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濟世‭ ‬與時並進 ——訪仁濟醫院董事局主席嚴徐玉珊

自1962年仁濟醫院董事局成立運作至今,仁濟醫院已發展成一個員工超過4,500人,服務單位接近90個,服務範疇遍及醫療、教育、社會福利、援助基金及靈灰安置等方面的大型慈善機構。今年適逢仁濟50周年金禧誌慶,第50屆董事局主席嚴徐玉珊接受了《紫荊》雜誌記者採訪。

|本刊記者 黎知明 周馬麗

嚴徐玉珊 (《紫荊》雜誌記者 黎知明 攝)


源自荃灣 面向全港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仁濟醫院的起源,其最大的特色是什麼?

嚴徐玉珊:一百多年前,荃灣又名“淺灣”,是個落後的小鎮。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荃灣發展為香港第一個衛星城市。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醫療設備不足以應付當時的人口需求,市民遇有較嚴重的疾患,只能前往九龍等地求醫。所以,荃灣的一眾熱心商人與地區人士,如葉德範先生、董之英先生、查濟民先生、周文軒先生、鄭植之先生等,發起籌辦了仁濟醫院。

1962年,仁濟醫院董事局成立,大家齊心向當時的政府爭取撥地、撥款與籌款。邱德根先生後來亦擔任仁濟醫院董事局第一屆主席,並正式向政府申請興建醫院。經過多番努力,仁濟醫院終於在1973年正式落成。

不斷創新求變,一直與時並進,是仁濟的特色。同一些有悠久歷史的本地慈善機構相比,仁濟算是比較“年輕”的,多年來我們積極面向全港,拓展多元化服務,使我們能夠接觸到不同層面及需要的市民,尤其近年,我們在不同範疇開辦了不少創新且迎合市民需要的服務:如在2010年,開設全港第一間為認知障礙症患者提供服務的卓智中心;2011年推出社會企業——“仁濟樂在家”專業陪老服務,以鼓勵長者實踐“居家安老”的目標;2013年與蓬瀛仙館合作興建的“思親公園”骨灰龕場正式投入服務等等。

記者:在仁濟醫院的發展過程中,有哪些經歷令您印象深刻?

嚴徐玉珊:我每天都會留意報章新聞,發現有急切需要援助的個案,就會第一時間聯絡“仁濟緊急援助基金”負責人,儘快為受害人或其家屬作出援助。

2015年的慈雲山車房爆炸事件令我感觸很深刻。事發前,遇害的士司機正在和太太講電話,掛線後,太太在家中聽到外面傳來一陣爆炸巨響,即時萌生不祥預感。她怎會想到,那通電話竟成了丈夫的遺言。“仁濟緊急援助基金”即時撥款作出援助,我亦隨團隊慰問他們,這件事至今還讓我非常心痛。

在仁濟醫院的發展過程中,也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我的丈夫嚴玉麟是仁濟醫院前主席,他擔任主席那一年是2003年,當時正值“沙士”期間,社會氣氛低落。我記得當年陪同丈夫出席其就職典禮時,人人都戴著口罩和手套前來觀禮。那年的仁濟醫院籌款亦遇到不少困難。“沙士”過後,為表揚前線醫護人員及社會各界在“沙士”一役中表現出來的奮不顧身的專業精神,仁濟醫院聯同無綫電視與商業電台在紅磡體育館,合辦了一個“醫護群英響全城”演唱會,很多當紅的明星都參加了演出。

仁心濟世‭ ‬與時並進 ——訪仁濟醫院董事局主席嚴徐玉珊

2003年,仁濟醫院前董事局主席嚴玉麟與參加“醫護群英響全城”活動的演藝界明星合影


六大慈善機構之一 服務範疇廣泛

記者:目前仁濟醫院有哪些服務?

嚴徐玉珊:仁濟醫院發展至今已成為香港六大慈善機構之一,目前員工已經超過4,500人,服務範疇廣及醫療、教育、社會福利、援助基金及靈灰安置等。截至2017年9月,服務單位接近90個,包括中醫、牙科、眼科及血液透析診所共20間;中小學及幼稚園/幼兒中心23間;為嬰幼兒、長者、殘障人士提供照顧服務的社會服務單位42個。另外,本院亦開辦社會企業,並設有不同的援助基金,為嚴重殘疾、癱瘓、更生人士,以及遇到天災意外的家庭提供經濟援助。

記者:未來仁濟醫院有什麼發展計劃或重點項目?

