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琼:香港須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是重要國策,既有助於國家加強內部的區域經濟布局,又有助於加強對外開放程度,輔助“一帶一路”建設更有效實施。香港亦能藉此鞏固及提升國際地位,促進產業升級轉型,釋放內在發展潛力,提升市民的生活質量。鑒於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性,民建聯就有關課題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研究和諮詢,提出八大範疇共55項具體建議。
文|香港民建聯主席 李慧琼
李慧琼
粵港澳大灣區覆蓋廣東省九個城市,即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及肇慶,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區。“九市兩區”各自具有不同的優勢,總人口約6,700萬人,區域面積達56,000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加在一起達到13,000億美元,具有巨大發展潛力。
今年,國務院首次將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見證《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儀式,顯示出中央對大灣區建設高度重視。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是重要國策,既有助於國家加強內部區域經濟布局,又有助於加強對外開放程度,輔助“一帶一路”建設更有效實施。與此同時,對粵港澳三地的發展來說,大灣區的規劃亦是極其重要的機遇。只要“九市兩區”能夠做到優勢互補,定能加快珠三角區域一體化的進程,打造出高端、開放、創新、繁榮的國際級大灣區。
需確立大灣區的六大宏觀定位
最近,內地已不斷推出有利於大灣區發展的措施,包括讓港人可以參與內地社保,以及放寛香港跨境私家車行駛港珠澳大橋的申請限制等等,可見大灣區的建設正在加速。鍳於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性,民建聯就有關課題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研究和諮詢,完成了《把握機遇創新高峰:粵港澳大灣區香港規劃方案建議書》,對整個大灣區的規劃原則,以及香港可以如何參與,提出八大範疇共55項具體建議,期望令整個區域能把握機遇,提升區域一體化進程,並形成具有高端、開放、創新、繁榮的國際級城市群。香港亦能藉此鞏固及提升國際地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釋放內在的發展潛力,長遠提升市民的生活質量。
我們認為,香港目前存在兩大問題。一是經濟發展出現瓶頸,產業轉型升級進展緩慢。二是港人亦面臨生活成本高企的問題,市民的整體生活質量與香港的國際地位不相符。根據國際著名諮詢公司美世2017年最新公布的全球城市生活質量排名,香港排第71位,低於排第25位的新加坡和第47位的東京。
要解決這兩大問題,就要確立大灣區的六大宏觀定位,即︰全球最開放、最具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群之一;世界級創新科技產業基地;世界級現代服務業中心;世界級航運物流樞紐;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文化中心之一;最宜居的優質生活圈之一。
透過明確定位,及積極參與大灣區的發展,香港可望吸引更多人才和資金,加快產業多元化,突破現時的經濟瓶頸,為社會提供更多樣化和優質的工作職位。另外,香港加強與大灣區內各城市的協調,在交通基建、出入境制度、福利安排、房屋、醫療、教育以及環保等方面提供配套支持,做到以人為本和互融互通,亦可望打造出優質的一小時生活圈,共同提升大灣區內市民的生活質量。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各有優勢,具有巨大發展潛力
規劃需遵從四大原則
我們認為,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需要有序和合理,故建議要遵從四大原則。
一是由政府推動,由市場主導。政府要在行政和財政等公共政策方面擔當重要角色,以發揮推動、協助的功能;但具體的發展方向和步伐等,應由市場自行決定和執行。只有政府和市場科學配合,才能避免效率低下及資源錯配等問題。
二是以經濟為主,同時也需重視民生。一個完整的區域化發展,必定需要同時兼顧推動經濟發展和改善生活環境與質量。故粵港澳三方政府在進行規劃時,應注意經濟與民生的平衡發展,並以提高生活質量為最終目標。
三是集中資源發揮自身優勢。大灣區內各城市各有優勢,必須根據自身情況與兄弟城市進行優勢互補,避免出現惡性競爭,造成資源浪費。香港是灣區內最國際化和最開放的城市,而且具備獨立、成熟和完善的法律、科研、金融及商貿條件和環境,亦吸引了大量的外來人才。故在大灣區建設過程中應充分發揮這些長處,集中資源制訂合理策略,理性選擇發展方向。
