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一帶一路”倡議對發展中經濟體的影響及機遇

日前召開的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一帶一路”倡議提出3年多以來,沿線國家和地區反響強烈、踴躍參與。筆者相信“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是中國新時代的來臨,也會給全世界帶來一個繁榮的新時代,更能為發展中經濟體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國務院參事、世界銀行前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林毅夫

林毅夫認為,到2025年或2030年時,中國將會變成高收入經濟體


眾所周知,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富最強的國家之一。然而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卻從一個富強的國家變成世界上最貧窮、國力最弱的國家之一。此後,中國的知識分子一直都以家國天下為己任,希望以自身的努力,讓中國重新富強起來。鴉片戰爭以後,經過幾代知識分子不懈的拚搏,包括清朝末年的洋務運動,也包括由孫中山、黃興以及梁啟超等人帶領的維新變法。還有五四運動,以胡適、陳獨秀等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後來又經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在毛澤東的帶領下,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創奇跡

中國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動亂,1949年時終於迎來了國家的穩定,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建設中。此後經過將近30年的努力,到了1978年,中國收入水平仍然非常低,按當時的匯率計算,1978年的中國人均GDP只有155美金,連當時非洲國家平均490美金的1/3都達不到。而且當時的中國是一個非常內向的國家,出口只佔GDP的4.7%,進口佔4.8%,加起來只有9.5%,這表示當時中國經濟90%以上跟世界經濟沒有任何接觸。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政策,從此中國逐漸富起來。從1978年到2016年,中國年均經濟增長速度達到9.6%,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達到年均14.8%。可以說在人類經濟史上,還找不到一個起點如此低,如此落後,又有如此龐大人口數量的國家或地區其經濟增長速度能如此之快,這可以說是人類經濟史上的一個奇蹟。

由於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的經濟規模2009年時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中國的出口規模超過德國,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2013年,中國的貿易總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若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14年時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2016年,中國的人均GDP達到8,500美元,變成一個人均收入中等偏上的國家。在這段時間裡,以世界貧困線每天1.25美元的生活標準來看,中國有7億人擺脫了貧困,為世界減貧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料2025年邁進高收入經濟體

不過中國的追求絕不僅僅於此,中國追求的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什麼是偉大復興?一個是中國應該富起來,另一個是中國要強起來。富起來的標準是什麼,很多學者做過研究。到2025年前後,中國的人均GDP可以超過1.27萬美元,這是邁進世界上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低於這個,是中等收入國家或低收入國家。所以很可能在2025年前後,中國可以跨過這個門檻,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第三個從低收入進入到高收入的經濟體。這樣的經濟體目前只有兩個,一個是台灣,一個是韓國。中國如果成為第三個,對世界經濟是有很大益處的。因為到目前為止,高收入經濟體的人口只佔全球總人口的15%,而中國現在的人口佔全世界的19%,如果中國能夠成為高收入經濟體,全世界的高收入人口將會達到34%,而且中國經濟佔全球經濟的比重也會直線上升。通過歷史學家的研究可以知道,1820年時中國的經濟規模佔全球的33%。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工業革命如火如荼,中國就逐漸下滑。到1949年,中國的經濟規模佔全球的4.2%;1978年佔4.9%,基本算是原地踏步。2015年,中國的經濟規模佔全球18.6%。那麼到2025年或者2030年,中國變成一個高收入經濟體的時候,中國的經濟規模應該會佔全球的25%或更多。

眾所周知,經濟是一個國家國際影響力的基礎,中國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也就隨之擴大。2008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爆發以後,中國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30%。有理由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會在30%左右。到那時,中國真的就像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所指出的,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現在要強起來。中國人講“己利利人,己達達人”,中國不僅是希望自己富強起來,也希望幫助其他曾跟中國有過同樣遭遇,現在還生活在發展中低收入國家或地區的人民富強起來。怎麼幫呢?二戰結束以後,西方發達國家也給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的了不少援助。從資金援助來講,發達國家投入的的確不少。根據筆者在《超越發展援助》一書中的研究,發達國家給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援助總量超過3萬億美金。這些資金的用途聽起來非常好,比如說人道主義援助,幫他們解決教育的問題,健康問題、飢餓問題。還有幫助他們推進民主,提升社會保障等等。這些內容都非常好,可是推行的結果並不理想。

二戰結束以後全球有兩百多個發展中經濟體,其中能從低收入進入高收入目前僅兩個,一個是台灣,一個是韓國,中國或將成為第三個。在1960年時,全球有101個中等收入經濟體,到2008年只有13個進入到高收入。這13個當中有8個是歐洲國家或石油輸出國。比如西班牙、希臘、葡萄牙等,本來就跟西歐的發達國家差距不大,跨步進去很容易。至於石油生產國,由於石油價格不斷上漲,成為高收入經濟體也很好理解。另外五個,是日本跟包括香港在內的亞洲四小龍。可見絕大多數發展中經濟體雖然自身努力,也有發達國家的援助,但效果有限。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經過了70餘年的發展,到今天仍是低收入偏窮,或是中等收入偏窮。筆者近期提倡的新的發展經濟學,新結構經濟學,就在研究這個問題。經濟發展當然是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收入水平要不斷提高的話,勞動生產力水平也要不斷提高。勞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就需要技術不斷創新,每個勞動者可以生產出來的東西越多越好。而且需要有新的附加價值,更高附加值的產業不斷湧現。然後就可以把資源從附加價值比較低的產業重新配置到附加價值高的產業,來提高勞動生產力水平。在這個過程當中,還要不斷地完善基礎設施,包括電力的供應、道路、港口,因為現代化的生產必需要有這些基礎設施才能進行,而且現代化的生產規模很大,必須要有這些基礎設施,才能進入到比較大的國內市場,區域市場,全市場。

