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3人到8944萬人,中國最牛團隊的創業秘笈來了!
給你一個13人的團隊開始創業,但沒錢沒資源,努力28年,你能干成什麼?
如果堅持創業夢想可能付出生命代價,面對挫折,你有信心起死回生嗎?
團隊成員越來越多,事業越做越大,怎樣讓運作96年的“企業”基業長青?
面對這三個苛刻的難題,有一個創業團隊的業績堪稱“奇蹟”:
1921年,13人在上海正式建立創業團隊——中國共產黨,當時全國僅50餘名黨員;
28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到2017年,中國共產黨已擁有8944萬名黨員,中國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長期保持穩步增長。
因為這份“業績報表”,中國共產黨被網民稱為“中國史上最牛創業團隊”,而一位外國政治家更曾直言:“中國共產黨本身就是中國奇蹟。”
這支最牛創業團隊有什麼成功秘訣?一起來看。
這支創業團隊善於“自主創新”,始終站在時代的“風口”
據說,美國矽谷有不少企業是以“車庫創業”為起點的。類似的創業故事中國早就有了,不過,那群創業者的起點是一條小船。
嘉興南湖中共“一大”會址
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開幕,為了避開搜查,最後一天的會議改在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舉行。出席會議的13名代表,平均年齡28歲。這是一個妥妥的革命青年創業團隊。
團隊雖年輕,但幹事創業非常利落。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即著手研究具體國情,黨的二大在全國人民面前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革命很快出現嶄新局面。
但創業之路依然充滿荊棘。最初,年輕的革命者以為,只要把十月革命成功經驗照搬過來、運用於中國,就自然取得勝利。結果,照搬照抄導致了二三十年代的革命鬥爭屢受挫折。
如何與強大對手展開游擊戰、運動戰,如何利用對手的弱點一步步扭轉劣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最終找到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提出了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等正確原則,誕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理論——毛澤東思想。以這一創新理論指導,中國共產黨人獲得了“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三大克敵制勝法寶,事業迅速開拓,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
建國大業完成後,創新之路並未止步。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這個創業團隊又在改革開放中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這個重要的理論創新。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把創新擺在重要位置,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走出去”的高鐵、核電,“長起來”的雄安新區,全面深化改革搭起四樑八柱,中國話語世界影響持續上升……這些都是這個已經運行96年的團隊在時代“風口”幹事創業的新成就。
這支創業團隊定位清晰,不忘初心:為人民服務
你會為什麼創業?情懷、理想還是抱負?
不妨聽一聽這支創業團隊的“初心”:為人民服務!
“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這是毛澤東在追悼張思德的會上的講演。為了這一個共同的目標,無數革命事業的創業者走到一起來了。
因為從一開始就定位於“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擁有獨特“算法”,在他們的計算程序裡,真正的價值基礎是民眾,沒有民眾支持,“神馬”實力都是浮雲。即便是小米+步槍,只要有人民群眾支持,就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則有另一套算法:全美械裝備+飛機+大砲+美國人支持,他們以為憑這些就能徹底打敗中國共產黨。
結果,淮海戰役66天激戰,60萬人民解放軍+543萬支前民工的“算法”打敗了80萬國民黨軍隊,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國局面亦基本上解決。
人民的“獨輪車”推出來的是更多的勝利。
對這一點,中國共產黨堅信不疑。依水行舟,忠誠為民,成為貫穿中國革命和建設全過程的一條紅線。翻開中國共產黨的黨章,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赫然在目。世界上再沒有哪個“創業團隊”,會將如此明確的長期目標放入綱領中,並且有能力帶領人民實現這些目標。
對此,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恩格爾感嘆:“當中國為了下一代而制訂規劃的時候,我們的一切計劃都是為了下一次選舉。”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目標明確,並始終為這個信念而努力,是這個創業團隊不斷創造“奇蹟”的原因所在。
這支創業團隊不懼失敗,96年來一直“擼起袖子加油幹”
創業者無不渴望成功。
但機會並不青睞情懷和理想,勝出的往往是不怕挫折、執行力卓絕的團隊。
中國共產黨的“創業史”不乏挫折,最初的創業團隊中也有人退出,有人動搖,甚至還有人背叛了最初的創業夢想,但更多的人留下了,不怕挫折,96年一直堅持“擼起袖子加油幹”。
他們不畏犧牲。 “我從入黨那天起,就準備為革命而死!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和你們拼到底!”共產黨員崔文運1934年犧牲前如是說。
他們不怕征途艱險遙遠。南昌起義後,革命隊伍一度只剩下幾百人,一些人擔心“紅旗還能打多久”,毛澤東站出來,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鼓舞人們。接下來,從反圍剿到兩萬五千里長征,從開闢抗戰敵後戰場到“百萬雄師過大江”,敵人越來越強大,但只要一聲令下,革命戰士就前進、衝鋒、戰鬥,想盡一切辦法克服困難、戰勝敵人。
他們甘於奉獻。和平建設時期,這種執行力是“鐵人”王進喜的艱苦奮鬥,是焦裕祿的忘我奉獻,是甘當“燃燈者”的法官鄒碧華的鞠躬盡瘁。
除了特別能戰鬥、能吃苦,這支最牛創業團隊的執行力還體現在速度上。
“如果讓我說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那就是中國完成事情的能力和完成事情的效率。”智利駐華大使豪爾赫·海涅口中的“中國速度”,展現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職業治國梯隊釋放出的強大執行力。
十八大以來,從外交到經濟,從科技到民生的深刻變化,是這個創業團隊的最新“傑作”:“中國天眼”落成啟用,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網購成為中國“新四大發明”,過去5年平均3秒就有1人跨過貧困線……百般挑剔的西方媒體和政客都不禁感嘆:“美國人在那兒吵的時候,中國人已經開始幹了”。
如今,“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動員令已經發出。中國共產黨要實現更偉大的創業目標,還要奮鬥,再奮鬥。
這支創業團隊嚴於律己、自我淨化力超強
創業小團隊要成長壯大,靠什麼?答案中必須有這兩個字:規矩。
“無規矩不成方圓”。從13人到8944萬人,鐵的紀律貫穿了中國共產黨創業的全部歷程。
關於黨的紀律,幾代領導人都反復強調過。
革命年代,毛澤東就說過,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源於革命時期。 1949年3月,黨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京時,毛澤東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以“趕考”來提醒全黨始終頭腦清醒,自覺自律。
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多次談及理想和紀律問題,並把它們稱之為“我們的真正優勢”。他指出,我們這麼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 ……這兩件事我們務必時刻牢記在心。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講得最多、最深刻的問題就是全面從嚴治黨。從中央八項規定落實,“四風”整治,“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零容忍、全覆蓋、無禁區的反腐敗鬥爭,到正在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央管黨治黨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力度空前。
看看下面這幾行數字吧:
5年反腐鬥爭中,中央紀委共立案查處中管幹部280多人,全國紀檢監察機關給予紀律處分140.9萬人。周永康等曾位居要職的腐敗分子紛紛落馬。
5年黨風建設中,全國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17.61萬起,處理黨員幹部23.9萬人。
反腐,是壯士斷腕,海內外震動可想而知。習近平說:“不是沒有掂量過。但我們認准了黨的宗旨使命,認准了人民的期待。”
回應人民期待,不忘初心,這是中國共產黨創立的事業“基業長青”的原因。十九大召開在即,這支最牛創業團隊又將開拓哪些新的事業、爭取哪些新的勝利,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內容來源於人民日報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