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章申: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夢”的發源地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結束後兩周,率領中央政治局常委等來到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并發表重要講話,第一次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時代命題,可以說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夢”的發源地。自1912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設立至今,國家博物館已經走過105年的歲月洗禮。為了深度感受這座國家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的魅力,本刊記者近日赴館內實地觀摩,並對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進行了專訪。

|本刊記者 魏東升馮琳

呂章申館長接收本刊記者採訪(董清 攝)


歷史與藝術並重的新定位

記者:200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成立,並且是由當時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並而成。合並之後的國博與早前的兩館有何不同?又作了哪些歷史傳承?

呂章申:國家博物館與過去的歷史博物館和革命博物館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其實這兩個館都屬於歷史館範疇,歷史博物館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收藏展示地,而革命博物館主要是展示鴉片戰爭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革命鬥爭史。2005年,我擔任國家博物館館長,就功能定位進行了調整。即歷史與藝術並重,也就是在繼續保持過去歷史館長處特色的同時,把藝術包容進來並突顯出來。

隨後,國家博物館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展陳體系,也是依據歷史和藝術並重的定位來制定的。第一個構成是常設的基本陳列,像古代中國展、“復興之路”展等。第二個構成是常設的專題陳列,設了青銅器館、佛造像藝術館、瓷器館、玉器館、書畫館、古代錢幣館、明清家具館等。第三個是國際交流展,這幾年我館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西方國家大博物館的展覽紛至遝來,僅今年展出的就有大英博物館、盧浮宮博物館和正在展出的美國倫勃朗畫展等。第四個構成是臨時展覽,主要是結合國家慶典或一些節日活動,每年基本有30個左右。

呂章申: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夢”的發源地

中國國家博物館不僅是中國的“國家文化客廳”,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流博物館。圖為博物館內景 (董清 攝)


國博已成為國家的文化客廳

記者:國家博物館是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和公共教育、文化交流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如何給它的內涵作一些更整體性的定義?如何看待國博105年來的沿革與發展?

呂章申:2007年,國博閉館開始擴建。2011年,國博新館開放。過去老館的面積為6.5萬平方米,新館總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經過105年的歷史發展,尤其新館建成後這六年的開放,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內涵。

句話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夢的發源地”。為什麼這麼說呢?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大結束後兩周,就率領中央政治局常委還有書記處的同志輕車簡從來國博參觀“復興之路”展覽,當時我是講解員。習總書記參觀了40多分鐘,而後在這裡發表重要講話,並第一次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時代命題,中國夢包括“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現在,“中國夢”已確確實實成了凝聚全中國人民包括全世界華人的一精神紐帶。

句話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華文化的祠堂和祖廟”。這句話出自劉雲山同志2013年1月在北京市西城區調研時的答記者問。當時有記者問他,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為何上任剛半個月就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劉雲山答道,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華文化的祠堂和祖廟,中央領導第一次集體活動,選擇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體現了文化情懷和對歷史的尊重。這裡收藏著我們祖先留下的139萬件文化遺產。

第三句話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已經成為國家的文化客廳”。這些年,外國的首腦政要紛紛來中國訪問,他們一定要到國家博物館做客參觀。國博的建築設計本身包含國務活動功能,我們國家領導人很多時候都在這裡會見外國領導人或是舉行會議。每年到訪國博的外國首腦政要加起來有上百人,希拉里、卡梅倫、默克爾和梅德傑夫等知名政要都來過國博。他們來了之後都感歎中國國家博物館非常震撼,所以國博發揮了“國家的文化客廳”作用。

記者:近年來,習近平主席曾多次蒞臨國家博物館參觀,您有一些故事可以分享嗎?

