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峰:粵港澳大灣區會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極 | 紫荊

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

10月21日下午,國家發展改革委在中共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招待會,介紹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進中國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有關情況,

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居世界第一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何立峰首先回顧了過去五年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他表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認真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創新完善宏觀調控,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統籌推進區域城鄉協同協調發展,持續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紮實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有力有序有效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據何立峰介紹,從經濟增長看,在全球經濟艱難復甦的大背景下,過去四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7.2%,經濟總量從2012年的54萬億元穩步增長到去年的74萬億元。今年以來,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趨勢繼續鞏固,預計全年6.5%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將順利實現,並能夠爭取更好的效果,今年底經濟總量將超過80萬億元。

何立峰稱,幾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中國經濟約佔全球經濟總量的15%,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每年均超過30%,居世界第一位。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前景非常可期

何立峰在答記者問時,詳盡解讀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戰略意義。他說,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香港、澳門發展同內地發展緊密相連。所以在今年的7月1日,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系列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見證了國家發改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四家聯合簽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框架協議。他認為,之所以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因為其意義重大。

何立峰對此解釋道,第一,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來支持香港、澳門進一步融入到國家發展的大局當中。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更好地促進香港和澳門的發展,以及廣東,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從而更好地造福香港同胞、澳門同胞,提高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競爭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

第二,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廣東省的九個市,再加上香港、澳門,一共有56000平方公里面積,約有6800多萬人口,大灣區去年的經濟總量已經將近10萬億人民幣,大約相當於14000億美元。與世界上著名的幾個大灣區,包括東京灣大灣區、舊金山大灣區、紐約大灣區,都可以比肩。所以,通過大灣區的建設,可以打造世界級城市群。何立峰稱,這並不是簡單的“9+2=11”,應該說是“9+2>11”,能起到疊加或者乘數效應。因為這個區域的經濟規模、經濟總量,背後隱喻著的是它非常豐富的人才資源和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包括比較發達的交通網絡,並且與國內、國外經濟交往密切。所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可期的。同時,這些地區互相之間又優勢互補,這就為大灣區的建設提供了客觀的可能。

何立峰稱,在今年7月1日簽署框架協議以後,大灣區的建設加快了實質性的步伐。一是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和廣東、香港、澳門,正在加快編制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這個規劃將為未來大灣區的建設提供一個遵循和藍圖。這項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目前已經形成初稿,正在抓緊徵求意見。國家發改委為此設置了工作專班,也叫“開門辦規劃”,正是為了不斷吸收各方面意見,力求把這個規劃編制得更加科學、更加合理、更可操作,今後實施起來,能夠像潤物無聲那樣悄悄的、又比較紮實有效地開展起來。二是推進科技創新。由於深圳、廣州、珠三角的其他幾個城市,跟香港、澳門原來的經濟關係、科技合作就比較密切,在無人機、電子信息以及其他新興產業業態領域都有很好的合作基礎。所以在原有基礎上,通過落實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內容,積極溝通協商,把它變成具體的一些項目,現在已經開始取得比較好的效應。

何立峰認為,隨著這種進程的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將會成為很重要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並且這個區域比較廣闊,包括大灣區周邊都還有很多發展的空間,所以研發、生產、製造、營銷、再研發,這種循環會在這裡得到比較快的進展。通過科技的創新,包括體制機制創新,粵港澳大灣區會成為中國未來發展新的經濟增長極,發展的速度、發展的質量、發展過程中的效率和公平,還有可持續方面,應該都會走在前列。

第三,大灣區當中的互聯互通,除了通信的互聯之外,包括水路電氣、尤其在交通方面的動作力度越來越大。比如港珠澳大橋,按照現在的進展正在加速進行,爭取在今年年底基本具備通車條件。不僅僅是道路通車,還要出台政策,促進人員、資金以及其他市場流動要素的更加便利化。為此,國家發改委也正在研究相關政策,比如通關政策等等。

何立峰表示,只要大家有了這個明確的方向,而且十九大報告中非常明確地提出了要求,通過各個方面包括國家層面、廣東方面以及香港、澳門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把大灣區建設得更好。為中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大灣區應有的貢獻。

記者馮琳

攝影呂英傑

本文信息及圖片為紫荊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