嚴徐玉珊:未來,仁濟醫院有以下發展計劃和推進的項目。

綜合醫療。由於市民大眾對各項醫療服務的需求均十分殷切,本院將於2018年第一季在深水埗區開辦本院首間結合中醫、西醫及牙科服務的綜合醫療中心,以提供一站式優質服務予廣大市民。

醫療服務。仁濟醫院近來已開展和即將開展的項目眾多,涵蓋擴展深切治療部、增設病房、病房設長者友善設施、擴充日間醫院、擴充內視鏡設備及服務等方面:獲錢曼娟永遠顧問慷慨捐款約3,578萬港元,用於增加仁濟醫院深切治療部的醫護儀器及設施,進一步強化本院深切治療服務,預計2018年內完成;獲醫院管理局撥款於2017/18年度增設兩個病房,一個是急症內科病房,另一個為骨科復康病房,合共提供63個病床,院方現正全力籌備;綜合服務大樓3個延續護理病房進行裝修工程,並加設長者友善設施,如病人運輸系統、大型指示牌、顏色分區及閱讀空間等;2012年設立的“蘇陳偉香日間長者復康中心”經擴充並遷址,於2016年7月正式啟用,易名為“蘇陳偉香長者日間醫院”,面積較前址寬敞,可容納更多嶄新電子儀器及復康配套設施;添置一系列先進的內視鏡檢查及診斷儀器,以配合政府撥款擴充本院內視鏡中心之工程計劃,讓更多有需要的病人受惠。

社會服務。醫院新增服務單位,“蓬瀛仙館睦鄰社區服務中心(九龍城)”與“蓬瀛仙館聯和睦鄰社區服務中心(粉嶺)”均已於2016年10月投入服務;成功投得位於上水祥龍圍邨服務設施大樓的輔助宿舍服務營辦權,為31位有需要的智障人士及肢體殘疾人士提供家庭式住宿服務;“何德心伉儷輔助宿舍”已於2017年3月提供服務。成功競投新項目、擴大受益人士:成功投得康樂文化事務處轄下度假營“曹公潭戶外康樂中心”的餐廳、小食亭、自助售賣汽水機及燒烤場的營辦權,已於2017年9月1日投入服務,以期透過社企形式為殘疾人士提供就業機會、餐飲及銷售訓練,並以商業模式營運;競投位於荃灣沙咀道尚翠苑一所由社署資助的“長者日間護理中心”。開展新服務:本院轄下共12個單位(4間長者院舍、7間長者社區服務中心及“樂在家”社會企業)得到批准營運“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第二階段計劃”;同時獲批購買以接載有需要服務者之車輛亦將投入服務。

仁心濟世‭ ‬與時並進 ——訪仁濟醫院董事局主席嚴徐玉珊

1973年,仁濟醫院五層醫院大樓全景


慈善基金。仁濟醫院月捐計劃呼籲市民捐款,所有善款不會扣除行政開支,全數用於香港慈善工作。“仁濟緊急援助基金”多次在緊急事件中為有需要民眾提供及時幫助:今年7月18日,大埔汀角村遭暴雨淹浸,不少年老村民的居所水深及膝,“仁濟緊急援助基金”在大埔民政事務處的協助下,向有困難的長者發放緊急援助金;本港早前受颱風“天鴿”吹襲,數百戶大澳居民受洪水侵襲,家園損失慘重,“仁濟緊急援助基金”特別撥款60萬港元支援受影響的大澳災民,並於今年9月9日向合資格及已登記的年滿65歲以上獨居或兩老同住長者,每戶發放2,000港元緊急援助金或全新雪櫃一部。目前,已向188戶大澳災民發放37萬6千港元援助金及50部全新雪櫃。本院亦關注殘疾人士的苦況,分別設有“仁濟永強全癱病人基金”及“仁濟傳心傳義基金”,幫助嚴重殘疾以至四肢喪失活動能力的病人可繼續在社區生活,多年來獲幫助的病人逾400名。2011年,本院成立“仁濟明日更生慈善基金”,為在囚人士的未成年親生子女提供經濟援助,受助人數超過690位。至今,本院慈善基金的撥款已超過7,600萬港元。

