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我與地壇》 | 朗讀

上周,紫荊推出了“朗讀”欄目,向大家推薦了粵語朗讀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的一篇短文《鐘錶室:從清朝一直傳承至今》。

今天我們給大家節選的是史鐵生先生的散文集《我與地壇》選段一。

朗讀者| 鄒李蕾(普通話)

(滑動對照原文)

我與地壇(一)

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上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四百多年裏,它剝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

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

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圖。正如我在一篇小說中所說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裏,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麽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我在那篇小說中寫道:沒處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這園子裏。跟上班下班一樣,別人去上班我就搖了輪椅到這兒來。園子無人看管,上下班時間有些抄近路的人們從園中穿過,園子裏活躍一陣,過後便沉寂下來。園牆在金晃晃的空氣中斜切下一溜蔭涼,我把輪椅開進去,把椅背放倒,坐著或是躺著,看書或者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趕那些和我一樣不明白為什麽要來這世上的小昆蟲。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麽,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著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這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

除去幾座殿堂我無法進去,除去那座祭壇我不能上去而隻能從各個角度張望它,地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無論是什麽季節,什麽天氣,什麽時間,我都在這園子裏呆過。有時候呆一會兒就回家,有時候就呆到滿地上都亮起月光。記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裏了,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誌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麽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後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麽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準備考試的時候,忽然想起有一個長長的假期在前麵等待你,你會不會覺得輕鬆一點?並且慶幸並且感激這樣的安排?

有人大多數讀者寫作時青睞與讀者對話,而史鐵生的對話對象則是他自己。他與地壇結下的不解之緣也要從這裡起⋯⋯

二十多歲時,一場重大變故導致他的雙腿完全癱瘓,往後的日子便與輪椅形影不離。在面對命運突如其來的打擊下,史鐵生幾乎陷入望,痛苦過、憂鬱過、迷茫過、怨恨過⋯⋯

當地壇“闖”入他的生命,一切變得不一樣了。15年間,他“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

這個如避風港灣般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帶給他平靜,帶給他對生命、自然、時間、命運、輪迴和信仰的思考,亦帶給他頑強生活的動力。

史鐵生《我與地壇》 | 朗讀

史鐵生與地壇

正是因為有著獨特的情感,史鐵生創作了《我與地壇》。這是一篇充滿哲思的長篇抒情散文,也是上世紀90年代中國當代文學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在《我與地壇》一文中,史鐵生先生寫了他在地壇的所見所聞,表達了對母親的思念,也用簡潔、樸實、直白的語言抒發了對命運與生命的理解與感悟。本文選段一就是摘錄的這部分內容,直擊心靈,賦予力量。

史鐵生《我與地壇》 | 朗讀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史鐵生《我與地壇》 | 朗讀

史鐵生《我與地壇》 | 朗讀


策劃編輯 | 李惟

歡迎點讚並轉發到朋友圈

轉載請留言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