始在港被批評是「無牌賓館」,在接受《旅館業條例》監管後,陸續又被懷疑存在偷拍等問題。另一方面,與Uber理念相似的本地共享車平台Carshare卻做得有聲有色,因為Carshare是用戶自駕,不涉及Uber的載客問題;另一間附司機的全球租車公司Hertz也運作順利。事實上,包括BMW,戴姆勒、標緻等汽車巨頭近年也紛紛推出「以租代售」的汽車分時租賃業務。可見有時模式的差異,就決定能否滿足當地的監管要求,決定著是否能在這一方水土發展起來。

另一個啟動得比較早,但在港運作較順利的是共享工作空間(co-workingspace)。香港寸土寸金,高昂的辦公室租金,令剛剛開始創業的年輕人望而卻步。共享工作空間滿足了青年人需要創業空間、希望節省開支的要求也有助於結識其它創業團隊、交流創業資訊等需求同時不涉及複雜的監管,獲得了政府和大機構的支持。據統計,截至2017年6月,全港共有共享工作空間超過60間分布在各區。共享工作空間的市場參與者眾多,有本地大機構如數碼港、科技園、香港青年協會等,它們在自己的場所開闢出共享工作空間,也有全球領先連鎖機構如Wework,自帶一套標準化運營模式,還有一些小機構利用工廈活化政策,走小而精的路線。

共享單車幾年前開始在內地發展迅速,香港也在今年4月出現了共享單車GoBee.Bike。但可能因為開發時間倉促,時常有手機App租車失敗、扣錯款、保安漏洞等問題出現,後續未見GoBee.Bike及時、有效的應對策略。此外,香港專門的單車道較少,且多數集中在較偏遠地區,限制了共享單車發展的市場。所以目前看,共享單車在港缺乏發展後勁。

共享經濟在港發展機遇及前景

共享空間在香港很早就已出現,發展領先於內地。圖為香港某共享辦公室


數據是共享經濟核心競爭力 

共享廚房比較特殊,在香港是社企與飲食界合作,讓基層烹飪愛好者能在非繁忙時間,使用閒置廚房煮出美食,在餐廳寄賣,為基層提供創業機會。共享廚房由社企發起,其出發點不單單以商業和盈利為目的,因此本文不作過多討論。「私廚」等共享私房菜確實是共享經濟的一種模式,但因為食品安全、供應方眾多等問題,令其發展遇到瓶頸。

共享經濟在港發展機遇及前景

共享衣櫥可平價租名牌衫,受到女性用戶的歡迎。圖為香港某共享衣櫥倉庫


香港還有一些領先於內地流行起來的共享模式,比如共享洗衣機。如今在大街小巷都不難找到共享洗衣機的蹤影。共享洗衣機可視為對傳統洗衣店的替代,通過自助、標準化的形式,吸引不少用戶。

共享經濟的興起,初時混合了便利、環保理念,以及在物價上漲的大背景下,進一步壓縮工作生活成本的無奈。近幾年共享經濟逐漸向企業化、產業化發展。騰訊研究院《2017分享經濟報告:八大行業創新熱點及演進中六大展望》指出,共享經濟發展至今,至少產生了四個新變化:第一是供需雙方已經從個體參與衍生出企業;第二是出現了非閒置資源的分配,比如共享單車就是企業採購自行車供分享使用;第三是從過去單個分享經濟平台開始生態化發展;第四是個人收入變成企業收入。

在共享經濟時代,個人多點就業或多重職業將越來越普遍。多點就業如上文所述醫生線上與線下執業,以及老師、研究人員等在校外工作研究。多重職業如下班開Uber,個人多重職業可能也是拯救夕陽行業的良方。比如本港和台灣一些傳統報社已開始鼓勵員工轉為合作方,一方面增加員工創收可能,另一方面降低機構開支。

當一款共享應用要形成規模,核心競爭力就是數據,這和傳統上「渠道為王」的模式不一樣。通過數據分析使用者習慣,改進產品進一步吸引、留住使用者,成為共享應用的制勝法寶。即使數據不為自身所用,賣給相關廠商也是有價值的。比如現在有一些共享衣櫥的APP,做日常衣著或場合衣著的租賃。它們通常被視為傳統服裝店的競爭對手,但從另一個方面看,它們可以被視為市場調研機構,把收集到的使用者數據賣給傳統服裝店。

