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派陷回歸以來最大低潮‭ ‬ 圖謀“整合”欲反撲

|香港 韓成科

反對派碎片化嚴重,時有內訌發生,此次圖謀“整合”意欲反撲。圖為早前以辱華粗口罵內地學生的激進“本土”分子、香港中文大學前學生會會長周竖峰(左)與社民連人員(右)爆發衝突(資料圖片)


在反對派吹風點火煽動下,過去幾年香港社會出現嚴重撕裂,這種緊繃的社會氣氛隨著習近平主席“七一”視察香港和新一屆特區政府成立而出現逆轉,民意對政治攻訐愈來愈反感,民情出現了急速的轉變。在這種政治氛圍下,反對派亦加緊“策略調整”,圖謀進行反對勢力的“大整合”,一方面傳統“泛民”要與激進本土派“大和解”,重新搭建“大台”,糾集力量應付補選;另一方面,戴耀廷針對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拋出所謂“風雲計劃”,圖在反對派中搞“攻守聯盟”。與此同時,外國勢力也密集出招,炒作議題,為反對派打氣鼓勁。這些都不是偶然事件,反映幕後操盤人正在重新部署,讓反對派積聚力量,為下一階段的政治“反擊”及補選作準備。可以預期,即將來臨的補選,將會是一場硬仗,反對派未必會像上次新界東補選般再出現嚴重分裂。建制派要打好補選一仗,關鍵還是要做好自己,尤其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在關係港人利益的問題上,必須敢於亮劍。

不久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就施政報告進行的即時跟進調查顯示,評分達到62.4分,是回歸以來第三高,主要原因是這份施政報告在市民關心的房屋、社福、發展等問題上提出了不少新建議、新方向,包括推出“港人首置上車盤”、新的交通補貼計劃等,切實回應了市民的訴求,不少建制派及反對派提出多時的建議,都有被採納。所以,連反對派也認為要全盤否定這份施政報告十分困難,只能繼續糾纏政改議題,指施政報告沒有觸及政改云云。

反對派陷入回歸以來最大低潮

反對派的本質和定位是靠反政府而來。經過這幾個月時間的“交鋒”,反對派也知道林鄭是一個極不容易對付的對手。首先,林鄭儘管原則立場上堅守底線,但對於反對派卻一直展現善意,尤其在補選安排上,反對派要“全面開戰”卻找不到“下手”的地方。而且,林鄭強於施政,首份施政報告針對經濟發展、置業安居、交通費高昂等難題推出組合拳措施,展現了功架,也得到市民認同,反對派也難以公然反對。更重要的是,目前社會氣氛趨向平穩,民意的鐘擺求穩求發展,不希望見到社會對立,認為應該給予時間和空間讓林鄭施政,現時社會並不具備發動大型政治對抗的基礎。再加上法庭將多名違法抗爭者判處入獄,對反對派的支持者產生了較大的震懾力。反對派雖曾發動示威遊行,但反應不佳,影響微弱,正暴露其民氣不就、動員無力的困境。

目前反對派正處於回歸20年來最大的低潮,這不但反映在立法會議席上,更體現在其不斷流失的市民支持上。早前發動針對法庭及律政司司長的示威遊行,完全未能引起市民共鳴;“盲反”“一地兩檢”,罔顧主流民意,以至死抱老黃曆不放,繼續其對人不對事、逢政府必反的思維等,都與主流民意背道而馳。反對派現正陷入“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的惡性循環之中。

反對派當然知道形勢不利,所以近日亦開始調整策略,不敢再與政府硬拚,也不再輕言發動大型街頭對抗,以免進一步消散民氣。同時,為了應對之後“一地兩檢”、《國歌法》本地立法以至補選等連場“大仗”,反對派也開始進行大型串聯捆綁。眾所周知,2014年“佔中”的其中一個後果,就是拆去了反對派的“大台”,令反對陣營出現碎片化。一班激進“本土”派人士拒絕聽從傳統反對派的指揮,拒絕與其合作,自立門派組建政治組織與傳統反對派分庭抗禮。

“佔中”失敗後,反對派陷入內部互相攻訐之中,進一步分裂成不同陣營,除了傳統反對派之外,還有社民連、人民力量等激進派,以及“本土”派、自決派、“港獨”派等,令反對派的碎片化愈趨嚴重。然而,面對目前於其不利的政治環境,反對派形格勢禁之下也開始出現“大和解”的呼聲,尤其是在立法會宣誓一役元氣大傷的激進“本土”派,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這為幕後操盤人提供了“重整”反對勢力的機會。

