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做“一帶一路”倡議的先行者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順應地區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線國家和地區發展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出的重大戰略構想,對於香港和香港企業,都是一個十分重大的發展機遇。在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之際,招商局集團願圍繞“國家所需、香港所長、招商所能”,與各界同仁在“一帶一路”上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共贏理念,共同維護和促進香港下一個二十年的繁榮和發展。
文|招商局集團總經理李曉鵬
李晓鹏
香港具有參與
“一帶一路”建設的獨特優勢
香港是“一帶一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具有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獨特優勢。一是區位和人文優勢。香港在地理上毗鄰內地,文化上與內地同根同源,歷來與內地在商業、金融、文化、歷史等方面有著天然的、千絲萬縷的聯繫,便於與內地合作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二是“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香港在社會經濟制度、語言和生活習慣等方面容易與國際慣例接軌,在多個領域已發展成為內地通往世界、世界通往內地的“橋樑”和“紐帶”,易於對接“一帶一路”倡議。三是產業優勢。作為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香港長期以來在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領域積累了國際資源、經營經驗和專業能力,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香港就予以高度重視,圍繞倡議的“五通”合作內容,積極行動並取得明顯進展。例如: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為“一帶一路”基建項目提供融資平台;在全球增設經貿辦事網絡,推出“一帶一路”資訊網站,發展商貿物流促進平台;設立“一帶一路”辦公室,舉辦“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搭建政策和文化交流平台……這些工作既為香港未來更加深入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包括招商局在內的企業更好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營造了良好環境。
招商局集團在境外43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84家實體機構,已形成較為完善的港口、物流、金融及園區網絡
招商局全方位助力
“一帶一路”倡議開花結果
招商局是香港歷史悠久、規模最大的中資企業,創辦於1872年晚清洋務運動時期,從創辦的第二年起就在香港發展。經過145年的發展,招商局已成為經營總部設在香港、業務多元的綜合企業,以交通、金融、地產為三大核心產業,並逐步向實業經營、金融服務、投資與資本運營三大平台轉變,努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近年來,招商局充分發揮自身產業的綜合優勢,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以港口網絡和物流通道為依托,“陸上”和“海上”齊頭並進,“一帶”和“一路”統籌發展,並在波羅的海地區實現“一帶”和“一路”的交匯,形成閉環業務體系,全方位助力“一帶一路”倡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建設全球港口網絡。在“一路”上,基於港口在系統解決互聯互通方面的天然優勢和特殊地位,招商局通過布局點位、提高產能、輸出管理、提升效率、改善通關等方式重點推動港口的發展。目前已在全球19個國家和地區投資了50個港口,大多位於“一帶一路”沿線關鍵節點,如吉布提港扼守紅海入口、斯里蘭卡科倫坡港毗鄰南印度洋主航道、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港和馬耳他港位於地中海要地等。此外,招商局還在積極推動位於立陶宛、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坦桑尼亞等國家的多個重要港口項目,並以“鞏固亞洲、完善非洲、發展歐洲、突破美洲”為發展方向,進一步完善港口網絡布局,充分發揮港口在“海上絲綢之路”互聯互通上的基礎性作用。
第二,貫通中歐物流大通道。在“一帶”上,為滿足沿線地區快速發展的投資和貿易需求,招商局全面推動中歐物流大通道建設。2016年開通粵新歐、湘新歐、歐亞大陸橋等14條直通歐洲和中亞的貨運班列400列,班列數量佔全國開行班列總數的23.5%,打通了中國經中亞五國、俄羅斯、白俄羅斯至歐洲各國的物流運輸幹線。今年上半年,中歐物流大通道已開行班列158列,運量1.5萬TEU、同比增長16%。與此同時,招商局加強中歐物流大通道沿線物流網點建設,在重慶、成都、武漢等中歐班列線路上均設有物流服務網點,提供多方位物流服務。在被視為“一帶一路”標誌性工程的中白工業園內投資建設中白商貿物流園,一期工程已投入運營,成為中歐物流大通道上動工早、投資多、規模大、完工早、投入運營快的重要項目。
