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年,香港初中歷史課將增加這些內容,香港各界怎麼看?

中國歷史第二輪諮詢期今日(30日)展開,此前特首林鄭月娥的《施政報告》搶先在月中提及,於下學年起將初中中史獨立成科,藉此推動中史及中華文化。

林鄭月娥在首份《施政報告》正式落實將於二〇一八/一九學年把中史列入初中獨立必修科。

今天,香港教育局就修訂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展開第二階段諮詢,強調在課程內容上會增加教授近代史、文化史及香港歷史的比例。

其實早在去年10月,教育局就推出初中中國歷史科改革新方案,以“古今並重”為修訂課程的原則,首次提出在初中中史科中納入“香港發展”,並增加近代史的課時、文化史的內容。修訂案提出后,就引發了教育界的熱議。

為何修訂初中中史課程

現行課程自1997年開始,已經沿用了二十年,中史老師們面對著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日漸下降,學界早已呼籲改革初中中國史。

由於現行的中史偏重治亂興衰,講解朝代更替的課時較多,多數學生亦不會主動地將這些史實和日常生活聯繫,導致學生只會被動地死記硬背教材中的字句。因此修訂的課程架構中增加近代史的比重,並且將“香港發展”納入課程,初衷也是希望學生能對歷史和現實生活有更好的聯繫,讓歷史變得更加吸引。

為甚麼越來越多學生對學歷史失去興趣,這值得政府與老師深思

修訂後的初中中國歷史甚麼樣

今天的第二輪諮詢中,課程發展議會參考第一輪諮詢所收集的意見,微調課程比例,將「朝代更替」的政治史由以往六成幾增至76%;文化史會調低為14%;新增的香港史部份會維持佔10%。

目前中史科修訂內容:

  • 中一:史前至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

  • 中二:宋元、明、清

  • 中三: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其中“香港發展”屬中三的「中國近現代史」範圍,清末至民國歷史的部分,將加入民國初年內地政局如何影響香港、一九四一年香港淪陷與參與抗日活動;在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發展的部分,則集中於香港在改革開放前後發揮甚麼角色,以及回歸後香港發展,凸顯香港在中國歷代發展之中的角色與影響。

下一年,香港初中歷史課將增加這些內容,香港各界怎麼看?

新修訂的中史科課程,“香港發展”屬中三的“中國近現代史”範圍。圖為中學生參觀文物館

學界人士如何看

第一輪諮詢會后,香港中史教師會會長李偉雄提到:教育局建議以「古今並重」方向,是初中中史科發展的機遇。增加近代史在課程中的比重,實有助學生認識到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聯繫,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評會主席何漢權向傳媒表示,課程增加現代史內容,有助學生了解國家。

撰寫過中史科教科書的李求恩紀念中學教師徐曉琦認為,中史課程加入本地史部分,有助讓學生更全面及立體的學習歷史,但認為諮詢稿在涉及近代內地和香港兩地互動的史實陳述上,須避免外界政治解讀,

教育局解釋說:修訂課程期望學生能立體地認識國家的歷史,建議政治演變內容佔整體課時65%,而文化特色則佔25%,香港發展佔10%,絕非重文化史、輕政治史。

【紫荊話題】關於初中中國歷史課程的修訂,你怎麼看?

在留言區和紫荊分享你的看法吧!


相關閱讀:今日第二篇文章

紫荊雜誌《施政報告務實 落實還需貼地》


編輯:鄒李蕾

請掃二維碼 ↘關注紫荊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