反對派重建大台 搭建區選聯盟

終於,在“佔中”3周年的時間,梁天琦和黃台仰,這兩個一直視傳統反對派為敵的激進“本土”派頭面人物,雙雙接受訪問,提出要與傳統反對派對話,化解紛爭“重修舊好”。黃台仰更指,“本土”派於去年梁游宣誓一事中有所覺悟,“意識到一盤散沙”,難以守住陣地,所以開始與傳統反對派及自決派溝通。為表“誠意”,他還透露明年立會補選,梁游、青年新政以至“本民前”都不會派人參選九龍西和港島。言下之意,等於是讓路予傳統反對派,以換取他們在新界東支持他們屬意的張秀賢。

事實上,激進“本土”派經過前一段時間的打擊之後,已江河日下,要生存唯有與傳統反對派抱團取暖。至於傳統反對派正陷入嚴重低潮期,雖然過去與激進“本土”派、自決派有不少恩怨,但在選舉利益面前,也願與他們重新合流,以應付明年的選戰。

另一邊廂,戴耀廷近日在大力宣傳其所謂“風雲計劃”,這其實也是反對派謀劃合流的其中一步。所謂“風雲計劃”實際上是一個針對2019年區議會選舉的協調計劃。現時反對派有意參選區議會選舉者大約200人左右,連一半區議會議席也覆蓋不了。“風雲計劃”就是要為反對派在區選“徵兵”,招攬100至150名“政治素人”參選未有人有意向參選的選區,尤其是建制派自動當選的選區,圖謀藉此在區選中“攻城掠寨”。而“風雲計劃”更會主動協調反對派參選人,在社區上進行資源分配,以配合原來“民主動力”的協調工作,加強反對派在區選的指揮能力,實現反對派的選舉整合。當然有人會質疑戴耀廷是否有能力做到這個協調者角色。但如果幕後操盤人發力推動,再加上各反對派政黨支持,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絕不能掉以輕心。

反對派陷回歸以來最大低潮‭ ‬ 圖謀“整合”欲反撲

黃之鋒、周永康及羅冠聰(由左至右)因2014年衝擊特區政府總部而於今年被判入獄。圖為三人在獄中


外國勢力公然干預港事

意為反對派打氣

必須指出的是,反對派的“大整合”不可能單靠個別人士的意願、梁天琦伸出橄欖枝就可以達到,其背後必定有強大的力量推動,藉此在反對派陣營重搭“大台”,積聚力量,劍指補選。

眾所周知,近一段時間來,外國勢力已毫無顧忌地干預香港,雖不著調但卻高聲對香港事務指手劃腳。先有前港督彭定康來港為黃之鋒、周永康及羅冠聰等人的違法行為張目,並表示香港社會應該有討論“港獨”的自由。及後,英國保守黨人權委員會副主席羅哲斯更擬來港,借探訪被囚的黃、周、羅為名,炒作所謂“政治審判”,被拒之門外後更是吵鬧不休。英國首相竟然還對此“開腔”稱向中國及香港政府“提出交涉”。一些反對派人士也“急切切”地配合製造輿論聲勢。同時,12名來自英美等國家的“人權律師”又糾集到一起發表公開信,聲稱從黃、周、羅遭覆核刑期後被判入獄一事,看到“一國兩制”核心的法治精神及基本自由正受到嚴重威脅,誣稱“雙重定罪”亦有違香港的法律原則云云。

外國勢力的連串行動絕非偶然,明顯有意為陷入低潮的反對派打氣,以顯示所謂國際社會和輿論的支持,並企圖將黃、周、羅等人塑造為“抗爭英雄”,將他們變成“抗爭的圖騰”,與反對派一唱一和,企圖提振其聲勢。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外國勢力很可能會更加密集、更加赤裸地插手香港事務,與反對派互為表裡擾亂香港,香港各界應該高度警惕。

對於當前香港形勢,既要看清整體上出現了根本性好轉,也要看到反對派正出現新動向、新策略,正在圖謀整合反撲,外國勢力也在虎視眈眈。對此,必須早作準備,在多場戰線上早作部署。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對香港事務也應作如是觀。

(作者係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編輯:李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