呂章申:這些年,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上去了、GDP上去了,與此同時國家對文化的建設也一樣高度重視。特別是習近平主席,他在擔任國家副主席的時候就曾三次來到國家博物館。十八大後習主席四次到中國國家博物館。

第一次到國博是參觀“復興之路”展覽,並在這裡提出了“中國夢”的概念。第二次是陪墨西哥總統參加瑪雅文化展的開幕第三次是今年3月,習主席陪同沙特國王來出席沙特文物展的閉幕式最近一次到國博就是今年6月26日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成就展展出時,習主席來看展,而且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員們都來了,可見習主席對香港的關心和重視。他一邊看展覽一邊和特首交談,他對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來取得的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

習主席離開國博的時候,在最後上車前還特意和我握手,告訴我說,“在國家博物館舉辦香港回歸這個展覽非常重要。”

呂章申: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夢”的發源地

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同心創前路 掌握新機遇”成就展於7月16日圓滿結束。圖為參觀者細心聆聽工作人員的講解


國博已經進入世界一流博物館之列

記者:您認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目前的整體發展情況是怎樣的?在世界博物館中處於怎樣的水平?

呂章申:中國國家博物館共收藏了139萬餘件套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文物。通過從遠古、夏商周、秦漢至明清等八個時間段的古代中國文物展,可以從中看出各個朝代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狀況。這139萬件文物是國博建館105年來逐步積累的,這一藏品數量在世界大館當中也是名列前茅的。1912年剛建館時,第一個館址設在現在的國子監。這個地址是由當時教育部總長蔡元培先生責成周樹人即魯迅先生選的。魯迅先生同時還是博物館第一位文物捐贈人,他捐出的是一件明代的青花碗,這件文物如今依然珍藏在館內。

從建築面積上來看,大英博物館約6.5萬平方米,盧浮宮約14萬多平方米,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約18萬多平方米。而中國國家博物館達20萬平方米,面積最大。去年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已達到760萬人次,估計今年將突破800萬。而我們設計的可接納觀眾人數是1,000萬人次,所以還未飽和。

記者:與法國盧浮宮、大英博物館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相比,中國國家博物館有何特色?

呂章申:中國國家博物館最大的特色就是歷史與藝術並重,在這裡可以瀏覽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盧浮宮主要是展示油畫和雕塑,而我們國博的藏品更加豐富多彩。

國博新館開館六年來,確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美國主題公園協會的評價機構評價我館為全球最受歡迎博物館排名第一。排名從2013年的第十位升到第三位,直至去年位居第一。這其實也是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一種體現。

中國國家博物館已經進入世界一流博物館之列,我們與其它世界大館比較,要說有差距的話,應該在提升服務的精細度和觀眾參觀的文明度上。所以國博的職能任重道遠,不僅要教育廣大觀眾形成自己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還要幫助觀眾提高審美能力,學會文明參觀。

呂章申: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夢”的發源地

2013年10月5日,由國家博物館、香港紫荊雜誌社與香港各界社團聯合舉辦的《復興之路》(香港)大型展覽在香港揭幕,吸引眾多香港市民前來參觀,各界反響熱烈 (本刊記者高峰 攝)


每年接收十名香港大學生來館實習

記者:近年來,國家博物館與香港方面有過哪些交流與合作?

呂章申:我在2006年就訪問過多家香港文化機構。當時是國家博物館與香港歷史博物館合作舉辦孫中山先生誕辰140周年展。2013年,我們與你們紫荊雜誌社合作在香港舉辦“復興之路”大型圖片展,這個活動辦得很成功。另外,我們與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簽有合作備忘錄,為的是隨時支持香港的文化事業。我們與香港文化機構的合作一是大力支持、二是在國博辦展的經費上給予很大的優惠,包括借展文物到香港的博物館,我們都是能不收費就不收費、能少收費就少收費。

每年暑期,國家博物館都接收十名左右的香港大學生來館進行一個月左右的實習。除了讓他們切身實踐外,我們還為他們進行學術講解、讓他們參觀庫房等,同學們都覺得受益匪淺。

香港回歸祖國20年了,1997年出生的孩子現在也都20歲了,怎樣加強香港新一代對中華文化的認知非常重要,國家博物館已經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陣地。孩子們到這兒來參觀,可以知道每一個時代是怎麼樣的,通過這些文物可以和古人對話,可以有很多聯想。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其它三國的歷史都是隔斷的,只有我們中華文明古國始終是一以貫之、延續至今的,在國博他們對此會有更加深切的認識和理解。


新媒體編輯:李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