香港具資訊及知識產權保護優勢

私有的數據價值如是,公有的數據更是各行業數位化發展的基礎。在這方面,香港政府已經意識到了。2017年施政報告中提到,政府正努力推動建設「空間數據共享平台」,為政府部門以至公私營機構提供資訊基建,推動空間數據共享、支援各種智慧城市的應用發展,並配合創科局的智慧城市發展藍圖。

在共享經濟時代,香港至少有兩項優勢。第一是資訊優勢。香港是中國最開放的城市。因為資訊自由流動,香港可以最快了解世界最新科技,抓住先機,或是和內地合作分工。例如香港作為科技收集中心,然後交由深圳產業化。二是知識產權保護優勢。香港產權制度清晰,保障到位,同時匯集各類知識財產權貿易,包括科技轉移、授權、特許經營等。

香港共享經濟潛在市場巨大

筆者認為,香港在以下領域具有潛力:第一,共享知識/自媒體。香港資訊發達,社會上有不少意見領袖,因此共享知識/自媒體市場巨大。內地共享知識市場巨大,據《2016年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發展白皮書》,內地幾大知識訂閱或分享平台,「喜馬拉雅FM」、「知乎」和「得到」,用戶日活躍量分別是2554萬、974萬和215萬。知識訂閱的價格從幾元到上百元,乘以巨大的訂閱量,是價值上千億的大生意。就自媒體而言,內地亦已形成流量變現的模式,可供香港借鑒。

第二是共享醫療。內地不少重點城市已經開始線上掛號和問診,醫生也開始線上線下聯動執業,還有少量上門服務的嘗試。香港現在還未興起線上醫療,又面臨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相信未來通過共享醫療來配置醫藥醫療資源將是一個趨勢。此外,隨著遠程技術的成熟,以後遠程會診、遠程治療,包括香港內地醫院的聯動,都不難實現。

第三是共享酒店(太空艙)。共享酒店(太空艙)按時計費,產品和服務均標準化,加上香港存在住房短缺和酒店價格高昂的問題,共享酒店(太空艙)的發展有助於解決上述問題。

香港的共享經濟,還需進一步將現有的市場細分。以共享工作空間為例,可能會按行業、性質進行細分,給使用者提供增值服務。比如專門做互聯網初創企業孵化的、有專做複習備考的,等等。以住宿行業為例,將會細分為海外民宿和主題民宿等。又如二手用品,將進一步細分為二手母嬰、二手奢侈品、二手電子產品等。

共享經濟在港發展機遇及前景

不常攜帶,但一到關鍵時刻又是必需品的日常品成為共享經濟的新寵。圖為內地提供共享充電寶的裝置


特區政府相關政策待明確

有學者把共享經濟稱為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之後第三次社會革命。香港作為世界金融中心城市之一,必定受共享經濟深度影響。根據騰訊研究院的統計,截至2016年,內地共享經濟企業直接員工近30萬人,創造近1億個就業崗位。在香港,共享經濟也必將對產業結構和市民就業產生影響。產業結構方面,更多深耕共享領域的產業模式將興起;就業方面,共享經濟一方面創造新崗位,一方面也會加速淘汰諸如撮合交易環節、低技術含量的崗位,例如簡單的收銀和維護。基於這個特性,預計共享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受到工會抵制。香港工會連輸入外勞都無條件反對,更不會允許共享APP或AI威脅他們的工作崗位,他們屆時很可能對政府施壓、抵制共享經濟的發展。因此,特區政府的取態很重要。

政府現時的態度還未清晰。政府一方面強調要支持創新科技,一方面法律監管滯後於科技發展。到底是修政策支持創科,還是讓創科在現行政策裡發展,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區別對待,目前尚不明確。筆者認為,大思路是一方面要維持就業水平,保障基層市民生活,另一方面也要積極轉型,以適應新的經濟形態。畢竟香港是世界領先的自由經濟體,當新形態新技術在世界流行,香港應該順勢而上,擇機而為。

作者係資深投資經理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