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雄: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 以新思維關顧社會訴求
10月11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了《行政長官2017年施政報告》(簡稱“施政報告”)。施政報告充分體現出本屆特區政府正努力落實“新風格、新思維、新哲學”的管治理念,以新思維來緩解社會經濟難題,並透過新路徑、新方法開闢經濟發展新天地,推動香港發展邁上新台階。施政報告內容全面,措施具體,涵蓋了土地房屋、經濟發展、稅制改革、創新科技、醫療環境衛生,以至改善民生和青年事務等各個方面,為建設更美好的香港打下堅穩的基礎。
文|香港 蔡永雄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0月11日下午在添馬政府總部舉行《行政長官2017年施政報告》記者會,進一步介紹施政報告的內容(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全方位處理房屋問題
房屋問題是現屆特區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施政報告提出了房屋政策的四個元素:房屋並不是簡單的商品,在尊重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政府有其不可或缺的角色;以置業為主導,政府會致力建立置業階梯;聚焦供應,加大增加房屋單位方面的努力;在土地不足,供應未到位前,設法善用現有房屋,改善長時間輪候公屋人士的居住環境。
施政報告同時指出,多年來特區政府已提出不少增加土地供應的建議,但欠缺整體社會對開發土地的共識。因此,今年9月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將推動社會以全面、宏觀的態度去檢視不同土地供應選項的優劣,並凝聚社會最大的共識,亦期待專責小組能為政府提供一個整全建議,謀劃出一套具長遠目光的土地供應策略。
施政報告重點突出以置業為主導,致力建立置業階梯的房屋政策。包括將“綠置居”和“白居二”兩項政策恒常化。前者供公屋居民及合資格輪候公屋人士購買,後者則供合資格居屋申請人購買。有關政策可加快各類公營房屋的流轉,而特區政府日後將研究在新建公屋項目增加“綠置居”的比例,讓未來更多公屋居民可以由租客變為業主,並能夠更多分享香港經濟發展的成果。這一政策實在值得支持。
施政報告亦宣布透過推出“港人首置上車盤”來協助青年家庭置業。這專為以往尚未置業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而設,收入限額為單身人士每月不超過34,000元(港幣,下同),二人或以上家庭為不超過68,000元。以現時香港住宅樓價持續高企並與市民收入脫節的情況,若特區政府只沿用原來傳統居屋以私人房屋價格打折的方式定價,售價往往較高,市民特別是青年人亦難以負擔,故在資助購買房屋中增加一層為“首置”,確實是可取之舉。對一些人增加“首置”會影響公屋和居屋供應的擔憂,特區政府也已作出妥善安排——“首置”的土地來源將會是私人發展商擁有或從政府購買得來的土地,這甚至可以加快發展商修改土地契約程序,在提供“首置”的同時,也增加私人住宅的供應。
除了幫助不同階層市民置業外,現時很多低收入家庭還有改善住屋環境的迫切需要。故施政報告對於長時間輪候公屋的基層市民也提出了照顧的措施,讓他們在輪候公屋期間,也可居於一個租金較為穩定、可負擔和安全的單位之內。
由此可見,現屆特區政府確實希望全方位地解決香港不同階層所面對的房屋問題。以現時住宅樓價和市民的居住情況看,任何有助於解決房屋及其引申出來的社會問題的政策,即使個別措施的規模不大,但若能及早落實也是值得支持的。
另一方面,現時香港房地產供應不足也不單集中於住宅市場,商業及其他經濟用地也甚為不足,令寫字樓和商舖等各類物業的租金均處於全球前列位置,大大增加了創業和營商成本,長遠或會影響到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及區內首要服務業中心的地位。因此,施政報告也提出了多項增加商業用地的措施。
施政報告亦提出要維持和鞏固香港會展業在國際間的地位,將鞏固及提升灣仔北作為亞洲會展業樞紐的地位,措施包括將灣仔北會展中心毗鄰的3座政府大樓拆卸重建,並打造為可互相通達和連成一體的會展新翼等。
另外,現時香港經濟中服務業佔比高達93%,傳統工業大廈亦需要作出轉型。這方面,施政報告提到特區政府正循不同方面研究利便工廈轉型的措施。同時針對個別舊工廈業權分散的情況,探討如何促進舊工廈加快集合業權,並在顧及消防及樓宇安全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利便部分工廈改裝較低樓層作非工業用途等。
香港房屋委員會為超過200萬居民(佔香港人口三成)提供居所,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共房屋計劃之一。香港現有179個公共屋邨,提供逾76萬個租住單位。 圖為石硤尾南山邨(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積極把握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
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等,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機遇。在“一帶一路”方面,施政報告提出加強“一帶一路”辦公室的人手,並希望在年底前與國家發改委簽署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全面協議,涵蓋金融、基礎設施、經貿交流、民心相通、項目對接和爭議解決,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方面,當中會探討搭建“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資訊分享平台,促進項目對接和企業合作。
施政報告亦提到特區政府已大致完成《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草擬工作,稍後由國務院頒布。特區政府會爭取為港人在大灣區學習、就業、創業、營商、生活以至養老提供更多便利,促進兩地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訊息流,使大灣區能夠成為港人的優質生活圈。
透過加強與內地的各方面合作,香港將可更好地把握國家的發展機遇,讓香港經濟發展得更好,以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