四是要整體受惠,成果共享。大灣區的發展規劃要儘量創造更多元化的機遇,儘量涉及多個階層和範疇,著眼於令更多的群體受益。例如經濟發展方面,要注意打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努力讓大企業及中小企業皆能受惠。
建議優先考慮解決三大問題
我們認為,在55項建議中,有三點建議尤其值得重視。
第一是爭取港人可以申領內地身份證。目前香港人必須在內地定居才能申領內地身份證,但內地現今科技發達,電子支付手段應用普遍,日常生活工作諸如租用共享單車、買火車票等,都可在電子支付平台上操作。由於回鄉證與這些電子支付平台未必相容,經常造成香港人在內地生活不便。因此,我們建議內地有關部門研究在廣東省先行先試,放寛有關規定,向在廣東省居住的港人發放內地身份證明,例如可以一卡兩號的方式推行,以便利其在內地求學、工作和生活。
第二是改善跨境薪俸稅計算方法。建議靈活放寬現時港人在內地工作和停留超過183日便要向內地繳交個人所得稅的安排,具體措施可包括將出入境當天只當作半天,以及將周末、周日和節日假期等非工作日數撇除計算於該183日之內等。甚至可考慮先行先試,明確規定在內地工作的港人按香港稅率向內地政府繳稅。這項建議若成功落實,可以鼓勵更多香港人到內地工作。
第三是試行香港跨境私家車無限額進入廣東。具體做法是優化現時過境私家車配額制度,在港珠澳大橋先行先試,讓經港珠澳大橋進入廣東省的香港私家車不再受配額限制。此舉可令更多香港車輛無障礙自由進入內地,從而促進兩地在經濟發展及社會文化上的交流。
全面推進經濟民生政策優化
除了上述三大重點建議外,其他一些建議也希望相關部門在制訂政策措施時可予以考慮,主要有:
建議優化關口通關安排。目前三地之間有多個出入境關口,但只有少部分是24小時通關,而且部分關口的通關過程比較繁複。為了配合大灣區建設,建議相關部門研究在更多口岸如深圳灣口岸等實施24小時通關,並簡化過關手續,以便利愈趨頻繁的跨境交往。
建議加強協調區內多個機場和港口的運作。同時加強人才培訓,以及促進服務管理和保險業務等方面的發展,將大灣區打造成國際級的高增值多功能航運中心,並爭取強化香港港口轉口貨物至內地城市的效率及功能。
建議全力發展金融科技。透過對人工智能和電子支付等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提升區內金融機構及工商業的營運效率,協助業界開拓新的發展模式。例如可打造高度互聯的電子支付系統,以建立起一個可以廣泛應用的區域性平台,降低區內的交易成本。
內地現今電子支付手段應用普遍。圖為旅客使用微信在內地高鐵列車餐車購物(圖:新華社)
建議粵港澳聯合向中央申請在大灣區內成立國家級科技創新中心。建議在大灣區內提供最佳的科創資源和平台,儘快推出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原創成果。同時,建議內地海關對於來自香港的大灣區創新科技所需的原材料、設備和中間產品等,均不視為進口,並免除入口關稅,從而降低研發等成本。
建議香港研究加入粵澳在橫琴建立的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香港可憑借自身優勢,加強園區內檢測認證、科研和行銷等方面實力,並吸引更多相關企業進入園區,發揮集聚效應,促進中醫藥產業發展。
建議制定有針對性的稅務優惠政策。在稅務方面,內地企業稅費負擔的問題一直受到社會關注,而香港的利得稅制則被批評為僵化。建議粵港澳成立聯合部門,研究調低整體的企業稅負,制定有針對性的稅務優惠政策,切實幫助稅負較重的企業。具體包括廣東省調低稅率、設定免徵額、對小規模納稅人免徵增值稅。而香港則訂立更靈活的利得稅制以促進產業發展。
建議聯合粵港澳中小企業和各項專業服務團體成立統一平台。可整編登記服務業企業名錄,讓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可在有需要時,能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得到專業服務,並聯合進行各項投資。相關機構亦要更積極主動地去推動區內的商業伙伴進行合作。
建議在珠海一帶興建“香港村”。大灣區建設除了促進經濟發展,亦包括提升市民生活質量。我們認為,可以爭取在珠海一帶興建“香港村”,由香港特區政府及珠海市政府共同規劃,興建居屋供香港合資格居民申請,以增加年輕人置業的機會。當然,相關的法規和交通等配套亦應一併處理。
建議粵港澳合作應用最新科技在區內興建超級垃圾處理中心。這樣可統一處理區內大型廢物,以紓緩垃圾堆積問題,同時又可促進環保科技及環保產業發展。同時還需改善空氣污染,包括統一的相關預警發布機制,逐步減少燃煤發電並同步增加天然氣、水力、風力及太陽能發電的使用,及在珠三角海域建立“船舶排放控制區”等。亦應優化粵港澳三方的食品安全恆常溝通平台及機制,完善相關監管及注冊制度,建立統一而科學的食品安全標準等。
建議容許居於廣東省的港澳人士以當地居民價格使用基本醫療服務。政府應研究以適當方式,容許居於省內的港澳人士,在內地按照當地居民價格使用基本醫療服務,由港澳特區政府代繳服務成本差額。並研究將香港醫療券的應用範圍,擴展至廣東省及澳門主要醫院及診所。另外,建議廣東省內主要城市效仿深圳做法,讓港澳籍學生可以和非當地戶籍學生一樣申請參加積分入學,獲得當地義務教育。
建議研究降低長途電話和漫遊收費。長遠而言,建議實現大灣區電訊收費一體化。這樣做不但能降低跨境生活和營商的成本,更能打破粵港澳之間無形的圍牆,促進粵港澳人民的進一步交往。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7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