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作為魯平手中王牌的那七封信件 | 延伸閱讀

“為了要到7月1號凌晨,準時把他的米字旗下來,我們的五星紅旗上去,這個里面費了很大功夫,雙方預演了好多次,一分一秒都不能差,操練了好幾次,就是到凌晨,一下就……” ——前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魯平

1997年7月1日零點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升起,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後來魯平回憶道:“那個時候我在台上,眼看著英國米字旗下來,五星紅旗上去,我真哭了,我掉眼淚,我真掉眼淚。”作為“一國兩制”的實踐者,身為前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魯平親歷了與英方談判以及香港回歸籌備的全過程。

在香港回歸10周年接受採訪時,魯平憶起會當年的人和事,那些曾經經歷的細節,那些曾經的對手或是今日的朋友,那歷史長河中已被銘記下來的瞬間,都深深印在他的腦海。

“我有一張王牌在那裡。

“什麼王牌?

“兩個外長交換的七封信件

1992年10月7日,末代港督彭定康(Christopher Francis Paten)發表首份施政報告,公布了對香港現行政制作出一系列重大改變的所謂政改方案,其中包括單方面宣布1994—1995年的選舉建議。

彭定康公布政改方案後,於同年10月20日抵達北京訪問,10月21日一整天,時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魯平同港督彭定康在釣魚台國賓館舉行了兩輪會談。

魯平主任即對“政改方案”的主要幾點逐條據理作出駁斥。在談到立法會選舉委員會的組成問題時,彭定康否認1990年中英對此有過協議。

曾經作為魯平手中王牌的那七封信件 | 延伸閱讀

魯平主任問他:彭定康先生,有個中英兩國外長交換的七封信件,你知道嗎?他聽後,似乎一無所知,轉身問他的陪同人員,有嗎?陪同人員說,有,於是從公事包裡掏出,放在彭的面前。彭看了很久,長時間不語,後突然說,你們不能公布這些秘密文件!魯主任堅定地回答,你堅持不改,我們就要公布。數小時的激烈爭論就此不歡而散。

(會談參加者陳滋英副主任對現場的描述,故事收錄於《紫荊》雜誌2017年12月號特稿

10月28日,中英分別公布了這七份文件,七份書面信息公布後,在香港和倫敦政商界人士中引起了廣泛反響,特別是香港主流民意推動中英雙方繼續坐下來,就港英最後一屆三級架構的選舉,即1994—1995年選舉安排進行磋商,達成政制上實現“直通車”的安排,圓滿實現政權的順利交接。

七份文件與香港基本法

中英兩國外長經過七份書面信息的磋商,已達成協議和諒解的,均在香港基本法中依法定程序予以落實;英方對立法機構所表達的關注,也在香港基本法中予以明確或作出相應規定。這些內容主要集中在四個問題上:

1) 港英立法局首次直選議席的數目和特區立法會民主進程的發展

2) 關於1995年選舉委員會的組成

3) 關於立法會議員的國籍限制

4) 關於立法會分開計票的問題

第一份是赫德外相致函錢其琛外長:

曾經作為魯平手中王牌的那七封信件 | 延伸閱讀

香港總督已向我匯報了他上星期訪問北京的情況。我認為,訪問十分重要,因為它使雙方增進了對對方觀點的了解,尤其是有關政治發展問題上的觀點。

當時的中文譯文對“政治”和“政制”尚無嚴格區分,此處應譯為“政制”。

赫德外相在第一份文件中,反復強調“將中方建議1999年席位的數額(24席)提前至1997年實現”,這就意味著,港英立法局1995年直選議席為24席。

錢其琛外長於1990年1月20日在第二份文件中明確答覆赫德外相:

