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小藍車已死,下一個“死亡案例”會出現在香港嗎? | 深度
近年,內地共享單車概念火爆,但品牌眾多,市場爭奪戰打得火熱,“泡沫爆破”風險湧現,繼悟空、3Vbike和町町、酷騎單車等公司先後倒閉後,曾號稱是第三大共享單車的“小藍單車”日前也熬不過寒冬,宣布倒閉。
無疑內地共享單車面臨洗牌潮,那麼毗鄰的香港市場情況又如何呢?
內地共享單車“泡沫爆破”風險湧現(來源:AP)
據報導,目前小藍單車拖欠供應商款項高達2億元,涉及70餘家供應商,大部分供應商的拖欠款項在100萬元左右,部分供應商被拖欠款高達800萬元。
11月16日,小藍單車、野獸騎行創始人李發表公開信承認“融資失敗”、“錯失併購”、“財務惡化”等運營現狀,並聲明小藍單車將全權交給協力廠商拜客出行代理運營,但拖欠薪資和押金退還問題仍待處理。
今年市場共享單車使用者規模預計將達2.09億人(來源:AP)
全球領先的協力廠商權威互聯網資料機構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最新發布了《2017年夏季中國共用單車市場研究報告》:iiMedia Research資料顯示,今年市場使用者規模預計將達2.09億人,增速將達646.4%,到2018年預計增長至2.98億人。
從數據上看,共享單車市場確實是一塊肥豬肉,業者都想從中分一杯羹,但從過去的共享經濟來看,相互競爭在所難免,面對同樣的客戶群,各自運營一個平台,所付出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內地的市場份額90%以上被ofo和摩拜兩大巨頭瓜分
目前,內地的市場份額90%以上被ofo和摩拜兩大巨頭瓜分了,鬥個你死我活,二線的中小型共享單車公司生存壓力極大,加速了其轉型、併購或倒閉的進程。
確實,二線共享單車公司競爭越來越激烈,行業洗牌也越來越快,除了摩拜、ofo這樣的巨頭,對其他公司來說,在彈盡糧絕之前被收購,或許是最好的出路。
這股共享單車風潮於今年初吹到香港,GoBee.Bike 4月殺入香港,在沙田、馬鞍山、大埔等地都放置共享單車,每半小時收費5塊港幣,另外要交付信用卡押金399港幣。
GoBee.Bike 4月殺入香港
在香港,共享單車經濟市場起步不久,目前還是由GoBee.Bike一家獨大,雖然之後Hoba Bike、Obike及Ketch’Up Bike相繼加入共用單車戰團,但都未足以成為競爭對手,故此暫時未必會像內地小藍車這些中小型公司,遇到品牌競爭,行業洗牌的問題。
也許在人口密度這麼高的香港,為共享單車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可能性質疑,因為香港人的房子小,騰空一個位置存放單車,可謂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此業者想要在市場上分一杯羹,首先得解決單車停放的問題。
共享單車在很多城市運作還算良好,但在香港卻艱難重重,在推出市場初期已經引起各種爭議,慢慢隨著單車數量的增加,共享單車阻礙道路,佔用共享單車停車位的批評就不絕於耳。
至今仍然引發違泊、佔用公共空間等爭議,更有部分單車懷疑被人惡意破壞,甚至扔進河裡。
不少單車懷疑被人惡意破壞,掉進城門河
佔據了公眾停泊位、衝擊傳統單車店生意。這也令不少網友猜測這些被丟進城門河裡的共享單車是不是附近單車租賃店的人幹的。
不過,在網上也有不少人抨擊GoBee.Bike的共享單車,主要的觀點是圍繞著共享單車佔用了公眾單車停泊位,阻礙了市民停泊自己的單車,以及對傳統單車店造成了不公平競爭。
由於不斷有市民反映,共享單車佔用了大量公共單車泊位,又有不少共享單車被隨處停泊在公眾地方,對行人及其他單車使用者構成不便。民政總署因此出動,在沙田、大埔和北區民政署在四至七月採取打擊違泊單車聯合行動時,一共充公了13輛GobeeBike 。
今年當局清理了146輛共享單車
運輸署曾表示,截至今年9月30日,相關部門共執行了458次清理違例停泊單車聯合行動並合共清理了約11 000輛單車,當中約146輛屬“共用單車”。
根據《道路交通(泊車)規例》(第374C章)第8條,任何人不得在非指定泊車處停泊車輛(包括單車),亦不得在泊車處連續停泊車輛超過24小時;
《土地(雜項條文)條例》禁止不合法佔用未批租土地;而《簡易程式治罪條例》則禁止放置任何物品以致對人或車輛造成阻礙、不便或危害等。
關於香港能夠用於單車停泊的公眾單車泊位。截至今年九月底,全港約有58 000個公眾單車泊位。運輸署會不時檢討各區的單車泊位需求,在有需要時按區內的情況及可行情況下盡量增設單車泊位。
本文已獲授權轉載自橙新聞(ID:HKOrangeNews)
編輯: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