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十九大新聞中心第七場集體採訪聚焦改革強軍 | 紫荊

記者:馮琳 呂英傑

10月22日晚,十九大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二樓新聞發布廳舉辦第七場集體採訪。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參謀劉芳、陸軍第74集團軍某合成旅兩棲裝甲突擊車車長王銳、空軍航空兵某團團長劉銳、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教授王飛雪接受了中外記者集體採訪。

十九大新聞中心第七場集體採訪聚焦改革強軍。 (呂英傑 攝)

有記者問,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現場聆聽了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十九大報告,最深刻的感受是什麼?王銳代表說,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有目標、有時間表,聽後非常振奮,也感受到了使命如山、時不我待。面對中外記者,4位代表侃侃而談,精彩的強軍故事讓記者們十分興奮。 4位代表的每一句發言都飽含對強軍事業、對本職崗位的感情與擔當。

劉銳代表來自於首批改裝轟-6K戰機的部隊,也是首批改裝的飛行員。劉銳說,習主席視察空軍部隊的時候,提出了“三個要過硬”的指示要求,我和戰友們一直在努力踐行。現在,我們團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開展實戰化訓練,緊緊圍繞著提高核心軍事能力,進行從難從嚴訓練,當前我們的實戰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劉銳說,我國空軍遠海遠洋訓練已經常態化、體系化、實戰化。我在這里特別想跟大家講一下幾個方面的變化。我們團是2015年3月份開始實施遠海遠洋訓練的,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兩年多了。從訓練的頻次來看,從最初的一年4次,到現在一個月多次;從機型來看,從最初的單一機型,到現在進行多機型體系訓練。

王銳說,在這次報告中,習總書記提出,新時代黨的強軍目標是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指出要建設一支世界一流的軍隊。我想,建設世界一流的軍隊,最關鍵的就是人才,沒有人才,建設不了世界一流軍隊。這些年,我們部隊在人才培養上也下了很大功夫。大家可能都注意到,每年徵兵的時候,很多大學生應徵入伍,還有一些有專業特長的特招入伍的士官,這些比較有專長或者學歷層次高的人才充實到我們部隊以後,給我們部隊增添了很多新鮮血液,讓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去打贏未來的信息化戰爭,或者高技術戰爭。

王飛雪說,她對習主席報告印象最深刻的是: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要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這是一個非常高的目標,聽了之後非常振奮。主席還在報告中提到了一點,科技興軍。國防科技的進步非常快,新的技術層出不窮,我們感到新的技術革命撲面而來。在這種形勢下,國防科技隊伍怎麼能滿足這個任務,是我們考慮最多的事。我們感覺到,信心很足,但是任務艱巨,還需要繼續努力。

劉芳談到了她對過去五年來,中國軍隊和其他各行各業一樣,建設和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的感受:首先,過去五年來,中國軍隊的“朋友圈”是越來越大了,一個全方位的國際軍事合作新格局已經逐漸建立起來了。二是我們和外軍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互信不斷加深。三是國際軍事合作的內容和形式越來越豐富。四是我們在進行國際軍事交流過程中越來越注重維權。五是中國軍隊的大國擔當體現得越來越明顯,我們軍隊更多地在國外執行維和、撤僑、搶險救災、人道主義救援任務,努力為國際社會提供公共安全產品和服務,體現了我們的大國擔當。六是中國軍隊發出的聲音越來越洪亮,中國軍隊越來越展現出一種自信和開放的姿態。

攝影:呂英傑

編輯:楊海波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