第三,複製“前港-中區-後城”商業模式。招商局在總結深圳蛇口綜合開發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在有條件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複製“前港-中區-後城”的“PPC(Port-Park-City)”商業模式。“PPC模式”的核心在於港口先行、產業園區跟進、配套城市功能開發,進而實現區域聯動發展。第一個在海外落地的“PPC模式”項目是吉布提自貿區,已取得突破性進展,有望逐步發展成集金融、物流、貿易等功能為一體的“東非蛇口”。中白工業園也是基於白俄羅斯區位優勢和內陸國家特點,提出“一帶一路”、跨越兩國(白俄羅斯、立陶宛)、溝通兩區(歐亞經濟聯盟區、歐盟區)、連接三點(白俄羅斯的中白工業園、立陶宛的考納斯自貿區、波羅的海的克萊佩達港)、融合四流(公路、鐵路、航空、海運物流)的開發方案,成為一種新的跨境“PPC模式”。此外,我們正在推動斯里蘭卡、多哥、坦桑尼亞等國複製這一成功商業模式。
圖為招商局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斯里蘭卡的科倫坡碼頭
把企業發展融入國家發展之中
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招商局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得到國家和社會的高度認可,也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歡迎。在此,我與大家分享招商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幾點體會:
一是積極踐行國家發展戰略,發掘發展機會。“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加強和世界各國尤其是亞歐非國家互利合作的重大發展戰略。“一帶一路”提出近4年來,已經成為中國與沿線國家合作的重要平台,有力促進沿線地區乃至全球經濟增長、深遠影響全球經濟貿易格局,為企業的市場空間拓展、關鍵資源獲取、業務轉型升級帶來新的發展機會。企業也需要有全球眼光、戰略思維,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才能把握機會、取得突破。長期以來,招商局自覺把企業發展融入國家發展之中。近年大力踐行“一帶一路”倡議,也就是把企業自身優勢與沿線國家的發展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發現機會,實現國家和企業的共同發展。
二是聚焦核心能力,揚長避短。“一帶一路”建設涉及面廣、跨越時間長,是一項複雜、艱巨又充滿風險的系統工程。正因如此,企業一方面需要聚焦自身的核心能力和獨特優勢,揚長避短,選定優勢和特色領域謀求重點突破;另一方面也需要針對被投資地區的資源稟賦、優勢劣勢,與利益相關方優勢互補並形成合力,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招商局以港航業起家,物流業是強項,又具有園區開發的經驗和優勢,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相關資源和市場需求,當地政府和社會願意給予支持,因此我們聚焦於“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港口、物流、園區綜合開發領域,深耕細作,重點發展。與此同時,招商局也在複製“PPC模式”過程中,對內鼓勵港口作為領頭雁,先行發展,進而帶動產業園、海洋工程、金融等業務“雁形出海”;對外搭建國際產能合作平台,營造產業生態圈,與產業鏈上企業共同建設,發揮各方能力和優勢。
三是創新商業模式,共享價值。“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本著共建、共贏的理念,發展“扎根當地、立足長遠、綜合開發、造福社會”的投資運營項目,與東道國合作夥伴形成共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因此,企業需要結合當地需求,創新商業模式,實現三個方面的轉型升級:由承攬工程項目和收購資源向投資、建設、運營並重轉型,由機會觸發式參與向戰略導向型理性參與轉型,由短期獲利向長期經營、持續發展轉型,做大價值、共享價值。招商局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推出“PPC”商業模式,就是本著這一理念,通過系統提升軟硬件條件,打造產業合作平台,與當地共創價值、共享價值:一方面從全面維護東道國長遠利益出發,引進當地迫切需要的產業,幫助解決當地經濟和就業問題,共同把增量做大,避免與存量競爭;另一方面承擔更多的運營責任,傳遞更好的管理經驗,培養當地技術和管理人員,促進當地產業和企業長期發展。
四是堅持市場化運作,實現可持續發展。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企業的參與至關重要,而企業是市場主體,須承擔經營的責任,只有企業取得良好效益,才能帶來國家發展戰略的落地,同時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形成多贏共贏局面,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企業必須堅持市場化原則,以商業思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首先,考慮經濟效益,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市場規模和營商環境,科學評估項目的投資回報水平。其次,評估和控制風險,評估項目東道國政治、安全、法律、社會、經濟、經營等方面的風險及企業對風險的承受和化解能力,策劃風險防範預案,預留必要的風險回報溢價。最後,以市場規則、國際慣例和當地法律為基礎開展經營,兼顧當地的市場化水平和營商環境。招商局正是因為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注重項目的商業可行性和市場化運作,近年“一帶一路”沿線投資項目取得了較好效益,成為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編輯:李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