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各界讚林鄭首份施政報告親民擔當務實
10月11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7月1日上任以來首份施政報告。香港各界接受本刊訪談,高度評價報告以“一起同行 擁抱希望 分享快樂”為主題,以新思維和新角色闡述新施政理念,提出新角度和創新措施,解決社會關心的經濟和民生議題,是一份“接地氣”、有承擔、務實效的施政報告。
文|《紫荊》雜誌記者
《施政報告》以“事不避難”的闖勁,闡明特區政府務求以“一地兩檢”方式,明年第三季實現高鐵通車。圖為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早先參觀已付運到港的高鐵列車
“貼心、貼地”思維,政策符合民意
民建聯主席、立法會議員李慧琼認為,報告展現了特首“廣納眾議,敢於作為”的施政新風,吸納了包括民建聯在內提出改善經濟民生的多項建議,例如每年增加36億港元教育經常性開支、為創新科技及研發投入逾100億港元的新資助等。同時,以新思維嘗試解決積壓多時的舊難題,包括公帑直接補貼全民車資,公私合作興建“港人首置上車盤”,以及讓未補價的資助房屋單位出租等,都頗為“破格”。又積極回應青年對“四業”問題的關注,如將“白居二”恆常化、推動青年創業共享空間、增加持續進修基金等。施政報告提出的關懷罕見病病患者、支援有特殊學需要學童、為鄉郊居民解決寬頻上網問題等,更可謂做到“貼心、貼地”。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說, 特首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建議利得稅制度引入兩級制,首200萬港元利潤利得稅率降至8.25%,超越市場預期,商界一片掌聲。這份施政報告顯示特首對中小企之重視,有助增加香港競爭力,勢必吸引國際目光,或成為跨國企業落戶香港的動力。而推動企業投資科研的扣稅舉措也將刺激香港科學研究活動。
經民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梁美芬指,特首的首份施政報告上至國家“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要國策,下至一些踏實、貼地的利民措施都有著墨。既符合主流民意,亦高瞻遠矚。這份施政報告公布後,有民調顯示市民給予施政報告整體平均分高達62.4分,算是一份大眾頗為滿意的施政報告。
香港工聯會理事長吳秋北表示,施政報告是特首踐行施政理念的開局頭炮,從報告公布後的各方初步反應看,社會各界和大多數市民都比較滿意,各界都能從各自關心的領域找到認可點。
治港“事不避難”,施政敢於作為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李秀恆表示,很欣賞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清晰地闡述了她的治港之道“志不求易,事不避難”,體現了“唯民是保”的精神。特區政府極需要有這種精神,才能抵住社會上一些逆流,帶領香港重返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正軌。例如高鐵“一地兩檢”,由於這方案最符合港人利益,特區政府就要無懼政客亂扣帽子,全力落實。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新家園協會會長許榮茂說,施政報告提出多項促進經濟、惠及民生的政策,扭轉了過去社會“泛政治化”的不良傾向,重回理性務實謀發展的正確軌道,令人鼓舞。其中,在如何發揮本港優勢把握“一帶一路”機遇,積極投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議題上,有豐富著墨。
吳秋北指,施政報告體現新角色新理念的稅務安排,表面上只是減稅,實際是為推累進利得稅的鋪墊。加上理財哲學的改變,不再僵硬施行“量入為出”政策,這將是另一影響深遠的舉措。
香港教聯會主席黃錦良表示,新一屆政府上任後,展現改善教育的決心並表明會成立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全盤統籌包括STEM教育在內的創新及科技措施,對此我們表示支持。可喜的是,施政報告採納了本會的建議,將中史列為初中獨立必修科,相信有助加強學生對國情國史的認識。
梁美芬認為,施政報告將中國歷史科重新定為初中獨立必修科,特首交了重要功課。
報告聚焦發展,措施志在務實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福建社團聯會主席吳良好說,始終聚焦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香港提出的要求和希望。香港受“泛政治化”困擾多年,經濟民生受嚴重損害,需排除“泛政治化”干擾,致力發展,造福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的第一份施政報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重視民生和經濟發展,提出發展創新科技和創意產業,使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拓展產業,帶動經濟增長。這可以說是對症下藥,抓住了關鍵,開出了良方。施政報告更有促進香港投入國家發展戰略的計劃安排,預料市民可以受惠。
蔡冠深認為,施政報告提出香港須發展高增值及多元經濟,希望在年底前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簽署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全面協議、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等,這為未來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是國家級規劃。香港一向與國際市場緊密聯繫,有望成為大灣區與國際市場之間的橋頭堡,吸引灣區資金流及人流聚集,勢必利好香港。
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暨南大學兼職教授洪為民表示,欣然見到施政報告對創新科技有不少著墨,有意成立高層次及跨部門的“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由特首親自擔任主席。表明特區政府認識到科技不是單一產業,是提升香港各行各業競爭力的法寶。此外,政府有意將研發開支對GDP的佔比,由目前的0.73%提高至目標的1.5%,雖然仍和鄰近地區有些距離,但已向正確的方向邁出一大步。他認為,政府同時承諾檢視現行法例及法規,掃除窒礙創科發展的不合時宜條文,回應了多年來的業界訴求。政府也會對企業研發開支提供額外扣稅額。希望特區政府能夠早日落實這些政策,以及多考慮深港、粵港的跨境合作,設立數據平台,抓住“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機遇加快發展。
還需開拓進取,各界期待殷切
民建聯主席李慧琼議員說,儘管施政報告得到不少好評,但我們認為有些工作還有改進空間,包括:特區政府應推動本地再造業發展,以改變本地“有回收無再造”的老問題;儘快公布強積金取消對沖方案的細節,以釋除中小微企對財務承擔的疑慮。至於補貼市民車費上,我們亦希望計劃可以惠及乘搭邨巴和紅色小巴的市民。
新家園協會會長許榮茂說,港人於大灣區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工作時,可能會遇到稅務、醫療、法律等問題。特區政府可與民間團體合作,加強這方面的支援及協助,讓已經有一定服務網絡的民間團體,承擔“聯繫人”的角色。
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洪為民教授說,今天不少公共服務機構的有關數據仍未能共享,市民還未能做到智慧出行,也無法使用一個應用程式就可以知悉自己的財務狀況、信用及信貸資料。這些信息孤島需要政府牽頭領導去解決。早前推出的智慧城市藍圖諮詢只是第一步,更重要是進一步落實各個細節,令市民生活更便利。
經民聯副主席梁美芬議員表示,回歸後中國歷史科地位降低,高中通識教育科在欠缺系統教材、監管以及不合理的課程設計及考核方法下成為必修必考科,影響深遠,其教材及課程檢討刻不容緩,希望特首給予積極跟進,讓香港年輕人成為既有國家觀念,亦有國際視野的新一代。
教聯會主席黃錦良說,小學即將面臨縮班危機問題,以及香港學校教師工作量和待遇、校舍維修、弱勢學生支援不足等問題,希望得到正視。展望將來,希望政府制訂一套健全的教師政策,並提供足夠的資源落實推動。長遠規劃本港教育,逐步增加經費,提升教育質素。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7年11月號