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慶祥:在新時代大國成為強國的歷史方位上把握十九大報告
10月25日,中共十九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采訪十九大的中外記者見面。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發表講話 (圖:新華社)
十九大報告最應引起我們關注和思考的,是在新時代大國成為強國的歷史方位上把握所有的關鍵問題,如歷史性變革、新時代、主要矛盾、歷史使命、時代課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等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質上是新時代大國成為強國且實現強起來的理論。筆者認為,要領會十九大報告的精神,一是要全面準確梳理和闡釋十九大報告中的“新”,二是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十九大報告的歷史意義。
文|北京 中央黨校校委委員、副教育長兼科研部主任 韓慶祥
要全面準確梳理和闡釋
十九大報告中的“新”
一是歷史新變革。五年來,我國首先是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進而由此發生了“歷史性變革”,這種變革從生產力到生產關係、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國內到國際,全方位地發生了。比如說,生產力由過去的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轉向了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可以說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再比如,外交政策和國際戰略由過去回應挑戰轉向了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掌握國際話語權。這種歷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歷史性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所以它必然產生可以載入史冊的“歷史性影響”。這種影響,就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樣來總結五年的工作,是全新的思路,很深刻,避免了就工作談工作。
二是歷史新方位。歷史新方位是以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歷史性影響為基礎的。正是因為三個“歷史性”,當然也有過去中國共產黨人的長期努力和積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或新的歷史方位。在這個新的歷史方位和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共產黨人從根本上致力於實現國家強起來,由大國成為強國。這一點,是整個十九大報告的核心、靈魂,是理解所有創新的邏輯起點和出發點。
三是矛盾新轉化。上述所說的歷史性影響,核心是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也可叫變化。正如習近平同志在報告中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我們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首先應加以關注和研究的。因為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直接原因。就是說,上述所謂的歷史性影響是通過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理解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或變化,是我們理解和把握新時代、新使命、新課題的直接基礎和前提,也是理解和把握我國發展全局的哲學方法論。前不久,中共中央要求人們學習《矛盾論》、《實踐論》,確實是有啟發的:學習《矛盾論》,要理解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原理及其意義,學習《實踐論》,要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基礎及其偉大意義,理解和把握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的意義。
1981年,中國共產黨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確定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實際上講的是供需兩方的矛盾關係。也就是說人民需求很強勁,但由於生產落後而供給不足,這就成為社會主要矛盾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站在大國成為強國且實現強起來的新的歷史起點上,人民需要和整個社會供給都發生了變化。首先是需要方即人民需要的變化,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後者使得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明確地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也就是說人民群眾的需要面擴展了,需要質量提升了。其次是供給方的變化,由落後的社會生產轉化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如今,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總體上“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這就是說,現在供給方主要體現兩個特點:一是發展不平衡。例如,西北、東北幾省區相對北上廣地區還是比較落後的,這是發展不平衡;二是發展不充分。中國製造在世界上取得了卓越成績,但還需要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發展,讓發展更充分。於是,社會主要矛盾就轉化了。其實,解決新的社會主要矛盾,關乎大國成為強國,關係著實現強起來的目標。
社會主要矛盾是判斷時代發展狀況、社會發展狀況的根本依據,它從需要方狀況、供給方狀況、需要和供給的矛盾關係狀況三個根本方面,體現著時代發展狀況和社會發展狀況。我們應當從人民需要的總體狀況、社會供給總體狀況、人民需要和供給之間的矛盾關係狀況,來判定時代發展和社會發展狀況。
10月19日晚,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在北京展覽館參觀“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圖:中新社)
四是歷史新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站在大國成為強國且實現強起來的新的歷史起點上,理解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必然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之所以稱之為“歷史新使命”,第一,在於它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看作包括但又高於“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在於它是從新時代大國成為強國且實現強起來這一新的歷史方位和歷史起點來談的。過去,理論界在闡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係的時候,一些人基本上是將二者劃等號的,認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了,就等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了。實際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為歷史基礎和實踐基礎的,它包含“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又高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在習近平總書記“7.26”講話中,他提出“擔負什麼樣的歷史使命、實現什麼樣的奮鬥目標”的表述,這裡是把歷史使命和奮鬥目標區分開來的。第二,十九大報告把“四個偉大”當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的根本路徑。在十八大之前,我們基本講“兩個偉大”,即偉大事業和偉大工程;十八大凸顯了“偉大鬥爭”;十八屆六中全會講到了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和偉大事業即“三個偉大”;習近平總書記在“7.26”講話、尤其是十九大報告中正式提出“四個偉大”: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從總結經驗、治國理政、理論創新、全面從嚴治黨等方面來講,“四個偉大”具有重大意義,特別值得關注。