林毅夫:“一帶一路”倡議對發展中經濟體的影響及機遇

中國除了自身經濟高速發展,還要帶動其他發展中國家一同發展。圖為某國產汽車品牌的海外工廠


忽視基礎設施建設成經濟發展瓶頸

現代經濟增長過程當中,必須不斷完善制度。一般來看,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的經濟增長過程當中有一個優勢,它在技術創新或產業升級等方面,可以從發達國家學習到很多經驗,減少技術創新或產業升級的成本。正如前文所述,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的努力是不太成功的。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認清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真正的瓶頸是什麼。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目前最大的發展瓶頸就是基礎設施不完善,中國人有句俗語:“要致富,先修路”。修了路以後,基礎設施改善了,市場範圍擴大了,生產規模就能夠進入現代化的生產。這是中國經驗,這也是中國在過去將近40年的時間裡,能夠快速發展的一個很主要的原因。

上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國際上普遍認為基礎設施建設是投資行為,應該由市場來解決,政府不該介入。導致的結果就是,除了中國之外的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落後均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而且不只是發展中國家,很多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近30年來基本也沒投資過,也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訪問印度尼西亞時,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它們的主要內容,就是希望從基礎設施的投資,來建立互聯互通,讓市場規模擴大,能利用現代化的生產手段,來建立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讓所有的國家可以分享果實,共同實現現代化的夢想。

越來越多人現在已經認識到基礎設施的投資對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性,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最主要國家也認識到發展中國家發展基礎設施的重要性。所以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2011年時,就提出了建立印太經濟走廊,從印度到太平洋的經濟走廊,也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互連互通;還提出新絲綢之路來幫助阿富汗跟中亞五國加強基礎設施的連通,讓它們在印度洋有個出口。這個概念跟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其實很接近。

推進“一帶一路”中國具四大優勢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建設以後,在國際上的反應非常的好,比如說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就創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這個提議提出以後遭到美國公然反對,時任總統奧巴馬慫恿很多國家不要參加。結果有包括英國在內的57個國家成為亞投行的創始會員國,現在已經有超過80個國家成為會員國。亞投行已成為除了世界銀行之外,全球最大的國際發展機構。今年5月,中國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有29個國家首腦,以及160個國家跟國際機構的代表出席。為什麼美國跟中國提出同樣的倡議,而中國能得到這麼大的反響?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是中國有四方面的優勢:

第一,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实力强。比如水泥是基礎施建需要的最基本的材料之一,中國水泥的生能力佔全球50%以上。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工程設計,施工力量。中國的工程設計和施工能力可以說是最強。至於美國,基本上已經過了基礎設施發展的時代。

第二,中國拥有3.1萬億美元儲備。過去這些外匯儲備都得買美國政府債券,或是投資股票市場。現在美國政府債券的利率太低,那如果得了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項目,選擇好,設計好,施工好,回報率相當可觀,中國可以把錢用在這方面。中國目前每年外貿盈餘有幾千億,也可以用來支持基礎設施建設。

輸出就業機會

助低收入國家工業化

第三,工作機會輸出數量龐大。中國經過30餘年的高速發展,原來是靠勞動力執行的加工業,利用的是中國的比較優勢。現在勞動力工資上漲,製造業的比較優勢逐步下降,所以要轉移到工資水平比較低的地方。那我們知道二戰結束後,少數幾個成功發展的經濟體,多是抓住機遇進行加工業國際轉移,然後實現前面講的經濟的轉型,然後高速發展起來。日本、台灣、香港、韓國、新加坡皆是如此。中國未來將會有8,500萬個工作機會轉移出去,基本上可以讓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收入水平較低的國家同時進入工業化時代。中國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轉型中的國家,中國的經歷與其他發展中國家,轉型中國家比較接近,所以中國的經驗比較有參考價值。如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能夠抓住這個機遇,就能獲得與中國過去30餘年同樣快速的發展機會。此外,發展基礎設施需要大量原材料,所以對那些資源豐富的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也會給他們產業體提供一個巨大的外部市場。

香港金融服務機會增

如果“一帶一路”沿線的發展中經濟體能快速發展起來的話,必將會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帶來機遇。對香港這樣的以專業的金融服務為主的經濟體來講也有很多的機會,因為沿線的建設需要很多金融服務,像會計、保險、融資等各個方面的服務。所以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在富強的過程當中,對世界的一個很大的承諾,也是向世界宣告,中國強起來,也要讓其他國家能夠富起來。筆者相信“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是中國新時代的來臨,也會給全世界帶來一個繁榮的新時代。

(本文根據作者10月19日於嶺南大學主辦,紫荊雜誌社、香港經濟學會共同主辦的“‘一帶一路’香港論壇﹕中國與亞洲鄰國對話與合作”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編輯:李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