曾經作為魯平手中王牌的那七封信件 | 延伸閱讀

中方於1月15日就香港政制發展問題提出了一項新建議,這是我們在此問題上所做的積極努力和重大讓步。考慮到各種因素,中方不能同意外交大臣閣下關於將199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立法機構直選部分比例定為百分之四十的建議。但是若英方同意中方在15日建議中所提的1997年及其後各屆立法機構的直選部分比例(即:總數60名,1997年佔百分之卅三點三,1999年佔百分之四十,2003年佔百分之五十),為了實現1997年前後政制上的銜接和政權轉移的平穩過渡,中方願意考慮英方把1991年立法局的直選議員從15名增至18名的想法。

對中方的讓步,赫德外相在1月31日的第三份文件中,仍堅持原有主張,不肯鬆動。

對此,錢外長在2月3日的第四份文件中堅定地表示:

曾經作為魯平手中王牌的那七封信件 | 延伸閱讀

正如外交大臣所知道的那樣,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即將召開會議,作出最後的決定。如果英方不能接受1月20日我向你轉達的信息中所提出的建議,那麼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就只能按原方案作出決定。我想外交大臣非常清楚地了解,基本法的起草完全是中國的內部事務。

另外,基本法中提到一項新的條款,將立法局成員的外籍人士數字限制在總數的百分之十五,這在香港引起了關注,將給連續性設置嚴重障礙,也很難實施。

2月6日,英方在第五份信息中對此要求澄清:

曾經作為魯平手中王牌的那七封信件 | 延伸閱讀

“如立法會中外籍候選人超過百分之十五,如何取捨;只在香港享有居住權的非華人永久性居民是否亦受此限制,英方認為此類人應視為香港人。”

現實情況是,在香港永久性居民的構成中,包括持有效旅行證件在香港居住7年及以上的非中國籍人士。立法會容納一定比例的外籍議員,是適合香港永久性居民構成狀況的一種安排,但必須有一個限額。

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政制專題小組建議,規定香港特區的非中國籍或擁有外國居留權的香港特區永久性居民,被選為立法會議員的人數不能超過全體議員的15%。英方從傳媒的報導中獲悉後,對此提出了種種問題。

中方在2月8日第六份文件中作了答覆:

曾經作為魯平手中王牌的那七封信件 | 延伸閱讀

基本法必須對下列兩種人在特區立法會的席位數目加以限額規定:一種是外國人,即非中國籍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另一種是在外國有居留權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採取後一種人包括在內的措施,完全是由於英國單方面公布給予五萬個家庭以“完全的英國公民地位”所引起的,英方自稱在香港立法局沒有國籍限制的說法是與香港的歷史事實不符的。至於限額幅度,起草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將會作出決定。

在中方的一再堅持下,赫德外交大臣在2月12日的第七份文件中,終於同意了中方的建議:

曾經作為魯平手中王牌的那七封信件 | 延伸閱讀

我現在準備就以下文字同中國政府確認一項諒解。如果《基本法》最後文本中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機構中的直選席位在1997年為20個,在1999年24席,在2003年30席,英國政府準備將於1991年實行直選時把直選議席限制在18席。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錢其琛,在後來撰寫的回憶錄中寫道:

“七份外交文件表明,在基本法定案時,雙方就香港政制發展的進度正式達成了協定和諒解。此時,英方不得不遵守同中方磋商一致和與基本法相銜接的原則。”

香港回歸親歷者魯平的精彩故事

曾經作為魯平手中王牌的那七封信件 | 延伸閱讀

今年是魯平先生誕辰90周年,《紫荊》雜誌最新一期(12月號)收錄了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張曉明回憶魯平先生的紀念文章,這則“七封信件”的故事亦在文中有精彩描述。

該篇紀念文章用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講述魯平同志對當時的“港澳新兵”張曉明的悉心培養和關懷,更回憶了這位香港回歸籌備階段的親歷者是如何捍衛中國利益。

歡迎關注本期《紫荊》雜誌,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已經發布於本期的首文推送

原文作為特稿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7年12月號

參考文獻:

中央電視台《鲁平:亲历香港回归筹备全过程》紀錄片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香港文史編輯委員會《紫荊花開映香江–香港回歸二十週年親歷記》


編輯:鄒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