五是時代新課題。中國共產黨所講的社會主要矛盾與時代課題是一致的。既然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了,根本任務也會發生一定轉換,治國理政的重點也會發生一定轉換。由此,我們時代課題也應該給以新的思考和表述。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了時代新課題,就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裡,我們又是在由大國成為強國且實現強起來的新的歷史方位和歷史起點上,來談論時代課題的。
六是成果新概括。新時代、新矛盾、新使命、新課題產生也需要新理論。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推進實踐創新的基礎上推進理論創新,提出了很多具有創新性、標識性的理論成果。這個理論成果,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裡新就新在有了新表述,這種表述對過去對未來都具有整合和統領的作用和意義;有了新思想的基本內容;有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我們既要從大國成為強國且實現強起來的維度來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它本質上就是由大國成為強國且實現強起來的理論;也要從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來理解和把握這一思想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還要從“八個明確”來理解和把握堅持和發展的是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十四個堅持”來理解和把握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七是理論新飛躍。雖然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當中沒有明確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但是,在整個十九大報告中,是蘊含且也可以提煉出這個觀點的。從因果關係來講,既然有歷史新變革、歷史新方位、矛盾新轉化、歷史新使命、時代新課題、成果新概括,那就自然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
八是實踐新征程。即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劃分為“兩個十五年”或兩個歷史階段(“兩步走”戰略):從2020年到2035年,實現社會主義基本現代化,比原來的設想提前了15年;從2035年到2050年,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九是開啟新時代。這個新時代,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從五個方面來界定的:第一,這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第二,這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第三,這是一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第四,這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時代﹔第五,這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十是歷史新意義。要理解十九大報告的重大意義,必須從縱向歷史角度,橫向中共、國家、社會、人民角度來理解。無論是從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世界社會主義歷史,還是從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中共的發展歷史、新中國的歷史來看,十九大報告都為推進這些歷史作出了全新部署,是推進上述歷史的新起點。
最後一個,是表述新界定。在十九大召開之前,有很多表述都被提出來了。其中很多表述的內涵,在這次報告當中,第一次給予了明確界定。比如說精神狀態講的是永不懈怠,奮鬥姿態講的是一往無前。再比如說對偉大鬥爭的界定。進行偉大鬥爭提出來之後,理論界非常關注。有一個誤解:這個偉大鬥爭是不是類似於文化大革命的階級鬥爭?習近平同志在這次報告中,從偉大鬥爭的原因、對象、目標、實質界定了偉大鬥爭。
中共十九大首次開設“黨代表通道”、首次開通微信公眾號、按計劃舉辦6場記者招待會和8場集體采訪、34個代表團面向媒體開放……通過這場舉世矚目的盛會,世界看到了一個更加成熟自信的政黨,看到了更加開放進步的中國。圖為本刊記者馮琳在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的集體採訪活動中提問。
要深入理解和把握
十九大報告的歷史意義
首先,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來說,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後,整個世界呈現出三大矛盾、三大難題。西方文明因為具有三大基因缺陷,是破解不了這三大矛盾和三大難題的。第一大缺陷,是西方中心論蘊含著對抗的基因;第二大缺陷,是自由主義蘊含著利己的基因;第三大缺陷,是資本主導的邏輯蘊含著擴張的基因。怎樣來破解世界這三大矛盾和難題?如何來尋求世界發展的再生之路?習近平同志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第一強調的是世界觀:世界多樣;第二個強調的是國家觀:國家平等;第三個強調的是文明觀:文明互鑒;第四個講的是發展觀:包容發展;第五個講的是利益觀:互利普惠。
其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把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往前推進了,也把世界社會主義歷史大大向前推進了。社會主義這個旗幟之所以在今天還能高高舉起,正是由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煥發出勃勃生機,並不斷開辟出新的發展境界。
再次,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來看,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走向了成功,領導改革走向了成功,還在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促進中國走向了成功。這些都證明,中國共產黨是能夠應對各種風險、解決各種困難、化解各種矛盾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完全有自信把自身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建設成世界上最強大的政黨。這就是歷史新意義。
最後,從我們國家發展來看,十九大以後,我們要進一步站在實現強起來的新的歷史起點上,來完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如此,中國將更加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世界上會更有力量,更有話語權。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7年11月號
請掃二維碼 ↘關注紫荊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