骨灰龕位服務。仁濟與蓬瀛仙館合作的“思親公園”骨灰龕計劃,自2013年開始投入服務以來,已租出約2,100個龕位,而祖先牌位服務亦於今年3月推出,提供逾7,000個牌位,所有收益扣除成本將回饋社會,以推展慈善服務。

綜合性服務。自2009年開始,仁濟每年都在6月份舉行“愛心福袋賀回歸”活動,至今已連續9年主辦“愛心福袋/米”派發活動,累積派出接近55萬包載有食糧及生活日用品的福袋予全港的獨居或隱蔽長者;本院在9月邀得國家跳水隊來港作親善訪問,訪問團一行28人,由“金牌領隊”周繼紅帶隊,成員為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及2017年世界游泳錦標賽的獎牌運動員。這次活動為“仁濟永強全癱病人基金”籌募經費之餘,亦加強了國家跳水隊與本地體育界之間的交流。訪問團除參與慈善大匯演外,還與一眾小學生及與傷健協會作了互動交流。

此外,今年是仁濟醫院50周年誌慶,現已舉辦多項慶祝活動,包括金禧嘉年華、中醫義診服務、編撰仁濟金禧歷史書籍、製作金禧短片、金禧攝影比賽、印製紀念郵票等。仁濟金禧晚宴將於2018年1月27日於灣仔會展舉行,同日舉辦“慈善星輝仁濟夜”,與全港觀眾一同見證仁濟50金禧盛事。

香港慈善文化根深蒂固

記者:您怎麼看待香港的慈善文化及慈善事業發展?

嚴徐玉珊:香港是一個發達城市,但仍有不少人為溫飽發愁,加上人口老化問題嚴重,一般人輪候入住安老院舍平均要三、四年時間,好多老人家都等不到。我認為社會上好多長者對此服務需求非常殷切,仁濟針對長者在這方面的需求,提供不同類型的安老服務,希望可以幫到老人家及其家人,為社會出一分力。

香港的慈善文化在香港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慈善文化亦成為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每當有大災難發生,香港人定必一呼百應,鼎力支持。

我對香港慈善事業的發展相當樂觀而且有信心。一方面,香港有不少善長翁熱心支持本地慈善團體,致力建設更公平和諧的社會。另一方面,亦有好多年輕有志之士投身善業,為香港慈善發展出謀獻策,不斷將香港慈善事業、慈善文化推向高峰。我為此相當感動,亦令我更願意去出心出力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香港年輕一輩是未來推動本地慈善事業的重要力量,近年仁濟醫院董事局加入了很多新總理,當中有不少都是前主席的下一代,希望他們能夠將前人建立的慈善事業一直推展,發揚光大。

仁心濟世‭ ‬與時並進 ——訪仁濟醫院董事局主席嚴徐玉珊

今天的仁濟醫院大樓


記者仁濟醫院與內地有麼合作嗎?

嚴徐玉珊:仁濟雖然以香港為服務基地,但是我們同內地的交流亦都非常密切。

目前,仁濟與內地共17間學校結盟為姐妹學校;每年,我們也會聯同其他慈善團體合辦“慈善萬里行”訪問團,到訪不同省份,與當地相關各界交流會面,參與慈善工作。另外,今年5月,部分董事局成員積極參與北京清華大學的國情研習班,讓我們深入了解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情況,也深刻體會到了解國情的重要性。於是,我們通過中聯辦的協助,與清華大學商討,於今年12月籌辦供5間仁濟院屬中學的36名中四至中五學生參與的國情班,希望學生可以在體驗國情之餘,感受內地著名學府清華大學的校園生活。

仁濟非常支持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每年資助約數十名仁濟中小學師生參與“一帶一路”旅學團,自2015年開始,已先後舉辦了西安、廣西、哈薩克斯坦以及廈門旅學團,令學生對國家的長遠發展和國際戰略有了更深入了解。


新媒體編輯:李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