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除了把握“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的機遇,以及善用香港的優勢外,也需要推動金融市場的多元化發展。特區政府表示會透過不斷發展香港現有的各項融資渠道,以及適時更新現時的規管制度,將香港發展成為區內新經濟企業的首選融資平台,迎合新經濟環境。
其中,在支付方面,金融管理局明年會推出“快速支付系統”,讓銀行和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在同一支付平台上進行實時支付和轉帳,以進一步推動市場發展,便利個人對個人轉賬,並鼓勵商戶採用更多元化的創新零售支付產品,以惠及市民。特區政府亦將積極推動為各種政府收費提供新的支付渠道,如利用流動電話的電子錢包等,以配合業界的發展。
增加稅制競爭力推動經濟增長
施政報告亦提出了理財新哲學,以現時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水平,確實有條件可以把財政盈餘更好地用諸社會,以增加對香港社會和經濟的投資,惠及廣大市民。特別是香港作為區內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必須保持稅制的競爭力,近年社會對下調企業利得稅的呼聲越來越高,特別是美國和英國也提出要下調企業利得稅。施政報告提出下調企業首200萬港元利潤的稅率至8.25%,這將惠及所有企業,亦可較大程度上保持簡單稅制的優點。
此外,為了推動企業投資科研,創新及科技局會就研發開支獲額外扣稅的建議諮詢業界,建議首200萬元的合資格研發開支可獲300%扣稅,餘額則獲200%扣稅,以直接刺激企業增加投資或人手,促進科研行業的發展,惠及香港經濟的整體發展。
社會上也有意見認為未來特區政府的財政負擔甚大,如人口老化和醫療等開支將會持續增加,且香港的稅種有限和稅基狹窄,故在減稅的同時,也需要考慮長遠財政的可持續性。但若然實行兩級制的企業利得稅能夠提高香港企業和經濟的競爭力,且科技創新或其他新興產業可以發展起來,相信對整體經濟來說,將會是利多於弊,在經濟增長加快和企業盈利表現向好的情況下,政府的財政收入亦會增加。
因此,特區政府已於今年初成立了稅務政策組,廣納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制定具前瞻性的稅務政策及措施。過去十多年間香港一直未有對稅務政策作出檢討,面對世界經濟新形勢,以及香港長遠財政的種種挑戰,現時是個難得的機會,讓香港重新考慮其稅制如何在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的同時,亦可確保特區政府的財政可持續性,以及平衡社會不同階層的稅負公平性和負擔。
增加創新投入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發展創新科技是推動香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的主要方向。事實上,香港鄰近龐大的內地市場、具較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較先進的資訊科技基礎建設和金融體系等,擁有發展創新科技的優勢。但2015年香港研發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只有0.76%,遠低於中國內地、德國、美國和日本的水平。近年在特區政府積極推動下,創新科技也取得一定發展,2009年至2015年創新科技產業增加值名義年均增長達到7.2%,較整體經濟的名義年均增長率5.6%高1.6個百分點,創新科技產業的就業人數亦年均增長4.3%,也遠高於整體就業人數的年均增長1.0%。
施政報告提出未來5年將以倍增本地研發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至1.5%為目標,並從研發資源、匯聚人才、提供創投資金、提供科研基建、檢視法例法規、開放政府數據、政府採購和科普教育八大方面加強創科發展。無疑,特區政府發展創新科技的措施是值得支持的,因為香港經濟結構相對單一,以金融、商業和專業服務業為主,但不一定每個人均有能力和興趣從事有關工作,加上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創業和營商成本也較高,令不少青年人難有一展所長的機會,創新科技正好為他們提供了一條出路,讓他們可以與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人一起透過創意、創新和科技來拓展一片新天地,既能協助部分青年人解決就業和向上流動的問題,亦可支持香港經濟多元化發展,並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改善民生亦是特區政府重點施政範疇
除了發展經濟和房屋問題外,改善民生亦是特區政府的重點施政範疇,施政報告提出了多方面措施,如:推出《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擬向每月公共交通開支超出400元的市民提供補貼,以每月300元為上限;發展基層醫療服務;增大對強積金“對沖”的財政承擔等。這些政策均是“急民所急”、“以人為本”和無微不至的,可見現屆特區政府對改善民生確有擔當。
施政報告亦提出做好與青年“三業三政”相關的工作,即關注青年的學業、事業及置業,並鼓勵青年議政、論政及參政。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在教育方面的開支是對未來發展最有意義的投資,特區政府提出未來將深入研究八個教育範疇,涵蓋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安排、評核制度、職業專才教育、自資專上教育、校本管理、家長教育和教資會在研究和學生宿舍的資助。同時,在鼓勵青年議政、論政方面,特區政府將委任多一些青年人加入各政府委員會,目標是在本屆特區政府內提升青年成員的整體比率至15%,並率先讓青年人透過“委員自薦試行計劃”自薦成為涵蓋青年發展、創科、環境等指定委員會成員。特區政府亦即將招聘20至30名有志從事政策研究與項目協調工作的青年人,以非公務員合約形式加入建議成立的“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吸收公共行政經驗,並把青年人的聲音帶進政府高層。這是現屆特區政府在管治上的一大突破——與青年人一同共建更和諧的社會。
(作者係中银國際高級經濟研究員)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7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